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00)
2023(18364)
2022(15142)
2021(13581)
2020(11414)
2019(25184)
2018(24451)
2017(47789)
2016(25500)
2015(27982)
2014(27784)
2013(27197)
2012(24555)
2011(22195)
2010(21713)
2009(19760)
2008(18841)
2007(16189)
2006(14014)
2005(12366)
作者
(73628)
(61740)
(61346)
(58376)
(39082)
(29585)
(27694)
(24067)
(23474)
(21502)
(21137)
(20524)
(19659)
(19205)
(19113)
(18984)
(18437)
(18050)
(17736)
(17699)
(15235)
(15180)
(15116)
(14170)
(14120)
(13780)
(13504)
(12932)
(12346)
(12060)
学科
(125534)
经济(125425)
管理(71731)
(68198)
(55378)
企业(55378)
方法(51531)
数学(45952)
数学方法(45476)
中国(29307)
(28828)
地方(27503)
(26292)
业经(26064)
(23957)
农业(19687)
(19619)
贸易(19610)
(19171)
(19034)
环境(17058)
产业(16939)
地方经济(16739)
(16669)
财务(16623)
财务管理(16593)
(16556)
金融(16554)
技术(16498)
(16054)
机构
学院(364220)
大学(363221)
(161849)
经济(159078)
管理(139819)
研究(125699)
理学(122446)
理学院(121104)
管理学(118935)
管理学院(118275)
中国(93195)
科学(76995)
(73936)
(69017)
(62895)
(62805)
研究所(57801)
中心(57084)
财经(56818)
业大(56049)
经济学(52064)
(51932)
(51832)
农业(49554)
经济学院(46889)
北京(45225)
(45204)
(44957)
师范(44362)
财经大学(42589)
基金
项目(256556)
科学(203819)
基金(190300)
研究(180140)
(168420)
国家(167130)
科学基金(143835)
社会(119881)
社会科(114035)
社会科学(114012)
基金项目(100784)
(99579)
自然(93892)
自然科(91820)
自然科学(91796)
自然科学基金(90167)
(84083)
教育(81913)
资助(77002)
编号(68450)
重点(58518)
(56653)
(56478)
(53859)
成果(53216)
国家社会(51450)
创新(50549)
科研(49681)
教育部(48745)
计划(47563)
期刊
(171519)
经济(171519)
研究(102615)
中国(62121)
学报(60822)
(56050)
科学(55531)
(52579)
管理(51708)
大学(46058)
学学(44436)
农业(37839)
(33542)
金融(33542)
技术(30921)
经济研究(30109)
财经(28931)
教育(27463)
业经(26827)
(25146)
问题(22700)
(19756)
技术经济(18977)
统计(18583)
(17490)
(17350)
(17315)
商业(17145)
科技(17013)
世界(15632)
共检索到518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熊航  刘少波  
本文运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高货币化现象的影响,为我国高经济货币化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区域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此,要转变以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思路,更多地依靠经济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各省(市、区)在制定产业升级扶持政策时要掌握好非农产业占比上升的速度,避免出现过度推高各地区经济货币化率、进而整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率上升过快的结果;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着力点,促进不同地区经济货币化率平稳下降,降低宏观金融运行的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熊航  刘少波  
本文运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高货币化现象的影响,为我国高经济货币化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区域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此,要转变以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思路,更多地依靠经济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汪勇  马新彬  周俊仰  
当前,高杠杆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围绕结构性去杠杆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各方提出了一系列去杠杆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资产负债表衰退"双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讨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中央银行提高政策利率会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但会以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与总产出略微下降为代价;第二,伴随着政策利率上升,纵向产业联结度下降将会扩大国有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下降幅度,并减小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幅度;第三,货币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进行响应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但效果并不显著。由此,本文研究认为,推动经济去杠杆需要在管住"货币"的同时,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宏观审慎等其他政策选项的可行性。在推动去杠杆的总过程中,货币政策要管住货币"总闸门",宏观审慎政策要把住风险"总关口"。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兵  裴馨  
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交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区域差异,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同时,促进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与城市化、财政支出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相互配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峰  贾昆鹏  
基于我国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金融集聚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金融集聚为门槛变量,用汉森门槛模型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不同的金融集聚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不同,这说明尽管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促进程度会受到金融集聚水平的影响,在使用不同样本和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后,结果仍保持稳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骏  徐瑞扬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MLI指数并使用异质性面板格兰杰检验和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1995至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长期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同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分别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表现出中国的生产要素正在向生产率和能源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转移。然而,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依旧明显,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需要协调各省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能源利用效率,以免扩大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虹  林钟高  陈洁  
