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2)
- 2023(12071)
- 2022(10291)
- 2021(9006)
- 2020(7749)
- 2019(17730)
- 2018(17247)
- 2017(33870)
- 2016(18688)
- 2015(20552)
- 2014(20482)
- 2013(20570)
- 2012(19522)
- 2011(17764)
- 2010(17502)
- 2009(15966)
- 2008(15737)
- 2007(14423)
- 2006(12399)
- 2005(11009)
- 学科
- 济(83377)
- 经济(83292)
- 管理(54490)
- 业(52801)
- 企(42588)
- 企业(42588)
- 方法(38888)
- 数学(34598)
- 数学方法(34315)
- 农(22329)
- 财(21537)
- 学(19698)
- 中国(19431)
- 业经(18024)
- 地方(16516)
- 贸(15952)
- 贸易(15949)
- 环境(15911)
- 易(15483)
- 制(15171)
- 农业(14795)
- 务(13626)
- 财务(13610)
- 财务管理(13575)
- 企业财务(12929)
- 技术(12719)
- 产业(12701)
- 和(12379)
- 银(11810)
- 银行(11748)
- 机构
- 大学(277240)
- 学院(275680)
- 济(117586)
- 经济(115446)
- 管理(104874)
- 研究(97441)
- 理学(91606)
- 理学院(90555)
- 管理学(88989)
- 管理学院(88520)
- 中国(71184)
- 科学(63610)
- 农(58924)
- 京(58290)
- 所(51504)
- 财(50378)
- 业大(48946)
- 研究所(47455)
- 农业(47282)
- 中心(44330)
- 财经(41003)
- 江(40878)
- 经(37283)
- 经济学(36975)
- 北京(36144)
- 院(34818)
- 经济学院(33779)
- 范(33495)
- 师范(32937)
- 州(31776)
- 基金
- 项目(192215)
- 科学(150331)
- 基金(141002)
- 研究(130325)
- 家(127076)
- 国家(126084)
- 科学基金(106069)
- 社会(84211)
- 社会科(80120)
- 社会科学(80092)
- 省(75980)
- 基金项目(75719)
- 自然(71509)
- 自然科(69847)
- 自然科学(69821)
- 自然科学基金(68648)
- 划(64813)
- 教育(58301)
- 资助(57156)
- 编号(49365)
- 重点(44277)
- 发(42791)
- 部(42193)
- 创(40390)
- 计划(39024)
- 科研(38182)
- 成果(38127)
- 创新(37928)
- 国家社会(35294)
- 教育部(35133)
共检索到390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健 吴成霞 张吉辉
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我国三次产业和生活消费进行碳排放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并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然后计算出1995—2009年间的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旨在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指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立勋 李秀平
文章对甘肃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量变化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并选取1991~010年相关数据,运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模型,分析甘肃省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排放量受二次产业影响最大,两者为正关联,一、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为负关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宁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将继续坚定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和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进一步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和工业碳排放总量进行关联性分析,测算得工业内部中有一部分行业和碳排放之间的显著的关联性。最后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同时注意减排和发展两个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龚新蜀 李龙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取2005~2011年全国及西北五省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数据,计算出全国及西北五省碳排放量与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关联度数值。分析表明,二产是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西北五省的二产都与碳排放量关联度最大,但其并不会绝对地引起碳排放量增加;三产对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不明显,全国层面上三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需要引起重视;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一产,但青海省的一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是最小的。针对上述结论,制定出未来西北五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雪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新体系。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碳排放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是影响和决定碳排放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关系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显著,东中西部基于异质性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影响程度不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产生相异的成因。基于此,本文结合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就低碳经济背景下,认为我国升级产业结构应从制定不同区域的相异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方面着手。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中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云龙 常先林 黄承锋
基于1990年至2019年的中国历史数据,运用ARDL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抚养比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和抚养比的增加在遏制人均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人均GDP的增加则可能会导致人均碳排放的增长;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对人均碳排放量分别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在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是样本期内对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丽萍 李媛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碳排放 门槛模型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玉昆 黄显乔 朱震锋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林业为参照,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过程及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得到:随着国有林区的改革和天保工程的实施以来,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进行调整,总体趋于合理方向转变;国有林区三次产业在增长率、结构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竞争力较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竞争力水平;第一、第三产业受到的由木材大量调减所带来的影响较小,通过发展替代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增长压力,而主要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受到了较大影响,需要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的增长。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国有林区产业结构优化应加大扶持以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维持第一产业的稳定增长,推动第二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支持林区多种经营共同发展。
关键词:
偏离-份额分析 国有林区 产业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燕梅
内蒙古是化石能源消费大省,煤炭消费接近一次能源消费的90%,同时内蒙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重型化和高耗能化趋势还将延续。文章从煤炭消费入手,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作用,探讨了煤化工行业对未来碳排放核算的意义。
关键词:
内蒙古 产业结构 碳排放 煤炭消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燕梅
内蒙古是化石能源消费大省,煤炭消费接近一次能源消费的90%,同时内蒙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重型化和高耗能化趋势还将延续。文章从煤炭消费入手,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作用,探讨了煤化工行业对未来碳排放核算的意义。
关键词:
内蒙古 产业结构 碳排放 煤炭消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志华 徐军委 张彩虹
基于PVAR模型,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8年数据为例,从全国和东中西区域层面分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自身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且相互间能够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2)从区域内部来看,自东向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程度逐步递减。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三个变量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尚未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碳排放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的推动力不足;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效率较低,三者均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洪 赵宝福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将能源综合效率解构为能源管理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从高级化、合理化和聚集程度三个维度将产业结构分解描述为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三个指数。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分析了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市二者空间分布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明显,高能效地区分布看,能源综合效率、管理效率和环境效率分别呈倒"Ω"、"δ"和"U"形分布,产业结构三个维度相对高水平地区分别呈"W"、"J"和"S"形分布;2各省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不对称性。从趋势面上看,能源管理效率自东向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沈岱岱 孙久文
天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发展至今仍面临着由单一工业区转变为综合性新城的转型重任,开发区第二产业是否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以及第三产业该如何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2 00 1-2 0 1 1年开发区第二、三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以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为参照系,剖析了天津开发区各分行业的结构效应与竞争力效应,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和相对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等问题,并提出推动开发区顺利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偏离-份额法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