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6)
- 2023(11307)
- 2022(9152)
- 2021(8017)
- 2020(7029)
- 2019(16138)
- 2018(16108)
- 2017(31574)
- 2016(17554)
- 2015(19809)
- 2014(20158)
- 2013(19992)
- 2012(18663)
- 2011(16854)
- 2010(17025)
- 2009(15875)
- 2008(16029)
- 2007(14648)
- 2006(12829)
- 2005(11657)
- 学科
- 济(81817)
- 经济(81741)
- 业(48524)
- 管理(47577)
- 企(38482)
- 企业(38482)
- 方法(35438)
- 数学(31078)
- 数学方法(30795)
- 农(23017)
- 中国(21654)
- 财(19135)
- 地方(18855)
- 业经(18615)
- 学(16801)
- 农业(15182)
- 制(14760)
- 贸(13721)
- 贸易(13718)
- 易(13232)
- 产业(12915)
- 银(11819)
- 银行(11776)
- 融(11521)
- 金融(11518)
- 务(11509)
- 财务(11481)
- 技术(11461)
- 财务管理(11452)
- 和(11371)
- 机构
- 大学(262288)
- 学院(261195)
- 济(111001)
- 经济(108840)
- 管理(97828)
- 研究(91510)
- 理学(84412)
- 理学院(83416)
- 管理学(81924)
- 管理学院(81434)
- 中国(67259)
- 科学(57232)
- 京(55676)
- 财(49076)
- 农(48575)
- 所(47600)
- 研究所(43517)
- 中心(41277)
- 业大(40716)
- 江(40638)
- 财经(39455)
- 农业(38415)
- 经(35704)
- 经济学(35295)
- 范(35063)
- 北京(34675)
- 师范(34671)
- 院(32459)
- 经济学院(32108)
- 州(31704)
- 基金
- 项目(174160)
- 科学(136909)
- 基金(126185)
- 研究(125264)
- 家(110566)
- 国家(109717)
- 科学基金(92951)
- 社会(80576)
- 社会科(76511)
- 社会科学(76484)
- 省(69159)
- 基金项目(67097)
- 自然(59251)
- 划(58292)
- 自然科(57867)
- 自然科学(57845)
- 教育(57056)
- 自然科学基金(56847)
- 资助(51194)
- 编号(49990)
- 成果(40924)
- 重点(40147)
- 发(39816)
- 部(38717)
- 创(36096)
- 课题(35251)
- 创新(33954)
- 科研(33499)
- 国家社会(33451)
- 教育部(32732)
- 期刊
- 济(122124)
- 经济(122124)
- 研究(75026)
- 中国(48988)
- 农(44808)
- 学报(43690)
- 科学(40152)
- 财(37776)
- 管理(34288)
- 大学(32391)
- 学学(30655)
- 农业(30028)
- 教育(24513)
- 融(22313)
- 金融(22313)
- 技术(22154)
- 业经(20686)
- 经济研究(19856)
- 财经(19832)
- 问题(17452)
- 经(17195)
- 业(16175)
- 技术经济(13910)
- 版(13499)
- 贸(12887)
- 统计(12788)
- 商业(12755)
- 科技(12094)
- 现代(11886)
- 理论(11742)
共检索到382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立勋 姜增明
在阐述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理论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2003-2011年的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匹配协调性进行了测度,并分析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匹配协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就全国及中部地区而言,这种匹配协调性对经济效率并无显著影响,但对东、西部地区影响却很显著,呈现出对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及西部地区的负向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卫国 黄晓兰 郑月龙 汪小钗
本文构建了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分别计算出2005—2012年重庆市包容性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综合得分和2012年中国西部各省区包容性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综合得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下运用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度较高,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众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如何匹配与城镇化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研究,本研究就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论证城镇化与单一产业的关系、且基本上采用单一维度分析、运用的方法以主观、静态分析诸多,较少系统地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且缺乏定量、动态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创造了更多的空间。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关系 研究动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众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如何匹配与城镇化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研究,本研究就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论证城镇化与单一产业的关系、且基本上采用单一维度分析、运用的方法以主观、静态分析诸多,较少系统地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且缺乏定量、动态的分析,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关系 研究动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冉祥云
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借鉴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以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城镇化进程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283个地级城市对产业升级发展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在总结了我国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应在差异性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转型城镇化方面,不断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晓云
本文基于2000-2008年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对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匹配程度。认为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就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现象。为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传统第三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以及发展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芳 田明华 秦国伟
文章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和优化。结果表明: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力更大;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至初级协调之间,地区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通过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外商投资、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作用于市场因素、人力资本、技术进步、金融支撑等因素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部分变量的中介传导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文章基于二者相互促进的内在循环机制,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霄梅
当前,我国存在半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不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差距较大,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机构优化相互促进机制存在脱节等诸多问题,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足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善城镇人口的社会管理水平、协调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区域布局、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的步伐等途径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质增效。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彦平 王雪峰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刚 蔡平
文章通过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指数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大部分省区协调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域旅游有利于推进城镇旅游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和城镇化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产业 城镇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文章以中国289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单元,制定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基于熵值赋权法测算289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土地五重及综合城镇化强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五重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阶段。结果表明:生态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处于并轨状态。东部其他类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与东北社会、土地城镇化较低,中部人口城镇化较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东莞、天津、南京、厦门、武汉城镇化强度位居中国前十位。中国城镇化3D空间趋势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上升态势,2D城镇化高值区呈条带状、片状、点状格局分布形态。除北京与上海城镇化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均为失调类型,省会、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强于其所在省份的地级市,综合城镇化强度与其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以省会城市为主导引领五重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发展格局态势凸显,仅东部沿海地域串联成片,其他地区呈孤立分散的高值点分布,辐射范围狭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国平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年提高,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协调。就不同时期而言,先后经历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城镇化快于工业化3个阶段。近年来整体上出现了城镇化速度快于工业化进程的倾向,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发展水平是基本协调的;东北三省有类似过度城镇化的倾向;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的速度均过低,显示出低度城镇化的倾向;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较工业化发展速度仍显得过快;而另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低,但较工业化发展速度却显...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协调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继威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非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引致了诸如耕地资源流失、土地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人口与土地的空间匹配失调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促使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和谐发展、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建 罗庆
针对城市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应强调城乡协调,全面整合城乡聚落体系,使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各类聚落,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除了大、中、小城市及村镇协调发展之外,还应考虑景观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居住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城镇化相协调,有型的城镇化与无形的城镇文化相协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作用应与市场作用协调,其中市场推动是主要的动力,政府只能根据市场规律,顺势而为,恰当助推;城镇化实施中,要注意上下协调,首先预测区域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和城乡格局,再根据城乡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规划每个聚落的区位及发展规模。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聚落 等级规模 城乡和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荣慧芳 方斌
研究目的:以2005—2014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测算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匹配度,探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地区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呈下滑趋势,"凸""凹"相致,逆向明显;(2)城镇化重心与生态环境重心在东西方向的偏移幅度明显大于南北方向的偏移幅度;(3)城镇化重心、生态环境重心均向西南偏移,但前者的变化过程较后者更为明显;(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