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08)
2023(13977)
2022(11946)
2021(11207)
2020(9764)
2019(22503)
2018(22262)
2017(43170)
2016(23375)
2015(26055)
2014(26134)
2013(26039)
2012(24093)
2011(21677)
2010(21381)
2009(19910)
2008(19507)
2007(17610)
2006(15066)
2005(13577)
作者
(67768)
(56884)
(56668)
(53980)
(35647)
(27280)
(25847)
(22344)
(21410)
(20195)
(19229)
(19182)
(17903)
(17826)
(17811)
(17629)
(17111)
(16832)
(16396)
(16308)
(14041)
(14011)
(13887)
(13004)
(12898)
(12734)
(12493)
(12378)
(11419)
(11352)
学科
(101936)
经济(101808)
(67520)
管理(66345)
(53035)
企业(53035)
方法(48988)
数学(43480)
数学方法(42853)
(30255)
(27346)
中国(25046)
地方(21649)
业经(21296)
(20803)
农业(20790)
(19694)
(17204)
贸易(17196)
(16685)
(16494)
财务(16436)
财务管理(16393)
企业财务(15600)
技术(14588)
(14470)
银行(14429)
(14421)
金融(14417)
(14267)
机构
大学(336167)
学院(335447)
(140501)
经济(137723)
管理(130772)
理学(113577)
理学院(112324)
研究(110897)
管理学(110120)
管理学院(109506)
中国(83838)
(70606)
科学(69072)
(63748)
(56977)
(55975)
中心(52593)
业大(51648)
财经(51146)
研究所(51073)
(49340)
(46311)
农业(44781)
经济学(44261)
北京(44096)
(42574)
师范(42082)
(40254)
经济学院(40127)
(39379)
基金
项目(229586)
科学(181093)
基金(168433)
研究(163894)
(147809)
国家(146618)
科学基金(125821)
社会(104940)
社会科(99582)
社会科学(99555)
(89076)
基金项目(89060)
自然(82421)
自然科(80513)
自然科学(80492)
自然科学基金(79056)
(75574)
教育(75388)
资助(70081)
编号(65473)
成果(52481)
重点(52028)
(51080)
(49511)
(47375)
科研(44751)
课题(44651)
创新(44375)
国家社会(44030)
教育部(43662)
期刊
(148565)
经济(148565)
研究(91731)
中国(62865)
学报(53911)
(51266)
(50503)
科学(49956)
管理(46822)
大学(41095)
学学(39015)
农业(34437)
技术(30619)
教育(29541)
(28086)
金融(28086)
财经(25367)
业经(24618)
经济研究(23639)
(21841)
问题(20320)
统计(19237)
(18220)
技术经济(17598)
(17196)
(16473)
决策(15714)
理论(15337)
资源(15326)
科技(15027)
共检索到484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单德朋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度与贫困减缓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利用2000~2010年西部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起积极作用,并且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部门结构和劳动力密集程度能够对贫困减缓产生显著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贫困减缓的影响较大,第二产业的作用较小。未来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减贫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速,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对本地贫困人口的包容性,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深度和广度的同时,降低参与成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单德朋  
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教育效能、教育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利用2000~2010年西部地区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贫困流动性较弱,存在持续贫困的现象;由于教育质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权衡替代,教育支出的减贫效果不显著;教育质量对城市减贫的作用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为显著;平均受教育年限对西部农村贫困减缓具有"门槛"效应,且现阶段教育效能对农村减贫的整体作用为负。由于离技术前沿距离较远,中等教育对西部城乡减贫的意义更为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章艳秋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回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人口现象背后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要素高端化三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命题,同时利用2000~2019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但将二、三产业独立检验后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2)伴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协调度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合理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呈正向作用;(3)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纵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域人口流动分层效应显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流出与高年龄、低技能劳动力回流并存。基于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保持足够定力夯实西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切实强化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支撑;(2)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不断优化人口结构;(3)做好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环境培塑,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艳丽  
本文利用199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对8个国家(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板数据,考虑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国内的劳动力成本等控制变量,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主要竞争对手货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出口并无显著影响,而主要竞争对手欧盟货币汇率的变化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货币汇率对中国出口也没有显著影响,而且各因素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具体影响在2005年人民币汇改前后存在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中国的汇率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霞  刘晓鹰  
文章利用2000!2010年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流量及旅游构成两个方面对旅游发展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流量与贫困减缓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越过门槛值,旅游流量对贫困减缓才会产生积极作用;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及旅游收入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内旅游比入境旅游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效果更显著;吃、住、行、游和娱乐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旅游购物与当地贫困减缓之间却存在负向关联。(2)同时,实证数据也证实了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丽莉  李佩佩  
