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8)
2023(10053)
2022(8148)
2021(7397)
2020(6011)
2019(13686)
2018(13113)
2017(25292)
2016(13419)
2015(14594)
2014(14063)
2013(14380)
2012(13451)
2011(12329)
2010(11791)
2009(10533)
2008(10100)
2007(8576)
2006(7416)
2005(6544)
作者
(39799)
(33546)
(33218)
(31459)
(20888)
(16004)
(14776)
(13151)
(12662)
(11605)
(11420)
(10906)
(10575)
(10551)
(10429)
(10289)
(10049)
(9787)
(9576)
(9391)
(8379)
(8191)
(8071)
(7516)
(7490)
(7455)
(7138)
(6914)
(6664)
(6569)
学科
(65363)
经济(65310)
管理(37363)
(36038)
方法(27987)
(27509)
企业(27509)
数学(25459)
数学方法(25353)
中国(18814)
(16924)
(14920)
贸易(14915)
(14614)
业经(13861)
环境(13840)
(13669)
(12875)
产业(11854)
(11297)
地方(11273)
农业(11198)
技术(9746)
(9165)
银行(9127)
(9026)
(8911)
金融(8911)
(8817)
(8697)
机构
大学(197643)
学院(195643)
(96103)
经济(95005)
管理(75390)
研究(74221)
理学(66559)
理学院(65833)
管理学(65030)
管理学院(64699)
中国(55694)
科学(44340)
(41363)
(38059)
(37856)
(37305)
研究所(34699)
中心(32148)
业大(31967)
经济学(31823)
财经(31714)
农业(30365)
(29307)
经济学院(28961)
(26511)
北京(26085)
(25291)
财经大学(23973)
科学院(23750)
(22417)
基金
项目(140794)
科学(112461)
基金(107486)
(96981)
研究(96435)
国家(96314)
科学基金(81643)
社会(67292)
社会科(64334)
社会科学(64323)
基金项目(57055)
自然(52630)
(51747)
自然科(51479)
自然科学(51461)
自然科学基金(50650)
(44949)
资助(43222)
教育(41719)
编号(33517)
(32466)
重点(32454)
(32065)
国家社会(30234)
(30072)
创新(28370)
中国(28212)
教育部(27629)
科研(27382)
计划(26723)
期刊
(95609)
经济(95609)
研究(56233)
学报(35596)
(33382)
科学(33243)
中国(33207)
大学(26542)
管理(26425)
(26363)
学学(25707)
农业(23040)
经济研究(18244)
财经(16142)
(15734)
金融(15734)
业经(14826)
(14164)
问题(13586)
(13394)
技术(13071)
(12983)
世界(11718)
国际(11638)
技术经济(10311)
科技(9982)
教育(9562)
商业(9306)
(9268)
统计(9105)
共检索到275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1996-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分解,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对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预测,估算了2020年之前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减排的贡献。基本情况是,1996-2009年中国碳排放增长464 678万t,其中,经济总量效应531 337万t,产业结构效应49 887万t,能源消费强度效应-223 940万t,能源消费结构效应107 395万t,诸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14.3%,10.7%,-48.2%和23.1%。产业结构变动驱动了碳排放增长,尽管它不是最主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耗能产业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所对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丽萍  李媛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翠  
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本文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测算了1996—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碳排放强度降低贡献最大的部门是工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因此,将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有效的途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姜锋  万晓丽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慧敏  
在二氧化碳(CO2)排放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内,利用1995—2008年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决定CO2排放的基本走向,刚性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使单位CO2排放居高不下;二产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我国CO2排放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延缓了CO2排放倒"U"型变化过程。因此,依托低碳经济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向低能耗低CO2排放的产业结构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帅通  袁雯  
节能减排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给上海碳排放政策的制订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采用IPCC 2006年提出的各类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量的计算方法,根据近年来上海工业能源消耗和GDP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相关数据,分析了上海城市的碳排放变化趋势,探讨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结构的变动尤其是高排碳的煤类能源比重下降,热、电等能源比重上升,是上海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继续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类能源比重,鼓励使用电、热类能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上海周边资源开发潮汐能等新能源促进能源类型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谭飞燕  张雯  
在碳排放模型框架内,利用测算的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设定多种模型形式考察了各种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影响程度较大;同时,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志伟  樊亚平  罗浩  
文章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与2007年相比,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区市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所有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所提升,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既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三区间、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二区间时,产业结构高级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能力最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玉焕  钱之凌  徐鑫  
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本文使用199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从国家整体视角,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实现碳减排;(2)从区域视角,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3)从空间视角,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本地区碳排放存在负向空间直接效应,对其他区域碳排放也存在负向的空间间接效应;(4)从影响路径视角,中国整体和东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技术创新表现为遮掩效应,可能原因是存在技术减排的反弹效应。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云龙  常先林  黄承锋  
基于1990年至2019年的中国历史数据,运用ARDL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抚养比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和抚养比的增加在遏制人均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人均GDP的增加则可能会导致人均碳排放的增长;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对人均碳排放量分别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在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是样本期内对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瑞  丁日佳  尹岚岚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赵秀娟  张捷  
在绿色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就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理论假说: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工业比重提高导致碳排放增加,由服务业比重提高所致的碳排放增幅小于工业且总体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利用2000-2012年广东省21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证明了理论假说。由结论引伸出来的政策建议是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推广低碳技术,继续促进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将对外贸易政策与行业的碳排放特点结合起来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嫄  周洁  
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及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背景下,寻找保证经济增长的低碳减排途径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建立SAR模型,并按八大经济区分别构建PECM模型,研究中国省域尺度下产业结构多维度特征及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全国视角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对碳排放呈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呈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3)八大经济区视角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能够抑制碳排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则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特征,具有两面性,发达地区呈现抑制效应,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当前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区域多为发达地区。因此,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依然属于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的固有阶段性特征,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在总体上能够拉动碳排放峰值前移,促使碳排放早日达峰。欠发达地区不应以增大三产份额为目标,盲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这将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是既能够适应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惯性,同时又能促进减排或排放降速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