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33)
- 2023(20678)
- 2022(17919)
- 2021(16953)
- 2020(14442)
- 2019(33773)
- 2018(33238)
- 2017(63568)
- 2016(34788)
- 2015(39495)
- 2014(39558)
- 2013(39267)
- 2012(36633)
- 2011(33128)
- 2010(33665)
- 2009(31341)
- 2008(31294)
- 2007(27773)
- 2006(24141)
- 2005(21950)
- 学科
- 济(144656)
- 经济(144503)
- 管理(96510)
- 业(93627)
- 企(77201)
- 企业(77201)
- 方法(66508)
- 数学(57606)
- 数学方法(56698)
- 中国(39572)
- 农(38345)
- 财(36850)
- 学(32647)
- 业经(30722)
- 贸(28606)
- 贸易(28590)
- 制(28021)
- 易(27781)
- 地方(27740)
- 农业(25260)
- 理论(24297)
- 融(23203)
- 金融(23200)
- 银(23082)
- 银行(23013)
- 务(22815)
- 财务(22716)
- 财务管理(22660)
- 和(22004)
- 行(21927)
- 机构
- 大学(503754)
- 学院(498468)
- 济(203486)
- 经济(199137)
- 管理(190227)
- 研究(174980)
- 理学(163673)
- 理学院(161746)
- 管理学(158564)
- 管理学院(157669)
- 中国(132525)
- 京(109061)
- 科学(108246)
- 财(94121)
- 所(90227)
- 农(85053)
- 研究所(81916)
- 中心(78792)
- 业大(74810)
- 财经(74679)
- 江(73741)
- 北京(69956)
- 经(67816)
- 范(67044)
- 农业(66850)
- 师范(66366)
- 院(63093)
- 经济学(62117)
- 州(59372)
- 经济学院(55942)
- 基金
- 项目(330840)
- 科学(258877)
- 基金(240034)
- 研究(238350)
- 家(210635)
- 国家(208942)
- 科学基金(177622)
- 社会(149164)
- 社会科(141372)
- 社会科学(141329)
- 省(127098)
- 基金项目(125422)
- 自然(116349)
- 自然科(113683)
- 自然科学(113652)
- 自然科学基金(111619)
- 教育(110485)
- 划(108395)
- 资助(101668)
- 编号(96132)
- 成果(79872)
- 重点(74843)
- 部(73641)
- 发(70090)
- 创(67447)
- 课题(67344)
- 科研(63677)
- 创新(63079)
- 教育部(62745)
- 大学(61929)
- 期刊
- 济(222427)
- 经济(222427)
- 研究(150114)
- 中国(100153)
- 学报(83847)
- 农(77030)
- 科学(75427)
- 财(72804)
- 管理(70192)
- 大学(63230)
- 学学(59070)
- 教育(58074)
- 农业(52998)
- 融(45516)
- 金融(45516)
- 技术(43713)
- 财经(37043)
- 经济研究(36636)
- 业经(34229)
- 经(31864)
- 业(29560)
- 问题(28991)
- 贸(26417)
- 图书(26389)
- 统计(25281)
- 技术经济(24767)
- 版(24543)
- 国际(24061)
- 理论(23019)
- 世界(22956)
共检索到752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吕明元 李彦超
笔者认为所谓产业结构的"国际标准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对我国1952年~2008年产业结构演进的协整检验与反应弹性值的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在总的发展趋势上符合国际标准模式的一般规律,但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因素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产业结构偏差"。产业结构的"国际标准模式"在我国的适用,应该考虑时间和条件的变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殷宁宇
文章在评述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原因、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及产业结构转变机制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因为强调服务业的发展而忽视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特定的国际分工地位,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的产业结构偏差会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使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着力点在于制度建设和大城市的引领。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 制度 都市 中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徐德云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阐述了产业收入和劳动力结构的演进趋势,虽然各国的统计数据都能验证,但产业理论没有给与具体的证明。国内很多学者据此定理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定义(刘志彪,2000),就方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到产业结构以何变量结构表示,指标各有不同,不能使理论界普遍接受。原因是产业结构是一个大口袋,所有变量结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荣涛 张许颖 苏明吾
地区利益始终对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基本的制约因素 ,地方政府有关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博弈行为是在追求地区利益中开始和结束的 ,因此 ,各级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不懈追求是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为了印证这个结论 ,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三个博弈模型 ,并就如何消除产业结构调整中地区利益的障碍作用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趋同 地区利益 博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艺璇 贺建风
通过选取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科技资本和人员投入两个视角探究科技要素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资本投入增加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人员投入增加却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分不同地区的实证显示,东部和西部科技资本投入正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部科技要素投入没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科技要素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科技人才需要引导至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进步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卢阳春 吴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高速增长、调整和强劲发展五个阶段。对1978~2008年间我国GDP三大产业结构变动数据和FDI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不同发展阶段FDI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所起的优化效应有所差异,但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资本形成与促进效应、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等方面。
关键词:
FDI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 优化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勇刚 王猛
产业结构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然而在中国却存在一个悖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文章引入土地财政因素,对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进行拓展,基于中国1999—2013年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了土地财政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地财政虽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但对产业结构服务化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说明土地财政的确是产业结构服务化迟滞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土地财政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但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
