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27)
2023(13200)
2022(11182)
2021(10189)
2020(8816)
2019(19894)
2018(19265)
2017(37459)
2016(21038)
2015(23719)
2014(23743)
2013(23193)
2012(21747)
2011(19791)
2010(19747)
2009(18219)
2008(18125)
2007(16497)
2006(13918)
2005(12385)
作者
(63557)
(53389)
(53157)
(50642)
(33770)
(25871)
(24196)
(20870)
(19873)
(18972)
(18089)
(17672)
(16962)
(16833)
(16728)
(16686)
(16516)
(15796)
(15377)
(15356)
(13521)
(13124)
(13032)
(12133)
(11949)
(11876)
(11860)
(11852)
(10811)
(10732)
学科
(89364)
经济(89269)
(58417)
管理(57949)
(47037)
企业(47037)
方法(45090)
数学(40445)
数学方法(40104)
(23755)
(23343)
中国(23208)
(18857)
业经(18815)
(17299)
贸易(17298)
地方(16884)
(16794)
(16005)
农业(15696)
(15676)
财务(15658)
财务管理(15621)
企业财务(14980)
技术(13991)
产业(13171)
理论(13002)
(13001)
金融(12999)
(12965)
机构
大学(311806)
学院(306037)
(126501)
经济(124081)
管理(114932)
研究(104026)
理学(100989)
理学院(99798)
管理学(97993)
管理学院(97446)
中国(74042)
科学(66162)
(64294)
(60437)
(56421)
(53750)
业大(51418)
研究所(49431)
农业(48444)
中心(47398)
财经(46565)
(45048)
(42513)
经济学(40328)
(40191)
北京(39832)
师范(39628)
经济学院(36989)
(36908)
(35462)
基金
项目(211844)
科学(166616)
基金(154948)
研究(147674)
(137775)
国家(136642)
科学基金(115930)
社会(95125)
社会科(90411)
社会科学(90383)
(83562)
基金项目(82622)
自然(77071)
自然科(75377)
自然科学(75350)
自然科学基金(74095)
(71216)
教育(69923)
资助(63629)
编号(57104)
重点(48565)
(47682)
成果(46059)
(45450)
(44695)
科研(41665)
创新(41620)
大学(41136)
计划(40704)
课题(40623)
期刊
(127822)
经济(127822)
研究(85736)
学报(57798)
中国(56622)
(53078)
科学(49169)
(44028)
大学(43363)
学学(40263)
管理(38783)
教育(35854)
农业(35708)
(25201)
金融(25201)
财经(24122)
技术(23736)
经济研究(21886)
业经(21223)
(20774)
(19399)
问题(17983)
(16119)
技术经济(15365)
科技(14859)
(14684)
统计(14587)
商业(14552)
业大(14549)
(13993)
共检索到433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世健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但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将从客观上限制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军丽  
文章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彬  
文章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作者认为,提升产业结构转换质量和水平,改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加大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建武  崔惠斌  
作者针对影响即将毕业大学生保留工资的性别、户籍、技能、生活费用等因素提出假设,建立即将毕业大学生的保留工资模型,通过实证对假设进行检验。发现户籍制度和性别对保留工资的影响通过了检验,而较低的技能水平和较低的月生活费用对保留工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涵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红霞  楼世洲  
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是以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期望和职业发展为出发点,从就业能力、职业适应、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四个维度编制的反映大学生发展性就业信心的指数体系。这种分析指标体系以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就业信心状况,重新思考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期望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在长期跟踪分析的基础上,以某一所高校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这一指标体系,以期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仕武  
大学生就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全国10所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7 936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家庭资本、大学生自身资本,还是大学赋予的资本都对民族院校大学就业形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岗位对口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为此,要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效果必然要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民族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效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出一种长期性和持续性的态势;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是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究其原因,虽然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很大关系,但更与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偏低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新一轮的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促使我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有助于拓展大学生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玉静  魏东  刘冬花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玉华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扩招仍有很大余地。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玲  朱永杰  
基于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数据,先进行北京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进而对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来促进就业,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楼世洲  林浩波  
本文从专业、行业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利用"行业所占比"、"行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就业结构失衡度进行了测量。实证结果表明高校对"灰领"人才和行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不足、大学生的"铁饭碗"情节、行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小强  
通过对8所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框、主干课程和学科专业必修课等存在高度趋同现象。专业制度可能是造成这种趋同的重要原因。学科分类基础上的专业设置严重限制了专业种数的发展,政府权威下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严重限制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分化,学科专业组织的实体化严重阻碍了专业的跨学特色形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在深层次上改革专业制度,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分化和特色形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敬宝  
典型调查表明:学历层次相同,北京生源毕业生的京城比、北京比和东部比较高,变化幅度较小,非京生源毕业生则较低,变化幅度较大,社会资本的作用与学历高低成反比;非京生源毕业生,高学历者的京城比和北京比高于低学历者、且有强化的态势,人力资本的作用受到生源地的影响;不同学科专业的三大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就业地区分布的稳定性方面。生源地、学历、专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及其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并降低社会资本的影响,促进高层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永远  周洋  王峰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同时并存,引发了大学生数量是否超过产业升级承载能力的困惑,这已深刻影响到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已有研究从静态、单向因果关系视角研究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难以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基于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从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互动效应视角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从单向因果关系看,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不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从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看,不仅产业升级显著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而且大学生就业也反过来促进产业升级;第三,从区域比较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更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说明产业高级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总之,正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能够反过来促进产业升级,才确保了产业升级对大学生的需求,这是"技能加速理论"在中国的体现,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需求具有长期动态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澄清了实务界与理论界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政府坚定既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志华  贝绍轶  董存田  
在简要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考查了2000~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变动状况。在对高校专业进行适当归类的前提下,梳理了同时期与三次产业相关的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要高于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是逐年提高的,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是逐年下降的。对这种变动趋势以及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