在政府干预这一预设的制度环境下,考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货币政策变动对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同属并购;尤其在货币紧缩时期更是如此,且并购绩效更好,并购后的非效率投资程度也更低。本研究为企业同属并购的经济(市场)逻辑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从微观并购行为与经济后果的独特角度进一步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存在性,拓展和深化了宏观政策与微观行为互动的理论文献,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长平  罗翊  吴诗锋  
对中国1990-2012年货币政策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多种测度和综合比较分析。σ收敛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地区差距呈扩大之势,但2004-2012年间略有下降。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泰尔指数表明,1993-2004年差距扩大主要是发达地区导致;2004-2012年差距缩小主要是不发达地区发展所致。这一转变可能和制造业转移有关。β收敛分析验证了σ收敛分析的稳健性,揭示了地区经济"发散—平稳—再收敛"的过程符合"倒U型假说"。修正的单位根分析揭示了31个省级地区经济增长的六种类型及运动特征。各地区对预期和未预期货币的响应呈现为四种类型;同一类型的各地区往往在地理和生产结构方面有共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课题组  李苍祺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9年的季度数据,以支付系统区域资金流量数据构建GVAR模型中的权重矩阵,结合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区域异质性角度探索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房价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二是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存在差异,非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会产生较强冲击;三是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房价上涨都具有溢出效应,房价上涨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建丰  许志伟  潘英丽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五七  陶靓  
环境规制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路径和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实践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存在非线性影响;从整体来看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负转正;从区域比较来看,目前大多数沿海省份产业结构水平已经跨越门槛值,增强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数内陆省份产业结构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增强环境规制会对当地劳动力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以发展和前瞻的眼光来看待环境规制,防范和减少环境规制的就业风险;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精准施政,合理引导环境规制下的劳动力再配置;积极施政引导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劳动力空间流动,实现环境规制在环保和就业方面的"双重红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冉冉  韩孟孟  沈春苗  
基于2000-2015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构建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本文运用OLS模型和2SLS模型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但需要注意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虚假产业均衡”;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良性产业均衡”,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中国除了持续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度,还应加强培育产业链竞争优势,并鼓励中西部地区寻求差异化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磊  朱太辉  
M2/GDP是货币化率的近似指标。在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且M2/GDP已经超过2时,M2/GDP已经无法近似货币化率。所以,要解释以M2/GDP衡量的高货币化率,反而需要考虑货币化之外的因素。根据货币交易方程,M2/GDP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高货币化率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此,要解释高货币化率,应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需求为何这么高,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如此低。本文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推导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加和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较低造成的。本文利用数据初步验证了相关假说。本文也进一步推断了货币化率下降的最可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陶坤玉   齐雯   张礼卿  
本文基于国家综合竞争力与货币选择的网络联系,将经济复杂度从微观产品维度整合到宏观国家竞争力层面,研究了经济复杂度对出口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讨论了金融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本文首先构造理论模型,指出经济复杂度会通过产品多样性和技术独特性这两个维度,并借助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影响计价货币选择。一方面,经济复杂度代表该国的生产贸易结构与出口竞争力,经济复杂度水平越高,出口贸易中本币的计价份额越高;另一方面,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增强国家经济复杂度对出口本币计价份额的提升作用。利用对1995~2019年9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展开的分位数回归与稳健性检验,本文有以下发现。第一,在经济复杂度水平较低时,经济复杂度的增加可以较快地提升其本币在贸易计价中的占比、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但在较高经济复杂度水平时,这种促进作用会减小。第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杂度对本币选择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线性;而在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发达国家,这种正向影响先增强后减弱。第三,经济复杂度通过产品结构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两个维度提升本币计价占比。第四,相较于金融市场,一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更能强化经济复杂度的边际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