土地财政 产业结构服务化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旦 王业斌
本文采用中国2004-2016年全国260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经济增长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面临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方政府会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干预投资结构和创新行为等渠道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但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当采用硬约束的方式制定经济增长目标,会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而采用软约束的方式制定增长目标,则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地方政府面临的"省市加码"幅度越大,越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时间、区域和城市异质性。本文为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缺乏内在机制提供新解释视角,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晓锋
由于资本投入与产业结构优化正相关,地方财政支出在即期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弱阻碍作用将逐渐显现;而产业结构优化在即期和长期对地方财政支出均有明显的正强化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周期,更应该注重培育健康的市场机制。
关键词:
地方财政支出 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晓锋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政府实现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具有显著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内生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负相关,在即期会强化农村居民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城乡居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就业预期,通过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职业转换,第5年以后将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的格局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杜文强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升级,还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服务业需求、创造第三产业岗位等路径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采用2006—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和存量密度的提高均对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服务业需求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存在区域、时间和城市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在2013年后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对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的影响比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更大。应继续大力扶持和发展机器人产业,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积极推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人力资本提升的良性循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杰
本文认为,矫正我国投资产业结构必须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通过政府引导,使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方向一致,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
投资产业结构 投资结构 产业结构 偏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延
"挤出效应"指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将会导致投资的下降,公共支出的增加将会"挤出"投资。在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今天,对财政政策效果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运用两个著名的模型:国家干预主义的凯恩斯模型和从微观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出发的拉姆齐模型,对政府购买支出与实际利率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两个模型都得出了政府购买支出与实际利率同方向变动,与投资反方向变动的结论,两者的差别在于传导机制不同和政策有无滞后效应。通过对1952—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政府购买支出与名义利率有同期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投资有同期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国的财政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莉
产业结构变迁是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过程,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且也通过资源配置、生产率变动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85-2011年我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却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与之伴随的城镇化、市场化、对外开放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含量、政府财政支出则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桂民 綦建红 鞠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外移的浪潮不断高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外移的数量同样迅猛增加,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日趋彰显。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利用1984—2004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劳动力外移和对外贸易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力外移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原因视不同的产业分别呈替代和互补关系,从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发展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管理模式的“适应性效率”标准——一个来自比较管理的解释
股东与经理人风险态度偏差所引发代理成本的抵减——EVA调整事项必要性的一个定量化解释
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城市化与经济内生增长——转轨时期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个解释框架与经验结果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缘何偏离国际经验——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解释
产业结构、可贸易性与贸易不平衡:一个理论解释
对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思考——兼对标准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业适用性的质疑
跨境制度匹配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理论解释
微观结构、市场深度与非对称信息:对上海股市日内流动性模式的一个解释
上海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一个新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
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