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2)
- 2023(11672)
- 2022(9794)
- 2021(9207)
- 2020(7789)
- 2019(18266)
- 2018(17689)
- 2017(32956)
- 2016(19252)
- 2015(21737)
- 2014(22065)
- 2013(21550)
- 2012(20272)
- 2011(18156)
- 2010(18483)
- 2009(16841)
- 2008(17051)
- 2007(15514)
- 2006(13341)
- 2005(12017)
- 学科
- 济(77001)
- 经济(76938)
- 管理(50108)
- 业(47831)
- 企(38803)
- 企业(38803)
- 方法(37174)
- 数学(33122)
- 数学方法(32711)
- 财(31497)
- 中国(25228)
- 农(20733)
- 教育(20466)
- 学(18216)
- 贸(17475)
- 贸易(17473)
- 地方(17341)
- 易(17047)
- 务(15848)
- 财务(15819)
- 财务管理(15760)
- 制(15569)
- 业经(15381)
- 企业财务(14976)
- 理论(14032)
- 出(13824)
- 财政(13814)
- 农业(13028)
- 技术(12278)
- 政(11411)
- 机构
- 大学(271966)
- 学院(267345)
- 济(108993)
- 经济(106643)
- 管理(95565)
- 研究(94315)
- 理学(82645)
- 理学院(81576)
- 管理学(79959)
- 管理学院(79452)
- 中国(65401)
- 京(58778)
- 科学(57461)
- 财(56941)
- 所(48082)
- 研究所(43500)
- 范(43176)
- 农(43094)
- 师范(42847)
- 中心(42193)
- 江(42176)
- 财经(42154)
- 业大(38340)
- 经(38125)
- 北京(37602)
- 经济学(35301)
- 师范大学(34997)
- 教育(34466)
- 农业(33991)
- 院(33991)
- 基金
- 项目(174728)
- 科学(138717)
- 研究(130959)
- 基金(125028)
- 家(108371)
- 国家(107443)
- 科学基金(91405)
- 社会(82016)
- 社会科(77916)
- 社会科学(77893)
- 省(69208)
- 教育(66766)
- 基金项目(65871)
- 划(59947)
- 自然(57709)
- 自然科(56409)
- 自然科学(56391)
- 自然科学基金(55365)
- 编号(54156)
- 资助(51833)
- 成果(45958)
- 重点(40897)
- 部(40812)
- 课题(40007)
- 发(39127)
- 创(36120)
- 教育部(35377)
- 性(33784)
- 科研(33704)
- 创新(33627)
共检索到405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佳峰
通过空间计量实证方法发现,工业比重和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负向显著关系,表明了产业结构对教育财政投入会形成挤出影响,当中国大多数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把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工业发展上,进而对教育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居民储蓄行为也会对教育财政产生挤出影响,人均储蓄额越高,那么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越低。这是因为存在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对教育投入的挤出效应。
关键词:
挤出效应 教育财政 产业结构 储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红艳 宋世方
财政扩张政策在IS—LM 模型中会出现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由经济体系中的有关参数决定,我国经济体系中有关参数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财政扩张政策具有较高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操作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关键词: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辑
我国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存在传统IS-LM模型分析的直接挤出效应,也存在由我国独有的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国民消费倾向、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制度等因素引发的"泛挤出效应",因此,应对的关键不仅在于以货币政策的配合使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民生促进国内消费,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通过消费、投资充分发挥乘数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金秀 高希武
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差异的视角,运用中国省级1997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在预算约束面影响下考察了中国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从而对于各类财政支出的消化程度是不同的,在第二产业为主的年份里,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著为正,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著为负,转移支出对增长有不显著负效应;第三产业为主的年份里,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著为负,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著为正,转移支出对增长有不显著正效应。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的调整应考虑各地区经济结构差异的现实。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财政支出 经济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顾佳峰
通过计算Moran's I指标发现,中国各省内部县与县之间的教育财政配置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对聚集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支出聚集效应受到经济、财政和人口迁徙聚集效应的影响,经济聚集、财政资源聚集和人口迁徙聚集对教育资源空间聚集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的,说明这三个因素都对教育财政资源的空间聚集产生了正面溢出效应。不同因素的溢出效应强弱不同,经济聚集对教育财政资源聚集的溢出效应最强,其次是财政资源聚集,影响最弱的是人口迁徙聚集。
关键词:
教育财政 空间计量经济学 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金芳 金荣学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体现,更是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引导的结果。本文在厘清财政支农的结构调整效应基础上,以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将农业产业结构分解为合理化和高级化,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财政支农对二者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还是高级化指数,在空间上均存在明显的依赖特征,且后者略强于前者;财政支农整体上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但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尤以邻近地区财政支农对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最大;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且邻近地区的财政支农、工业化、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等也会显著影响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鉴于此,本文建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并发挥财政支农的"挤入效应",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内部细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以及各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平路 鲁小楠 侯俊会
本文在政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我国政府教育支出与居民教育投入之间的回归模型,并采用30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政府教育支出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支出对于城镇居民的教育投入影响不显著,对于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影响显著。其中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对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以中西部的表现最明显;而政府的高中教育经费对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肖鹏 张秀群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30多年里,中国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主要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协整检验、脉冲响应等动态经济学计量方法,对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具有较显著的挤出效应,而在长期内,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入效应。也就是说从长远看来,财政投资能带动私人投资。同时表明了我国在各个时期所实施的财政政策推动了市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洪 雷虹
财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扩大总需求,但是也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作为财政政策的一种外部性,有其产生的机制和表现的特征。本文阐述了挤出效应的内涵、产生的机制和宏观特征,然后试图对挤出效应的大小进行度量,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蔡建明
一、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和市场的选择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演变,实际上是主导产业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不断更新替代的过程。历史地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政府的作用,也存在市场的选择。如果从某一特定阶段或特定范围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则位于由“纯粹”的政府行为和“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翟一擎
基本医保已实现全面覆盖意味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数量上率先达到突破,但质量仍因地而异,发展参差。消除不同省份间差异是我国下一步实现医保质量突破的必经之路,但在此之前,首先要充分认识差异。文章选取全国30个省份在2008—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从城居保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角度入手,借助挤出效应探讨不同省份间城居保的落实效果,得到一半省份的城居保对储蓄存在挤出效应,而另一半则为挤入效应且不存在区域挤入或挤出现象的结论。
关键词:
城居保 储蓄 挤出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海星
为了刺激需求,消除通货紧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从1998—2000年已连续三年实行了增发国债,扩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刚刚开始,经济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据世行专家的分析,在这一时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经济增长可能大幅下滑,这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十五”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