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9)
2023(12379)
2022(9986)
2021(9037)
2020(7242)
2019(16677)
2018(16191)
2017(30846)
2016(16236)
2015(18158)
2014(18125)
2013(18228)
2012(17791)
2011(16479)
2010(16628)
2009(15525)
2008(15154)
2007(13361)
2006(12340)
2005(11720)
作者
(47882)
(39772)
(39727)
(37980)
(25547)
(18939)
(17958)
(15405)
(15209)
(14200)
(14041)
(13189)
(12983)
(12871)
(12710)
(12371)
(11911)
(11482)
(11468)
(10950)
(10427)
(9715)
(9652)
(9255)
(9089)
(9014)
(8734)
(8470)
(8024)
(7855)
学科
(100205)
经济(100134)
管理(42339)
(40956)
方法(31068)
(30781)
企业(30781)
中国(29702)
地方(27417)
数学(27228)
数学方法(27117)
(22696)
业经(21231)
(17411)
贸易(17396)
地方经济(17333)
(16820)
(16330)
(16032)
(15766)
农业(15479)
产业(14811)
(14512)
金融(14512)
(14359)
(14313)
银行(14298)
(14033)
环境(13716)
(11910)
机构
大学(245199)
学院(245192)
(123781)
经济(121811)
研究(97861)
管理(88726)
中国(75236)
理学(74773)
理学院(73861)
管理学(73047)
管理学院(72566)
(53566)
科学(53496)
(52491)
(49318)
研究所(44350)
中心(41734)
财经(41276)
经济学(40825)
(37538)
(36975)
(36887)
经济学院(36550)
北京(35361)
(35066)
(33158)
师范(32869)
财经大学(30439)
业大(30201)
科学院(29676)
基金
项目(154184)
科学(123318)
研究(116454)
基金(113248)
(98031)
国家(97269)
科学基金(82877)
社会(79166)
社会科(75516)
社会科学(75503)
基金项目(58379)
(58051)
教育(51523)
(48817)
自然(48247)
自然科(47119)
自然科学(47108)
资助(46715)
自然科学基金(46327)
编号(44416)
(40940)
成果(36559)
重点(35640)
(35559)
国家社会(34586)
发展(34340)
(33802)
课题(32411)
(31905)
中国(31615)
期刊
(148470)
经济(148470)
研究(86187)
中国(54546)
(37654)
管理(36187)
(35310)
科学(33600)
学报(32575)
(27239)
金融(27239)
经济研究(26078)
大学(25682)
教育(24981)
农业(24493)
学学(24095)
业经(22281)
财经(22103)
技术(21699)
问题(19645)
(19526)
(17241)
世界(16464)
国际(15803)
技术经济(14647)
(13755)
统计(12437)
经济问题(12367)
商业(12146)
现代(11523)
共检索到397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向秋兰  蔡绍洪  张再杰  
从产业结构演进视角对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集约型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终实现创新、高效、公平、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双协同”发展体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改造和高级化升级的有效协同、产业结构高效化提升和生态化发展的有效协同,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绮莉  赵晋平  金子祺  
文章基于Copula函数,使用非参数法和参数法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测算。非参数法和参数法的测算结果均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相比,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度更高。此外,不论是使用非参数法还是参数法,结果均表明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呈现上尾特征,二者在发展水平较高时的相关性更强。非参数法下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为0.8403,参数法下为0.7688。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则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对称性特征,其关联度为0.7399。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大于东中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绮莉  赵晋平  金子祺  
文章基于Copula函数,使用非参数法和参数法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测算。非参数法和参数法的测算结果均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相比,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度更高。此外,不论是使用非参数法还是参数法,结果均表明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呈现上尾特征,二者在发展水平较高时的相关性更强。非参数法下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为数间的相关性则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对称性特0.征840,3,参法下为0.7688。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其关联度为0.7399。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大于东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红霞  王悦  
本文基于1978~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经济制度变迁、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演变不仅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经济制度主要通过纠正资源错配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间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应继续推进经济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以弥补"结构红利"的消解;各地区应视区情实施不同产业经济政策,东部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中西部应加快形成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双引擎,东北地区则要尽快找准契合地区经济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秉镰  秦文晋  
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区差距和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考察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2)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距和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存在"多极分化"现象,八大地区发展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特征。(4)不考虑空间因素,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中高、高水平省份的转移概率;考虑空间因素时,与高水平省份为邻,能够提升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低水平"邻居"抑制低水平省份向更高层级转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耿雪洋  
土地既是生产要素也是政府政策调节工具,探究土地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影响路径,可从土地要素视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支持。本文运用工业用地错配衡量土地要素配置,并在测算和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工业用地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测算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重力中心的动态轨迹先向东南移动,后向西南移动。实证分析发现,工业用地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抑制作用,且可通过中介变量产业高度化部分实现。滞后一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城镇化水平、消费水平、交通设施和政府干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异质性分析而言,在2012年之前、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密集型地区,工业用地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更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耿雪洋  
