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8)
2023(11865)
2022(9316)
2021(8405)
2020(6835)
2019(15036)
2018(14888)
2017(29171)
2016(16015)
2015(17363)
2014(17198)
2013(17194)
2012(15579)
2011(13919)
2010(13813)
2009(12757)
2008(12415)
2007(11232)
2006(10091)
2005(8757)
作者
(47470)
(40597)
(39811)
(37678)
(24755)
(19403)
(17790)
(15864)
(15142)
(13995)
(13817)
(13121)
(12742)
(12511)
(12439)
(12136)
(12129)
(11823)
(11506)
(11149)
(10261)
(9930)
(9869)
(9190)
(9164)
(9037)
(8824)
(8690)
(8143)
(7983)
学科
(72043)
经济(71973)
(51205)
(47293)
管理(37474)
农业(31154)
(29237)
企业(29237)
方法(25738)
数学(22777)
数学方法(22646)
业经(22028)
中国(19446)
(17403)
地方(16410)
(13684)
(13416)
产业(13298)
(12899)
贸易(12895)
(12637)
(12574)
技术(11672)
收入(11630)
(10836)
农业经济(10729)
发展(10327)
(10320)
(10042)
银行(10001)
机构
学院(231064)
大学(224519)
(102095)
经济(100505)
管理(87317)
研究(81442)
理学(76811)
理学院(76010)
管理学(74759)
管理学院(74391)
(66760)
中国(61805)
科学(51965)
农业(51718)
(46241)
业大(45829)
(42128)
(40857)
研究所(38726)
中心(37411)
(34618)
财经(32950)
农业大学(32486)
经济学(31304)
(30169)
经济学院(28626)
(28348)
(28125)
北京(27987)
师范(27958)
基金
项目(162641)
科学(128103)
基金(119154)
研究(115044)
(106700)
国家(105744)
科学基金(89377)
社会(76748)
社会科(72648)
社会科学(72630)
(65377)
基金项目(64385)
自然(57134)
自然科(55768)
自然科学(55751)
自然科学基金(54813)
(53575)
教育(49204)
资助(45957)
编号(45342)
(38052)
(36883)
重点(36636)
(35575)
(34186)
成果(33952)
国家社会(32851)
创新(32010)
(31781)
科研(30803)
期刊
(115448)
经济(115448)
(70052)
研究(61495)
农业(47454)
中国(44875)
学报(42919)
科学(39078)
大学(32497)
学学(31639)
(28346)
管理(27214)
业经(26819)
(23093)
(22267)
金融(22267)
问题(17552)
经济研究(17325)
技术(16727)
财经(15745)
教育(14723)
农业经济(14644)
农村(14534)
(14534)
(14027)
(13686)
世界(13437)
业大(13131)
经济问题(12298)
科技(11929)
共检索到332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小风  李娅娅  郑雨倩  金志丰  张晓蕾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产生隐患。选取并整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域层面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和比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总体趋势,经济作物产业发达的省份耕地非粮化情况更为严重。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和三产比重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及耕地非粮化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二产比重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起正向作用,但对耕地非粮化率影响作用不大;财产性收入比对耕地非粮化面积和耕地非粮化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促进适度耕地非粮化,应尽快对耕地过度非粮化现象采取针对性管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玲  
文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技术,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从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角度,探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内部诸因素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源各项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玲  
文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技术,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从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角度,探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内部诸因素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源各项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景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继权  姚寿福  
专业化农业可通过节省劳动和其他耗费以及积累生产知识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使农民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农产品的出售量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也可通过专业化发展改善完全竞争型的农产品市场结构,从而在农产品的供应方面创造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农业专业化与农民收入展开分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成贵  赵帮宏  
以往对农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仅局限于总量基尼系数的测定,不能准确地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收入分配均衡性的内在机理。本文通过对总量基尼系数的分解,测算了不同收入构成因子自身的基尼系数,进而明确不同产业的发展是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民总收入分配的。同时认为,在现阶段,基尼系数的增值,是经济理性预期的目标,在平等与效率的两难选择中,应该在有效率的经济中促进平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兆林   吕秋杭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对其种植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家庭种植结构“非粮化”和村庄耕地流转率提高可以显著弱化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农户、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户、丘陵山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应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拓展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同时,有效缓解耕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彩霞  徐霞  胡志丽  
在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民各项收入来源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城市化基本同比率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逐年下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但两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变化甚微;城镇化对农民各项收入来源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应建议,促使农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使得农民收入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增加。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史常亮  栾江  朱俊峰  
文章基于全国8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在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实证结论表明,现行土地流转起到了改进耕地配置效率的作用,有助于那些具有较高农业生产能力水平但初始土地禀赋有限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所可能获得收益大小的进一步估计显示,土地流转同时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平均意义下土地流转能使任意样本农户家庭和已流转土地农户家庭的总收入分别增加19%和26%左右。此外,文章分别从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检验了土地流转增收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征,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转入土地农户家庭的收入增长幅度要显著高于转出土地的农户家庭。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史常亮  栾江  朱俊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