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2)
- 2023(14664)
- 2022(12357)
- 2021(11551)
- 2020(9854)
- 2019(22633)
- 2018(22119)
- 2017(43366)
- 2016(22951)
- 2015(25985)
- 2014(25549)
- 2013(25363)
- 2012(23217)
- 2011(20849)
- 2010(20642)
- 2009(19049)
- 2008(18572)
- 2007(16119)
- 2006(13833)
- 2005(12384)
- 学科
- 济(103898)
- 经济(103766)
- 管理(70589)
- 业(67190)
- 企(55906)
- 企业(55906)
- 方法(49652)
- 数学(44597)
- 数学方法(44188)
- 中国(28845)
- 财(28117)
- 农(26068)
- 制(22698)
- 业经(22234)
- 贸(19690)
- 贸易(19682)
- 易(19172)
- 地方(17672)
- 务(17157)
- 财务(17113)
- 财务管理(17069)
- 农业(16829)
- 体(16515)
- 企业财务(16300)
- 学(16300)
- 银(15719)
- 银行(15700)
- 融(15625)
- 金融(15621)
- 技术(15329)
- 机构
- 大学(328013)
- 学院(326149)
- 济(148298)
- 经济(145890)
- 管理(131125)
- 理学(114469)
- 理学院(113316)
- 管理学(111671)
- 管理学院(111059)
- 研究(107260)
- 中国(82798)
- 财(68610)
- 京(67027)
- 科学(59518)
- 财经(55299)
- 所(50692)
- 经(50542)
- 中心(49190)
- 经济学(47665)
- 研究所(45857)
- 江(45670)
- 农(45404)
- 业大(43501)
- 经济学院(43076)
- 北京(41857)
- 财经大学(41475)
- 范(39405)
- 院(39134)
- 师范(39038)
- 商学(35986)
- 基金
- 项目(222959)
- 科学(179989)
- 基金(167752)
- 研究(165362)
- 家(144031)
- 国家(142913)
- 科学基金(125477)
- 社会(110914)
- 社会科(105571)
- 社会科学(105549)
- 基金项目(88095)
- 省(83941)
- 自然(78713)
- 自然科(76967)
- 自然科学(76949)
- 教育(76469)
- 自然科学基金(75671)
- 划(70710)
- 资助(68955)
- 编号(64526)
- 部(51873)
- 成果(51772)
- 重点(49964)
- 国家社会(47549)
- 发(47501)
- 创(47223)
- 教育部(45895)
- 制(45774)
- 人文(44471)
- 创新(44185)
- 期刊
- 济(153752)
- 经济(153752)
- 研究(96318)
- 中国(60887)
- 财(53569)
- 管理(49314)
- 科学(44105)
- 学报(43541)
- 农(40285)
- 大学(35418)
- 学学(33627)
- 融(29728)
- 金融(29728)
- 教育(29429)
- 技术(28774)
- 财经(28337)
- 农业(27331)
- 经济研究(26338)
- 经(24394)
- 业经(23726)
- 问题(20834)
- 贸(18209)
- 统计(16974)
- 技术经济(16313)
- 世界(15977)
- 策(15679)
- 国际(15337)
- 业(14871)
- 理论(14753)
- 商业(14696)
共检索到47275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兵 徐爱东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沿引传统的理论思路,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因劳动力的转移而变化,但是实际我国各产业的劳动力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机制不明显,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演变机制 模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桢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结构偏离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亢亢 宋光兴
我们分析了1990年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基于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指标,发现云南省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扩大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荣蓉
文章基于1995—2013年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计算了安徽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与结构偏离度。接着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建立了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失衡。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关系 安徽省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吴瑾
四川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而在西部十二省中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因此,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对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就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测算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程度、做出各产业对就业贡献率的折线图并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最后得出结论: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无法拉动就业而且对业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还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二产业次之。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变动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建军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基本一致,而中国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滞后于产业结构。其次,选取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转换逐步趋于同步。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玉凤 高长元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对统计数据定性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着协整关系,但对就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一样。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燕飞 曾国平
本文从FDI与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在我国的实践出发,重点分析了FDI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并通过对FDI、就业结构及产值结构的两两Granger因果检验,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得出结论:FDI有利于促进第二产业就业及促进就业人口非农化;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FDI对第三产业影响不足,不利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
FDI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阳 赵海珠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程俊杰 白健明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的变化不大。但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并且三次产业的协同性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阻碍二者协同变动的因素。
关键词:
东部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偏离度 协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常丽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过30年的结构调整,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呈现"三产化"趋势,但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缓慢,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矛盾。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应兼顾"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提高结构变动的协同性。
关键词:
辽宁省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实证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波 汪波 朱琳
文章在回顾1978—2017年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运用摩尔结构变化值法测度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两者演进历程还是波动度,大体均可分为三个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度和就业结构变动度的均值分别为1.67度和1.41度;同时就业结构总体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种类型而就业结构经历了四种,基于双重二元结构与制度变迁假说阐释了上述变化特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杨 刘延平
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