- 年份
- 2024(3433)
- 2023(4843)
- 2022(4008)
- 2021(3678)
- 2020(3126)
- 2019(6940)
- 2018(6873)
- 2017(13310)
- 2016(7217)
- 2015(8146)
- 2014(8226)
- 2013(8279)
- 2012(8148)
- 2011(7235)
- 2010(7427)
- 2009(6913)
- 2008(7077)
- 2007(6724)
- 2006(5891)
- 2005(5362)
- 学科
- 济(37736)
- 经济(37711)
- 业(25728)
- 管理(23892)
- 企(21956)
- 企业(21956)
- 方法(15286)
- 数学(12747)
- 技术(12742)
- 数学方法(12576)
- 农(9545)
- 产业(9236)
- 业经(9166)
- 中国(8693)
- 地方(7919)
- 学(7773)
- 财(7362)
- 制(6982)
- 技术管理(6757)
- 结构(6692)
- 农业(6352)
- 贸(6076)
- 贸易(6073)
- 易(5878)
- 体(5761)
- 理论(5719)
- 地方经济(5098)
- 体制(4795)
- 和(4710)
- 务(4644)
- 机构
- 学院(114008)
- 大学(113205)
- 济(49891)
- 经济(48950)
- 管理(43300)
- 研究(40003)
- 理学(37235)
- 理学院(36839)
- 管理学(36166)
- 管理学院(35963)
- 中国(29187)
- 科学(24933)
- 京(24456)
- 所(20795)
- 财(19950)
- 农(19538)
- 研究所(18886)
- 中心(18136)
- 江(17987)
- 业大(17342)
- 财经(16068)
- 经济学(15543)
- 农业(15449)
- 北京(15414)
- 范(14646)
- 经(14467)
- 师范(14447)
- 院(14238)
- 经济学院(14062)
- 州(13993)
- 基金
- 项目(74393)
- 科学(58791)
- 研究(53743)
- 基金(53508)
- 家(46990)
- 国家(46654)
- 科学基金(39711)
- 社会(34812)
- 社会科(33289)
- 社会科学(33282)
- 省(29930)
- 基金项目(28076)
- 自然(24746)
- 划(24537)
- 自然科(24193)
- 自然科学(24190)
- 教育(24073)
- 自然科学基金(23802)
- 资助(22067)
- 编号(20746)
- 发(17564)
- 重点(17211)
- 成果(16527)
- 部(16408)
- 创(16312)
- 创新(15348)
- 国家社会(14800)
- 课题(14636)
- 发展(14236)
- 展(14052)
共检索到172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耀新 乌家培
一、产业结构与技术构成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顺序演进的高度化进程,也就是技术构成提高的过程。技术构成通常可用人均固定资产装备水平来表示,并可分为手工操作、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六个档次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华荣
1.失效状态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状态,形成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严重阻碍,成为系列经济矛盾的主要诱因。于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一开始便提出了以消除短线制约和瓶颈约束为核心的主要目标:①缓解“瓶颈”产业制约;②选择主导产业;③抑制长线产业扩张。可以看出,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翠
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本文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测算了1996—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碳排放强度降低贡献最大的部门是工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因此,将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 碳排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常丽 阎质杰
本文以1978-2012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产业结构变动度、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技术经济指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产值结构进行实证研究,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趋同等主要问题,提出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变动度分析 工业化 东北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迺武
研究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性,旨在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与三次产业雏形形成的基础上,阐述三次产业理论的创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社会)演进的规律,进而分析我国三次产业演进的特点以及我国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后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迺武
研究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性,旨在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与三次产业雏形形成的基础上,阐述三次产业理论的创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社会)演进的规律,进而分析我国三次产业演进的特点以及我国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后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丹 张金隆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产品,能源需求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常用能源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强度表示,前者表示二者之间增量的关系,后者则表示二者绝对量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出现了两个特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蔚文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性的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着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革。同时,经济的顺利发展又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之相适应为条件。十八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比过去高出几倍到几十倍的社会生产力。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这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轶 熊思敏
技术进步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引起就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本文引入交互效应模型,在利用DEA方法估算我国整体以及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就业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与关联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制约了其对整体就业的贡献,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会对我国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就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宁钟,司春林
本文分析了创新集群的特征是聚集经济、知识溢出和技术多样性,研究了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及学习过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福中 陈诚
采用G20成员国1990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变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内生影响机制及全球经济非平衡增长的成因。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并且更加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产业部门;产业结构演进对于技术变化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且对资本密集型部门的促进效应强于劳动密集型部门;技术水平差距及不平衡的技术变化会加剧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失衡,从而成为全球非平衡增长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快产业结构演进步伐,增加研发投入,调节国内市场供求结构,缓解内外经济增长失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罗若愚 张龙鹏
本文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以及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发现,西部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西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以及产业结构的趋同。进一步,虽然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西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贡献,但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较弱,不能提供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同时有着较强产业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经济增长 资本推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