本文基于2005~2015年西部12省市(区)数据,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贫困程度,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发展速度缓慢,省际差异明显;(2)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贫困程度较轻;(3)从普惠金融的各个维度看: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服务可得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对贫困均有明显的减缓作用;(4)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反贫困效应整体显著,但分省效果并不明显。最后,就发展普惠金融以减缓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丽莉  李佩佩  
本文基于20052015年西部12省市(区)数据,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贫困程度,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发展速度缓慢,省际差异明显;(2)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贫困程度较轻;(3)从普惠金融的各个维度看: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服务可得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对贫困均有明显的减缓作用;(4)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反贫困效应整体显著,但分省效果并不明显。最后,就发展普惠金融以减缓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单德朋  王英  
基于信贷需求内生的视角,引入信贷约束和经济机会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金融发展、经济机会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利用门限面板模型对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统计监测县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对平均收入改善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并未体现出显著的益贫性,经济机会对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升和低收入人口数量减少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贫困人口经济机会的缺乏将导致贫困人口生产性信贷需求不足,除非个人随机能力足够强,或者不存在消费信贷,否则贫困人口的收入将因消费信贷而停止增长,甚至体现为负增长。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阶段,改善农村经济机会是比盯住金融发展更为精准的减贫目标设定方式。"金融撬动"应该更倾向于瞄准对贫困人口能力和经济机会的撬动,并在金融扶贫过程中从信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疏导和改善,增加贫困人口实际可得的信贷匹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单德朋  王英  
基于信贷需求内生的视角,引入信贷约束和经济机会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金融发展、经济机会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利用门限面板模型对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统计监测县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对平均收入改善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金融发展和金融可得性并未体现出显著的益贫性,经济机会对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升和低收入人口数量减少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贫困人口经济机会的缺乏将导致贫困人口生产性信贷需求不足,除非个人随机能力足够强,或者不存在消费信贷,否则贫困人口的收入将因消费信贷而停止增长,甚至体现为负增长。因此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弘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并在纳入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及门槛面板模型分析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减缓贫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促进本地区贫困减缓的基础上,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减贫;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存在着双重门槛的非线性影响,一味追求包容性金融规模扩张反而会削弱对贫困减缓的促进效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田银华  李晟  
运用2004~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地区贫困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农村信贷资金投放这一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较高金融发展水平的形成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拉动而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但是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实证结果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其农村地区贫困减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并不能减缓农村贫困,从而使得中国金融发展效应较大的地区差异在政策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平平  罗若阑  
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贫困减缓的影响。面板Logit模型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缓居民主观贫困,对农村地区、低物质资本和低人力资本弱势群体的主观贫困的减缓作用更明显,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减缓作用高于东部地区,体现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益贫性特点。传导机制探索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减缓主观贫困,居民信心在数字普惠金融减缓主观贫困中起调节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洋  刘阳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金融脱贫也被认为是解决贫困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对我国当前省际层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考察了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贫困减缓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佳的普惠金融指数对贫困减缓产生最大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故而本文建议政府应不断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投入,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政策,实现资金效率的最大利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正松  万青  
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这两个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比较发现,区域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导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阻碍了产业的转移。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有效介入和推动,中西部地区需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及实施集群整体转移模式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慧  伏开宝  李勇刚  
构建数理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运用1994—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的条件下,实证结果支持了数理模型的结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却能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门槛效应。研究还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的收入分配效应在中国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