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5)
2023(5291)
2022(4417)
2021(4058)
2020(3446)
2019(7954)
2018(7677)
2017(16097)
2016(8688)
2015(9299)
2014(9197)
2013(9501)
2012(8926)
2011(7874)
2010(7888)
2009(7256)
2008(6977)
2007(6205)
2006(5530)
2005(5032)
作者
(24020)
(20455)
(20253)
(19493)
(12704)
(9639)
(9170)
(7775)
(7701)
(7134)
(7096)
(6647)
(6628)
(6477)
(6418)
(6398)
(6038)
(5820)
(5702)
(5469)
(5211)
(5077)
(4895)
(4662)
(4625)
(4548)
(4378)
(4269)
(4096)
(4050)
学科
(49209)
经济(49183)
(25721)
方法(21735)
管理(20088)
数学(19972)
数学方法(19883)
(17331)
企业(17331)
(14202)
中国(11988)
地方(11427)
农业(10190)
业经(9775)
产业(9491)
(9039)
地方经济(7766)
(7576)
(7546)
贸易(7544)
(7312)
(7238)
结构(7221)
技术(6236)
(5986)
(5778)
劳动(5760)
(5695)
金融(5695)
(5201)
机构
大学(124813)
学院(124672)
(65155)
经济(64385)
管理(47932)
研究(45393)
理学(42109)
理学院(41678)
管理学(41087)
管理学院(40864)
中国(33120)
(26218)
(25507)
科学(25496)
(22728)
经济学(22491)
(21897)
财经(21607)
研究所(20735)
经济学院(20565)
中心(19834)
(19767)
业大(18225)
(18020)
农业(17168)
财经大学(16174)
(16099)
北京(15703)
经济管理(14695)
(14592)
基金
项目(85595)
科学(69163)
基金(65122)
研究(61216)
(57015)
国家(56637)
科学基金(48755)
社会(43203)
社会科(41408)
社会科学(41400)
基金项目(33850)
(32634)
自然(29867)
自然科(29244)
自然科学(29241)
自然科学基金(28789)
资助(27502)
教育(26936)
(26900)
编号(22384)
(20401)
(20080)
重点(19609)
国家社会(19328)
(17760)
教育部(17476)
人文(17078)
发展(17012)
成果(16935)
(16806)
期刊
(67456)
经济(67456)
研究(37814)
中国(23007)
(19781)
(18864)
科学(18492)
学报(18407)
管理(17910)
大学(14493)
学学(14032)
农业(13777)
经济研究(12289)
财经(11212)
业经(10504)
技术(10469)
(10043)
问题(9841)
(9646)
金融(9646)
技术经济(7946)
统计(7791)
(7754)
(7257)
世界(7132)
(6888)
教育(6488)
商业(6392)
决策(6249)
经济问题(6218)
共检索到182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天宇  刘贺贺  
文章基于三部门的产业结构变迁一般均衡模型和中印两国可比较的宏观数据,试图解释1978以来中国的总劳动生产率反超印度并持续领先的原因。通过模型校准和增长核算,本文发现中印两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差异,特别是中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印度,是导致印度与中国劳动生产率之比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增长核算也表明,印度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即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比第二产业更快,恶化了与中国的总劳动生产率差距。如果印度试图缩小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则应借鉴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即同时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率,比印度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会更有效果。而如果中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天宇  姜秀芳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晓轩  
本文利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将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增长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分析它们对生产率的贡献情况。文章以内蒙古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被以技术为核心的增长效应所取代,说明市场化改革导致的资源配置正趋于合理,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低效转为正常的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在逐步减弱,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的经济增长正在增强,而2002-2011年期间,结构变迁效应再次提升,说明深度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延续。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丽英  刘后平  
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国勋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凯明  余靖雯  吴泽雄  
本文基于中国投资与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差别显著的事实,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投资的产业构成,研究了投资影响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经济机制。本文理论模型能够很好拟合中国非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增长趋势。对模型进行的反事实数值模拟表明,中国投资的产业构成变化对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但投资率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部门生产投资品的相对技术是影响投资的产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惠武  
通过对香港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析发现香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出现了更大幅度的变动,但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前对香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变小了,其主要原因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进出口贸易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下降,流出的劳动力更多地流向公共行政、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和行政及支援服务等低劳动生产率的服务业,而不能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金融保险业和资讯通信业,这说明香港目前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不能很好适应。为提升香港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劳动力的行业适应性,提高产业多样化程度,适当探索再工业化,充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涵   郭凯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政策着力点。本文提出,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不仅应当重视不同要素的错配程度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点突出、统筹推进,而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充分评估改革通过改进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增强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内生国际贸易结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其中纳入了要素市场存在摩擦和结构差异、内外需的产业构成存在差别并且内生演化等中国经济特征。研究发现,降低高技能劳动、低技能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成本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比重、增强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和低技能劳动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技能劳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为降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从服务业流向制造业;低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为降低农业和非农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低技能劳动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立新  孙立扬  
近年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放缓,进入经济"新常态"。在这个大背景下,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呈现出放缓趋势。将劳动力市场扭曲因素引入三部门经济中,分析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结果表明:2007—2014年间,第一、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降低是导致江苏省总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后者的影响更大,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第二产业保持较高的就业份额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由此可知,现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变迁导致的。所以在政策调控上,政府应继续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降低服务业进入壁垒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动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毛丰付  潘加顺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砚耘  
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其他各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比较慢,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不高。三年调整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的是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六五”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殊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苏中一  
现行经济理论及实践中流行着一种提法,即要做到工资收入的合理分配,工资增长率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此,有人提出异议。笔者亦认为前述命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不过在理解上又有所差别,以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工资的增长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其物质基础,但劳动生产率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除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条途径外,还能通过增加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人数(这时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提高)来达到。就后一条途径看,如果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光宇  
职工工资是劳动者为谋生所必须的那一部分劳动的报酬,在量上必须同劳动者生存所必要的消费资料的价值相一致。在现阶段,劳动报酬和消费品资料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于是,工资、物价、劳动生产率就相互依存为一定的函数关系。人们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求得建立合理的增长模式,以促使生产持续发展,物价保持稳定,人民生活相应改善,经济运行协调运动。本文试图就三者的增长关系,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看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帆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