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11)
- 2023(10117)
- 2022(7885)
- 2021(6898)
- 2020(5673)
- 2019(12608)
- 2018(12328)
- 2017(23840)
- 2016(13271)
- 2015(14605)
- 2014(14855)
- 2013(14568)
- 2012(13521)
- 2011(12131)
- 2010(12234)
- 2009(11115)
- 2008(11057)
- 2007(9867)
- 2006(8874)
- 2005(8117)
- 学科
- 济(62478)
- 经济(62418)
- 业(35762)
- 管理(34914)
- 企(28466)
- 企业(28466)
- 方法(22719)
- 数学(19220)
- 数学方法(19035)
- 中国(17632)
- 农(17461)
- 学(16164)
- 业经(15412)
- 地方(14844)
- 财(13430)
- 产业(12103)
- 农业(11836)
- 制(10803)
- 发(9691)
- 土地(9591)
- 技术(8844)
- 贸(8826)
- 贸易(8816)
- 体(8590)
- 易(8435)
- 理论(8387)
- 环境(8137)
- 银(8074)
- 地方经济(8044)
- 银行(8041)
- 机构
- 大学(197571)
- 学院(196156)
- 济(80456)
- 经济(78830)
- 研究(73514)
- 管理(71696)
- 理学(62020)
- 理学院(61149)
- 管理学(59872)
- 管理学院(59542)
- 中国(53749)
- 科学(47380)
- 京(43107)
- 所(38329)
- 农(37967)
- 财(35724)
- 研究所(35332)
- 中心(32284)
- 业大(31334)
- 江(31252)
- 农业(29959)
- 财经(28849)
- 范(28314)
- 师范(28010)
- 院(27269)
- 北京(26629)
- 经(26220)
- 经济学(25513)
- 州(24063)
- 经济学院(23066)
- 基金
- 项目(135835)
- 科学(108119)
- 基金(99878)
- 研究(95535)
- 家(89621)
- 国家(88965)
- 科学基金(75087)
- 社会(62569)
- 社会科(59480)
- 社会科学(59464)
- 基金项目(53038)
- 省(52686)
- 自然(48807)
- 自然科(47644)
- 自然科学(47630)
- 自然科学基金(46811)
- 划(45427)
- 教育(42834)
- 资助(39276)
- 编号(36921)
- 重点(32041)
- 发(31345)
- 部(29846)
- 成果(29818)
- 创(27764)
- 国家社会(26748)
- 课题(26569)
- 创新(26096)
- 科研(25882)
- 计划(25595)
共检索到291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建双 周琳 虞晓芬
基于1997—2015年中国内地除上海、西藏以外的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城镇化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东部地区结构效应略优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而竞争效应变化不大且各地区间差异并不明显。(2)产业结构、城镇化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部差异最大。(3)土地集约利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质量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全国样本中,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分区域样本中,东部地区构成效应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效应均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杨海余
本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就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伴随产业结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分别表现出显著的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且产业结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提高均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从地区层面看,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仍未达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区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土地利用影响不显著。各地区产业结构竞争效应有利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其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产业结构竞争效应指数最接近最优阀值,而中部地区偏离最优阀值最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陈晓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为评价时点,采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指标的方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大多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显著;(2)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均处在颉颃耦合阶段,以中等强度耦合为主,高强度耦合城市渐少;(3)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呈典型"T"型地域分布特征,与优质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但呈不断优化态势;(4)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属性随机分布状态,集聚状态趋好但远不及最佳规模效应;协调性的次热点区数增加,冷点区数减少,冷热点演变渐趋稳定,热点区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陈晓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为评价时点,采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指标的方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大多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显著;(2)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均处在颉颃耦合阶段,以中等强度耦合为主,高强度耦合城市渐少;(3)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相对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丹妮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脉络。本文系统性构建了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五大机制:经济发展、要素供给、消费投资需求、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三个阶段。从城市类型来看,在经历了城镇化发展之后,我国逐渐建立了中心城市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次中心城市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而广大中小城市产业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产业结构。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为维度的38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值法对2001—2016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分析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泰尔指数及其空间分解探究这种时空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五大区域发展趋势一致,但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发展水平接近的省份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递增,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是形成这种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书峰 王维才
通过阐明产业结构演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作用及影响,最终得出第三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提出改善产业结构偏差,增强城镇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拉近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互动机理 反馈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众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如何匹配与城镇化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研究,本研究就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论证城镇化与单一产业的关系、且基本上采用单一维度分析、运用的方法以主观、静态分析诸多,较少系统地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且缺乏定量、动态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创造了更多的空间。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关系 研究动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众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如何匹配与城镇化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研究,本研究就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论证城镇化与单一产业的关系、且基本上采用单一维度分析、运用的方法以主观、静态分析诸多,较少系统地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且缺乏定量、动态的分析,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关系 研究动态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铮 金鑫
土地聚集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镇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的空间转变。从时间维度上看,城镇化早期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问题。随着城镇的快速扩张,集聚效应、市场价格效应、外部性效应以及政策效应等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既是城镇化进程的产物,又进一步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总体上说,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个先恶化后促进的关系变化。应从加强土地监管、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市场化改革、发展集约型城镇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华伟 刘友兆 王希睿
在测度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2)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18.98%;(3)城镇化是土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4)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镇化的冲击响应强烈,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90%,而城镇化对来自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镇化的解释水平仅为3%。因此,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凤 曲衍波
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状态以及变化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份综合城镇化水平均平稳上升,动态变化呈一定的收敛性,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所下降,省际差异较大。(2)各省份整体表现为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化,同步状态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50%省份的同步类型保持不变。(3)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向的挂钩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地域时效差异性。(4)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集约利用出现退化现象,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未来东部地区应加大存量土地开发力度并提高供地门槛,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并加强资本和技术的替代与互补效应。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城镇化 时空演变 耦合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中东部片区高于西北片区,且差异性较明显;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因素主要由人口与经济方面所形成,而质量评价的驱动因子中主要以生态与经济要素驱动贡献值最高,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的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生态因素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为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时空特征 安徽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辨析,构建由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因素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6-2015年安徽市域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及筛选,并通过客观权重赋值critic法对所构成的评价指标要素赋予权重,对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处理软件,对2006年、2010年、2015年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而运用OpenGeoda空间计量软件,分析与检验安徽省市域200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时空特征 安徽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综合评价体系 时空演变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