土地既是生产要素也是政府政策调节工具,探究土地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影响路径,可从土地要素视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支持。本文运用工业用地错配衡量土地要素配置,并在测算和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工业用地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测算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重力中心的动态轨迹先向东南移动,后向西南移动。实证分析发现,工业用地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抑制作用,且可通过中介变量产业高度化部分实现。滞后一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城镇化水平、消费水平、交通设施和政府干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异质性分析而言,在2012年之前、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密集型地区,工业用地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更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丹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纵深发展,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深水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新旧动能的转换要求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加速经济腾飞。因此,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立足河南省濮阳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对产业结构转型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对加快濮阳产业结构转型速度,提高濮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晓慧  
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视角,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效应来看,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表现出规律性的区域异质性,促进作用强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中介效应来看,在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25.17%,即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强,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天赐  曹泽  
文章通过区位熵指数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分布进行测度,并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自2012年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是产业集聚分布的重心,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趋于收敛;以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作为门槛变量,全国、东部和西部样本均有一个门槛且通过稳健性检验,而中部样本未通过门槛效应检验;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保持较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学涛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取代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主题。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2004—2018年中国281个城市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各维度及其综合指标,同时采用SAR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开放维度和共享维度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并且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各维度均处于波动上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结构红利,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形关系;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中存在着动态均衡效应,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会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和开放维度影响相对较大。通过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各维度的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为推动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风慧  刘立峰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产业结构升级是优化经济结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以2003—2016年中国2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出基于SBM模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国绿色TF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绿色TFP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环境规制等控制变量产生的影响也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基于区域异质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应实行差异化产业结构政策,并强化相关配套措施的联动协调,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沈坤荣  赵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能否壮大,即人才基础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技术基础从后发优势与模仿型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制度基础从渐进式增量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需求基础从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转向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基于新的能力基础,需要对现有的能力结构进行重构和优化,即产业结构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空间结构从单一城市化转向城市集群发展,资本积累结构从偏向于物质资本转向偏向于人力资本,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发展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为了壮大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重构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寻求活力与秩序的平衡为重点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高水平育才、识才、聚才、用才体系。考虑到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强,需要完善化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际阻击的应对机制,积极适应国际环境演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宗显  杨千帆  
作为技术高度密集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经济影响TFP的内在机理,然后采用2011-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具体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TFP增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经济惯性之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是数字经济影响TFP的中介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近城市TFP水平。此外,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在2015年之后得到强化;相比于中西部城市和外围城市,东部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享受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加明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乔  黄瑶妮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减税降费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是契合的,正在助推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业竞争优势巩固。今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进一步打牢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同时更要防范风险、补齐发展短板。为此,从财政的可持续性、税制改革和税收法定等方面持续用力,能有效促进形成更具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