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8)
- 2023(10739)
- 2022(8907)
- 2021(7892)
- 2020(6369)
- 2019(14248)
- 2018(13792)
- 2017(26978)
- 2016(14084)
- 2015(15351)
- 2014(15593)
- 2013(15763)
- 2012(15344)
- 2011(14083)
- 2010(14540)
- 2009(13529)
- 2008(13080)
- 2007(11788)
- 2006(10989)
- 2005(10440)
- 学科
- 济(90981)
- 经济(90928)
- 业(35137)
- 管理(34929)
- 地方(28581)
- 方法(25579)
- 企(25071)
- 企业(25071)
- 中国(24790)
- 数学(22206)
- 数学方法(22090)
- 农(21379)
- 业经(19066)
- 地方经济(17949)
- 学(16023)
- 农业(15363)
- 财(14247)
- 产业(13487)
- 发(13217)
- 制(13151)
- 融(12976)
- 金融(12975)
- 环境(12458)
- 贸(12111)
- 贸易(12101)
- 银(12085)
- 银行(12065)
- 行(11819)
- 易(11532)
- 技术(10475)
- 机构
- 学院(214477)
- 大学(211567)
- 济(105616)
- 经济(103732)
- 研究(85183)
- 管理(76306)
- 理学(64150)
- 中国(64074)
- 理学院(63283)
- 管理学(62429)
- 管理学院(62004)
- 科学(48993)
- 京(46154)
- 财(44528)
- 所(43722)
- 研究所(39302)
- 中心(36507)
- 财经(34563)
- 经济学(34486)
- 江(34102)
- 农(33992)
- 经(31154)
- 经济学院(30714)
- 院(30626)
- 范(29983)
- 北京(29950)
- 师范(29693)
- 业大(27486)
- 州(27011)
- 科学院(26256)
- 基金
- 项目(135065)
- 科学(107525)
- 研究(101373)
- 基金(97236)
- 家(84300)
- 国家(83616)
- 科学基金(71103)
- 社会(67953)
- 社会科(64708)
- 社会科学(64697)
- 省(53838)
- 基金项目(50660)
- 划(44349)
- 教育(43921)
- 自然(41630)
- 自然科(40591)
- 自然科学(40585)
- 自然科学基金(39887)
- 编号(39484)
- 资助(39094)
- 发(37807)
- 成果(32129)
- 重点(31570)
- 发展(31388)
- 展(30901)
- 部(29430)
- 国家社会(29062)
- 课题(28932)
- 创(27968)
- 创新(26370)
- 期刊
- 济(132173)
- 经济(132173)
- 研究(73570)
- 中国(47478)
- 农(32551)
- 财(32110)
- 管理(30983)
- 科学(29848)
- 学报(29453)
- 融(23028)
- 金融(23028)
- 大学(22658)
- 经济研究(22570)
- 农业(22210)
- 学学(21514)
- 教育(20902)
- 业经(20728)
- 技术(19733)
- 财经(18235)
- 问题(17270)
- 经(16146)
- 技术经济(13185)
- 贸(12712)
- 世界(12335)
- 商业(11503)
- 国际(11380)
- 业(11271)
- 经济问题(11194)
- 统计(11093)
- 经济管理(10426)
共检索到348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严成樑
文章估算了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1978~2013年,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5.37%。近年来,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占比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产业结构变迁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人口增长和技术差异而言,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力度更大。文章认为应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曦明 张仁杰
文章基于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绿色生态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绿色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产业结构与绿色生态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与绿色生态效率间存在负向关系,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对产业结构变迁产生"拖累效应";绿色生态效率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呈现"U"型负向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可人 韦廷柒
本文运用PVAR模型研究了我国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短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缩小作用,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一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存在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缺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效果,同样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叶飞 夏青 周敏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基于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和Tobit方法,利用跨期数据比较分析了1995~2008年各省、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并利用DEA模型对其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分布明显地是由西向东逐步提升,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效率值很低,而东部地区省份多为最高效率或次高效率,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技术和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是使经济更加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
关键词:
DEA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区域差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星匀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协调以及多极化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每一个区域发展阶段都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长鸣
本文利用"份额转换"和方差分解的方法衡量我国产业结构差异和地区生产率差异在1985-2008之间每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之后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地区间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生产率的差距在区域经济差异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小;2005年后地区间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是地区间生产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1994-2005年期间主要是第三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所引起。此外,人均资本投入增加、技术进步均能有效地提高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地区间人均资本存量的差异是劳动力生产率差距的关键,技术效率的差距对劳动力生产率差异也有着重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陶桂芬 方晶
本文从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各随机选取5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三大地区1978—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均最优;(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稳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稳定性却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横向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先柱,左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关雪凌 丁振辉
本文从产值和就业两个角度梳理了1955~2009年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发现三次产业升级进程明显,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部,日本制造业升级更加突出。本文定义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种指标衡量,计算结果显示日本产业结构一直处在向高级化和合理化转变的过程中。通过检验日本47个县55年面板数据产业结构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均有正面影响,但是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最后在借鉴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鹏 陈钰芬
文章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利用197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虚高度化"现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对重要性却在不断提升;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翼 何有良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冬林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慧 平芳芳
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期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使产业结构朝更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结合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提出简要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顾剑华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广西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