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19)
2023(10524)
2022(8244)
2021(7328)
2020(6131)
2019(13662)
2018(13662)
2017(26641)
2016(14645)
2015(16313)
2014(16523)
2013(16018)
2012(14783)
2011(13275)
2010(13482)
2009(12663)
2008(12626)
2007(11634)
2006(10460)
2005(9832)
作者
(42693)
(36017)
(35654)
(34010)
(22793)
(16878)
(16094)
(13741)
(13644)
(12954)
(12566)
(12053)
(11764)
(11599)
(11473)
(11132)
(10685)
(10541)
(10355)
(10246)
(9418)
(8796)
(8787)
(8292)
(8130)
(8114)
(8009)
(7922)
(7230)
(7062)
学科
(63797)
经济(63701)
管理(45877)
(44397)
(37129)
企业(37129)
方法(22012)
(18872)
中国(18834)
数学(18196)
(18036)
数学方法(18007)
(17961)
业经(17753)
地方(14205)
(13463)
(12738)
产业(12737)
农业(12136)
体制(11008)
(10924)
银行(10898)
(10619)
财务(10591)
技术(10574)
(10570)
金融(10565)
财务管理(10563)
(10420)
企业财务(10123)
机构
大学(216910)
学院(216128)
(92466)
经济(90600)
管理(80439)
研究(76683)
理学(68968)
理学院(68144)
管理学(67023)
管理学院(66621)
中国(56616)
(45858)
科学(45259)
(44914)
(38544)
(35639)
财经(34955)
研究所(34806)
(34622)
中心(33594)
(31597)
业大(30517)
经济学(29638)
(28678)
北京(28447)
师范(28364)
(27763)
农业(27612)
经济学院(26627)
(26468)
基金
项目(143407)
科学(114849)
研究(105895)
基金(105507)
(91919)
国家(91194)
科学基金(78358)
社会(70263)
社会科(66721)
社会科学(66706)
(56217)
基金项目(55773)
自然(48580)
教育(47907)
自然科(47448)
自然科学(47432)
(47024)
自然科学基金(46633)
编号(41609)
资助(41570)
成果(34845)
重点(33018)
(32478)
(32220)
(31598)
(30327)
国家社会(29882)
课题(29850)
创新(28514)
教育部(27768)
期刊
(108886)
经济(108886)
研究(66981)
中国(45035)
(35257)
(34710)
学报(33297)
科学(32368)
管理(31859)
大学(26016)
学学(24651)
农业(22966)
教育(21748)
(20735)
金融(20735)
财经(18183)
业经(18182)
技术(17618)
经济研究(17176)
(15817)
问题(15023)
(11321)
(10849)
现代(10683)
(10441)
技术经济(10369)
科技(10184)
世界(10046)
商业(9823)
经济问题(9265)
共检索到328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书峰  王维才  
通过阐明产业结构演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作用及影响,最终得出第三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提出改善产业结构偏差,增强城镇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拉近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正平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城镇化质量既是切实解决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冒进粗放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长远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存在互促互动的关联机制: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城镇转型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又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依据两者互动机制,并针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质量相互影响中的"双粗放"、"双缺失"、"双错位"、"双低效"等突出问题,作者提出实现其互动并进的路径选择:加快产业转型,推进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强化产城融合,推进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形成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产业政策,推进城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本文利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5年的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全面FGLS估计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大小依次为东、西、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2)全国及东西部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作用不明显,且结果稳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跨期演变,推进"产城一体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本文利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5年的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全面FGLS估计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大小依次为东、西、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2)全国及东西部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作用不明显,且结果稳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跨期演变,推进"产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旭晓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N)模型对1998-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发展演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虽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2009年处于停滞阶段,2010年才突破发展瓶颈;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驱动力量,而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市场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制约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春生  
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出发,在理论上论述了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基于1978—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表现为多条影响路径;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格兰杰原因,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勇  杨巧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来自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纪成君  孙晓霞  
针对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互影响的问题,基于我国2005—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各自都存在较强的惯性;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且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都具有持久性;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持久;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霄梅  
当前,我国存在半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不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差距较大,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机构优化相互促进机制存在脱节等诸多问题,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足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善城镇人口的社会管理水平、协调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区域布局、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的步伐等途径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质增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晶  
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如何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促进农民增收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农民增收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通过对2006年至2011年河南省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铁立  李诚固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区域城市化存在互动机制。一方面 ,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引起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 ,使区域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模式 ;另一方面 ,城市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支撑、拉动、载体等作用。本文探讨了两者间的作用规律 ,并建立了调控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宏胜  杜霞  梁亚红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市经济密度、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宏胜  杜霞  梁亚红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茵  
新型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能否走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定政策依据。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PVAR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数、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通过变异模型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逐年趋于稳定。第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与全国耦合协调度均值相吻合,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低。第三,互动实证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互为格兰因果关系,且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内受到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较强,但是长期来看逐渐变弱;而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推动作用逐渐变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