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01)
- 2023(7479)
- 2022(6149)
- 2021(5273)
- 2020(4285)
- 2019(9398)
- 2018(9092)
- 2017(17990)
- 2016(9703)
- 2015(10038)
- 2014(9778)
- 2013(9869)
- 2012(9129)
- 2011(8227)
- 2010(7835)
- 2009(6635)
- 2008(6267)
- 2007(5448)
- 2006(4569)
- 2005(3811)
- 学科
- 济(45184)
- 经济(45150)
- 管理(29749)
- 业(28638)
- 企(22724)
- 企业(22724)
- 方法(18997)
- 数学(16975)
- 数学方法(16894)
- 农(12161)
- 环境(12104)
- 业经(11042)
- 产业(10668)
- 学(10125)
- 财(10016)
- 中国(9830)
- 地方(9495)
- 贸(8837)
- 贸易(8836)
- 易(8595)
- 农业(8240)
- 技术(8239)
- 制(7472)
- 划(7380)
- 结构(7344)
- 务(6340)
- 财务(6339)
- 财务管理(6331)
- 和(6232)
- 企业财务(6097)
- 机构
- 学院(139464)
- 大学(138100)
- 济(63180)
- 经济(62370)
- 管理(55732)
- 理学(49936)
- 理学院(49414)
- 管理学(48701)
- 管理学院(48482)
- 研究(48074)
- 中国(33728)
- 科学(31489)
- 农(30511)
- 京(27815)
- 业大(26380)
- 农业(24480)
- 所(24322)
- 财(24190)
- 研究所(22806)
- 中心(21296)
- 财经(20527)
- 经济学(19998)
- 江(18987)
- 经(18787)
- 经济学院(18415)
- 院(17485)
- 经济管理(16845)
- 农业大学(16615)
- 北京(16589)
- 商学(15633)
- 基金
- 项目(105445)
- 科学(83823)
- 基金(79109)
- 家(71904)
- 国家(71381)
- 研究(69833)
- 科学基金(60958)
- 社会(48030)
- 社会科(46028)
- 社会科学(46019)
- 基金项目(43263)
- 省(42042)
- 自然(40895)
- 自然科(39966)
- 自然科学(39953)
- 自然科学基金(39305)
- 划(35360)
- 资助(30551)
- 教育(29964)
- 编号(24562)
- 发(24426)
- 重点(24152)
- 创(23022)
- 部(22762)
- 计划(21751)
- 创新(21614)
- 国家社会(20904)
- 科研(20772)
- 业(20013)
- 教育部(19063)
共检索到183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丽萍 李媛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碳排放 门槛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姜锋 万晓丽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志伟 樊亚平 罗浩
文章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与2007年相比,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区市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所有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所提升,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既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三区间、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二区间时,产业结构高级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能力最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1996-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分解,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对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预测,估算了2020年之前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减排的贡献。基本情况是,1996-2009年中国碳排放增长464 678万t,其中,经济总量效应531 337万t,产业结构效应49 887万t,能源消费强度效应-223 940万t,能源消费结构效应107 395万t,诸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14.3%,10.7%,-48.2%和23.1%。产业结构变动驱动了碳排放增长,尽管它不是最主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耗能产业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所对应...
关键词:
产业结构 LMDI分解方法 碳排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促进经济与碳排放脱钩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整合产业结构理论和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演进的"开口P型曲线"假说,该假说得到了已实现工业化国家演进事实的数据支持。对我国二者演进关系的估算结果表明正处于"开口P型曲线"的拐弯阶段,产业结构仅有个别年份对碳排放强度起结构红利贡献,整体上是结构负担贡献。估算结果有两个政策含义一是在现有考核办法中新增碳排放总量的考核指标和相应管理办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 开口P型曲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彦 祝凌云 张大红
基于SDM运用Matlab和Geoda测度细化产业结构对我国30个省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性和路径依赖性。其中对碳强度的影响,交通业(0.899,最为显著)>工业(0.372)>建筑业(0.316)>第一产业(0.083)>商业(-0.246),整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降低碳强度;同时现今碳强度更易受交通业、工业和建筑业的正影响和商业的负影响。因此降低此三类产业占比,增加商业占比,并配合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有利于降低本地区和周围地区的碳强度。
关键词:
碳强度 产业结构 SDM 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运用通径分析明确了三次产业比例的相互关系及与碳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三次产业比例对碳强度和GDP的贡献,据此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第三产业比例、灰因素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在目前灰因素水平下,降低第一产业比例,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最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1.725个百分点,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碳强度目标的贡献为10.15%。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碳强度 贡献 灵敏度矩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彦 祝凌云 张大红
基于SDM运用Matlab和Geoda测度细化产业结构对我国30个省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性和路径依赖性。其中对碳强度的影响,交通业(0.899,最为显著)>工业(0.372)>建筑业(0.316)>第一产业(0.083)>商业(-0.246),整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降低碳强度;同时现今碳强度更易受交通业、工业和建筑业的正影响和商业的负影响。因此降低此三类产业占比,增加商业占比,并配合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有利于降低本地区和周围地区的碳强度。
关键词:
碳强度 产业结构 SDM 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许亚斌 李兰英 周子贵 张勇 黄玉洁
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探讨工业碳减排意义重大。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的加和分解法建立了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产出和从业人口规模等5个方面对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有着较强的负效应,经济产出、从业人口规模有强的正效应,能源结构表现出不显著的正效应。安徽工业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高能源强度是影响安徽省工业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业。为降低碳排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琳 吴玉鸣 鲍曙明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成龙 任建兰 巩灿娟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山东作为工业大省,碳排放总量居全国第一。因此,如何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是山东省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论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1994—2010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LEAP模型预测2030年之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碳排放的贡献。得出以下结论:①1994—2010年产业结构效应为351.39×104t标煤,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为3.91%;②工业比重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增加或减少78.6×104~83.7×104t标煤;③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到2030年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雪梅 周斌
“双碳”目标下节能降碳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文章运用中国46个部门的碳排放数据,构建TVP-SV-FAVAR模型从结构性视角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分部门碳排放影响的时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产业相对比重的变化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两个渠道降低碳排放总强度以及高碳排放部门、中等碳排放部门、低碳排放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在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总量以及三大部门碳排放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粗放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对中等碳排放部门的影响强度最大,对低碳排放部门的影响强度次之,对高碳排放部门的影响强度最低。文章研究得出,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重点部门的生产技术进步和能源替代,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结构升级 碳排放 “双碳”目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燕梅
内蒙古是化石能源消费大省,煤炭消费接近一次能源消费的90%,同时内蒙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重型化和高耗能化趋势还将延续。文章从煤炭消费入手,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作用,探讨了煤化工行业对未来碳排放核算的意义。
关键词:
内蒙古 产业结构 碳排放 煤炭消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