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1)
2023(8721)
2022(7362)
2021(7015)
2020(5821)
2019(13858)
2018(13614)
2017(26652)
2016(14003)
2015(15929)
2014(15691)
2013(15729)
2012(14388)
2011(13349)
2010(13421)
2009(12326)
2008(11971)
2007(10223)
2006(9006)
2005(8141)
作者
(39567)
(33154)
(32879)
(31615)
(21152)
(15584)
(14875)
(12762)
(12584)
(11562)
(11352)
(11061)
(10654)
(10457)
(10417)
(10284)
(9935)
(9414)
(9360)
(9069)
(8326)
(8145)
(7865)
(7500)
(7494)
(7326)
(7149)
(6790)
(6535)
(6499)
学科
(75069)
经济(75017)
管理(35423)
(35214)
方法(34554)
数学(31975)
数学方法(31474)
(26984)
企业(26984)
中国(22266)
(16950)
地方(14145)
业经(14137)
(14027)
贸易(14019)
(13674)
(11920)
(11330)
产业(11270)
(11269)
农业(10884)
环境(9842)
技术(9390)
(9331)
(9064)
银行(9054)
(8875)
金融(8875)
理论(8828)
(8766)
机构
大学(206394)
学院(205998)
(100105)
经济(98513)
管理(80730)
研究(74893)
理学(70289)
理学院(69535)
管理学(68287)
管理学院(67921)
中国(57126)
(44709)
科学(42941)
(39508)
(36563)
研究所(33518)
经济学(33178)
财经(32652)
中心(32338)
(30001)
经济学院(29955)
(29802)
北京(28688)
业大(27675)
(27535)
(27229)
(25213)
师范(24988)
财经大学(24546)
农业(23346)
基金
项目(140833)
科学(113548)
基金(106471)
研究(101186)
(93093)
国家(92516)
科学基金(80260)
社会(68754)
社会科(65740)
社会科学(65727)
基金项目(55084)
(51710)
自然(50722)
自然科(49688)
自然科学(49679)
自然科学基金(48820)
资助(45487)
教育(45383)
(44363)
编号(37588)
(32406)
重点(31989)
(31775)
国家社会(30335)
(29217)
成果(28816)
中国(28156)
教育部(28114)
创新(27593)
人文(26935)
期刊
(102958)
经济(102958)
研究(63894)
中国(36566)
管理(30391)
科学(29377)
(27383)
学报(27200)
(26262)
大学(21671)
学学(20675)
经济研究(19050)
技术(18992)
农业(18586)
财经(16592)
(16355)
金融(16355)
问题(15568)
教育(15510)
业经(15136)
(14681)
统计(13619)
(12446)
技术经济(12254)
(12016)
世界(11975)
(11406)
决策(10881)
国际(10771)
现代(9835)
共检索到297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杰  周倩  
文章基于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MM、门槛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协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与二产/三产增加值之比也呈现倒U形关系;(2)城市"规模红利"的发挥受制于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结构红利"大小也受城市规模的影响。文章据此提出:虽然少数中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初步出现规模不经济迹象,但绝大多数中等城市规模仍偏小,"规模红利"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绝大多数城市还未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的潜力,不宜过早"去工业化"。文章据此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婧  张庆华  龚六堂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远洋  樊增增  
文章基于城市集聚经济的生产函数推导得出城市规模与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回归方程,并利用中国2005—2014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张与第三产业发展使城市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缩小,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更显著的促进效应。此外,政府规模与金融发展能显著抑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毛丰付  潘加顺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建武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之间的差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掘和电力行业的竞争力与城市规模之间表现出典型的专业化特征,但多数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城市规模较小;制造业整体的竞争力与城市规模之间表现出"倒U型"关系,500万—1000万人的城市比其他规模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内部多数行业表现出专业化特征,以资源为基础的和中间投入品制造业在规模较小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比较优势,消费品和资本品产业竞争力与城市规模呈"倒U型"关系;服务业整体的竞争力与城市规模之间表现出微弱的"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和文化娱乐业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层次对应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陶爱萍  江鑫  
基于中国26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具有空间相关性;城市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城市规模到达拐点之前,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效应;城市规模的扩大在越过拐点之后,随着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陶爱萍  江鑫  
基于中国26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具有空间相关性;城市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城市规模到达拐点之前,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效应;城市规模的扩大在越过拐点之后,随着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大千  张卫东  
文章利用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组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最优城市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显著促进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分地区回归中依然显著,但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正向作用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二次项回归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说明城市规模扩张存在最优规模,这一最优值约为220万,分地区回归中这一关系依然显著,且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城市规模大部分位于最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德勇  赵菲菲  
基于中国25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城市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具有双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控制在门槛值区间时,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城市规模丰富了环境规制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双门槛效应;技术创新作为环境规制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路径之一,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曜  柯善咨  
本文将新经济地理的中间产品模型引入新新经济地理的异质厂商集聚理论,揭示了城市规模所包含的下游市场需求和上游中间产品供给对制造业企业的门槛效率存在筛选效应,同时城市可容纳的中间产品部门与制造业之间会形成中间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使用中国653个县级及以上城市118988家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样本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对异质性厂商低分位数效率水平的筛选效应至少相当于集聚外部性的80%,而城市中间产品效应可减轻大城市对本地厂商的筛选,因此城市规模扩大意味着市场竞争性和包容性的同时增强。估计结果还表明,地级市与县级市的城市规模对门槛效率的筛选作用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东部城市的筛选效应普遍更强,而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晓丹  张军  吴利学  
本文以城市空间作为企业生产率分析边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生产率分解方法对中国大城市企业生产率优势进行分析,间接测度出大城市具有较高和改进较快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视角为大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优势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并指出之前对集聚效应、选择效应等的估计可能有偏。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城市的制造业兼具企业生产率的静态和动态优势,即不但生产率水平高,而且提升快,这可以构成大城市吸引和汇聚企业的主要经济原因。虽然城市加总企业生产率提升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效应,但不同规模城市间生产率提升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不同,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能够解释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提升的39.50%,而中小城市仅能解释22.95%,大城市因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贡献而实现了企业生产率的较快提升。研究还发现,大城市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在逐步放大,大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24.98%,而小城市却下降了25.56%,同时城市内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主要来自于非国有企业。可以预见,大城市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这一系列发现对于破解"大城市病"、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晓华  郭玉娇  
产业集聚是提高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化和多样化则是集聚模式的两种选择。文章以城市规模作为门限变量,利用门限回归方法构建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城市规模区间内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城市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集聚对中小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较大规模的城市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多样化集聚与小规模城市的生产率显著负相关,与中等规模城市的生产率不相关,但对较大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政策含义为,中小规模城市应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产业,依靠专业化实现城市之间更为合理的分工协作;较大规模城市则需鼓励多种产业共同推进,通过多样化集聚改善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永亮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