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5)
2023(12509)
2022(10031)
2021(8821)
2020(7166)
2019(16417)
2018(15995)
2017(31585)
2016(17010)
2015(18810)
2014(19062)
2013(18911)
2012(17976)
2011(16262)
2010(16455)
2009(15042)
2008(14738)
2007(13224)
2006(11948)
2005(11143)
作者
(49126)
(40903)
(40790)
(38656)
(26178)
(19547)
(18438)
(15881)
(15787)
(14753)
(14115)
(13758)
(13165)
(13152)
(12886)
(12750)
(12131)
(11828)
(11809)
(11668)
(10583)
(10157)
(10111)
(9310)
(9289)
(9221)
(9088)
(9034)
(8314)
(8021)
学科
(89267)
经济(89190)
(48526)
管理(45753)
(36181)
企业(36181)
方法(33651)
数学(29813)
数学方法(29672)
中国(27658)
地方(26593)
(25293)
业经(21007)
(18515)
农业(17776)
(15075)
地方经济(14844)
(14784)
贸易(14770)
产业(14395)
(14296)
(14175)
(14001)
金融(13999)
(13634)
(13488)
银行(13468)
(13062)
技术(12689)
环境(12075)
机构
学院(246970)
大学(245068)
(111733)
经济(109708)
管理(92729)
研究(89372)
理学(79245)
理学院(78322)
管理学(77248)
管理学院(76780)
中国(67801)
(52775)
科学(51010)
(50512)
(44543)
(40577)
中心(40195)
研究所(39954)
财经(39793)
(38884)
(36130)
经济学(36033)
(33900)
北京(33712)
业大(33643)
师范(33554)
(32684)
经济学院(32645)
农业(31157)
(31120)
基金
项目(162222)
科学(129432)
研究(121958)
基金(117853)
(101712)
国家(100866)
科学基金(86992)
社会(80836)
社会科(76932)
社会科学(76918)
(63846)
基金项目(61842)
教育(55368)
(52987)
自然(52577)
自然科(51358)
自然科学(51350)
自然科学基金(50486)
编号(48471)
资助(48043)
(41843)
成果(39517)
重点(37242)
(36527)
课题(34735)
发展(34576)
国家社会(34335)
(34018)
(33698)
教育部(31729)
期刊
(129700)
经济(129700)
研究(79581)
中国(53367)
(38905)
(36784)
管理(35620)
学报(34702)
科学(33972)
教育(28072)
(27568)
金融(27568)
大学(27388)
农业(26436)
学学(25688)
业经(22639)
技术(21662)
经济研究(21621)
财经(20498)
问题(17979)
(17820)
(14166)
(13703)
技术经济(12919)
世界(12878)
商业(12857)
国际(11819)
现代(11453)
统计(11442)
经济问题(11350)
共检索到384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琳  郭小雨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琳  郭小雨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部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存在阻碍作用;工业化对中部地区城镇化作用不显著,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提出深化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爱平  李虹  
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为了改善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应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注重市场机制调节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晨  张卫东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及机制作为研究内容,归纳三大中介机制,并基于中国2012—2016年288个市级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2)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提高公共设施水平、促进就业结构转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3)在经济规模大、人力资本高、政府作用强的前提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雯翠  冯科  
空气污染分为产业公害型和城市生活型两种类型,前者因产业集聚而成,但可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被称为"生产效应",后者因人口集聚而生,被称为"生活效应"。城市化是否恶化了空气质量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权衡。文章以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在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Kaya恒等式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兴经济体城市化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可以认为,城市化率为59%是城市化对空气污染影响由负变正的拐点,当城市化率低于59%时,城市化的"生产效应"大于"生活效应",城市化并不必然带来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污染集中处理的"生产效应",采取各种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泽义   罗雪华   杜家廷  
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消除市场壁垒、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提高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路径之一。以长江经济带101个城市2015—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价格法测算样本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市场一体化程度,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分析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路径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和环境治理压力加大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而且能够强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治理压力的调节效应,在下游地区比上游和中游地区更强。因此,应健全区域协作机制,破除地区间市场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建立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治理的协同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阮陆宁  刘珍  
通过选择1989~2008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程度和物价指数为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评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金融发展并没有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中部地区应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段龙龙  刘秀伟  
借助31个地市2003—2012年的动态面板模型和拓展的STIRPAT模型研究财政分权、城镇化与城市空气质量间的关系发现:分权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支出竞争优化城市空气质量;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FDI并不必然带来污染天堂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敏  姜勇  
基于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作用城镇化的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率存在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不同的市场化进程表征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相比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更大;同时,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对城镇化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文进  李爽  陶云清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83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等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各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瓶颈,具有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效应具有异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从东部到中西部逐级增强。因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力度,尤其要重视增加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提升其数字化程度,同时,也要防止数字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慧  
该文以2009-2013年我国中部地区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别在邻接权重和经济空间权重下,通过引入省际虚拟变量以剔除省际差异的影响后,将城镇化及其他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在邻接权重和经济空间权重两种空间关联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与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相比,传统的普通oLs回归由于忽视空间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低估现象;(3)在两种空间关联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内溢出效应;(4)消费、投资、政府支出、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慧  曾冰  
文章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机制基础上,首先采用Moran指数对中部地区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地级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进而分别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但通过与普通计量回归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忽视空间因素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存在高估现象,此外,在影响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其他因素中,非农产业发展起到突出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