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61)
2023(16041)
2022(13540)
2021(11992)
2020(10057)
2019(22761)
2018(22267)
2017(42873)
2016(23255)
2015(25938)
2014(25984)
2013(25984)
2012(24862)
2011(22880)
2010(23056)
2009(21395)
2008(21077)
2007(19065)
2006(16943)
2005(15540)
作者
(72035)
(60576)
(60359)
(57162)
(38420)
(29174)
(27269)
(23643)
(22778)
(21401)
(20754)
(20012)
(19326)
(19204)
(18939)
(18739)
(18226)
(17931)
(17522)
(17293)
(15294)
(15069)
(14743)
(13842)
(13715)
(13509)
(13311)
(13309)
(12239)
(12029)
学科
(123358)
经济(123249)
管理(65970)
(64212)
(50187)
企业(50187)
方法(47375)
数学(41828)
数学方法(41565)
中国(31054)
(30252)
地方(30051)
业经(25254)
(24933)
(24459)
(20876)
贸易(20866)
农业(20750)
(20123)
环境(19897)
(19420)
地方经济(17869)
(17503)
金融(17501)
(17200)
银行(17141)
(16472)
技术(16085)
(15942)
产业(15704)
机构
学院(349977)
大学(349413)
(157321)
经济(154412)
管理(131007)
研究(127028)
理学(112449)
理学院(111131)
管理学(109501)
管理学院(108856)
中国(94752)
科学(77482)
(73708)
(68437)
(66346)
(66127)
研究所(59996)
中心(56940)
财经(54624)
业大(54485)
(53288)
农业(52362)
经济学(49567)
(49531)
北京(46703)
(44869)
(44713)
经济学院(44667)
师范(44141)
(42075)
基金
项目(230057)
科学(180689)
基金(167452)
研究(162960)
(147962)
国家(146728)
科学基金(124268)
社会(106373)
社会科(101147)
社会科学(101119)
(90759)
基金项目(88816)
自然(79990)
自然科(78145)
自然科学(78120)
自然科学基金(76773)
(76441)
教育(73231)
资助(68123)
编号(63288)
(55496)
重点(52686)
(50746)
成果(50532)
(48061)
创新(45081)
国家社会(44604)
课题(44557)
科研(44235)
发展(44106)
期刊
(179519)
经济(179519)
研究(104428)
中国(68891)
(60516)
学报(59004)
科学(53200)
(51991)
管理(47766)
大学(43503)
学学(41536)
农业(40702)
(34574)
金融(34574)
教育(30226)
经济研究(29927)
技术(29166)
业经(28882)
财经(28248)
(24456)
问题(23809)
(21895)
技术经济(19638)
(19176)
商业(17636)
世界(17137)
统计(17069)
(16429)
国际(16388)
科技(16158)
共检索到529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臻  严燕  邱保印  黄敏  
依赖于传统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往往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对于强调"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浙江省,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探索基于减排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2个基本判断模型,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则对浙江省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减排目标的协调能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即开发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经济优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高源  杨俊孝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朋林  候梦莹  
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构造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碳排放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四条途径影响碳排放;数字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由此使得中部地区在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过程中有较为突出的后发优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及因地制宜推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杨俊  
结合Kaya恒等式和IPAT模型,确认了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首要因素,并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考虑了水泥生产),估算了1997~2010年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分别从省际、东中西部、八大经济区域视角,利用脱钩指数和CKC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并未实现脱钩;对于人均CO2排放量,大部分地区存在CKC,但基本上都未达到拐点,也就是处于上升阶段;对于CO2排放强度,大部分地区存在U形曲线;CKC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承红  李标  
本文使用1998—201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从空间视角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投入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研究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粗放式的劳动投入在短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却阻碍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发展;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特征;污染税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在短期和长期都优于治污投资,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治污投资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同经济部门的能源消耗对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刘露  
开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天津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例,积极探索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促进天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地区的低碳经济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宁学敏  任荣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日益扩大的活动呈现出逐步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可能性。我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贸易国和"世界加工工厂",商品贸易已成为影响国内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框架下,借鉴安特魏勒(Antweiler)等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碳视角"阐释了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全球产业洗牌,在自由化进程中,在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增长的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应合理调整,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向低碳经济社会转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白红菊  刘蒂  齐绍洲  
通过对集中了我国80%以上FDI的1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发现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整体分析表明,来自香港地区和美国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有利影响;来自欧盟主要成员国英、法、德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分析表明,投资于东部地区的FDI相较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FDI对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且存在"马太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嘉雯  陈华超  徐强  
文章基于总量和分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能源消费以及对应的碳排放,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8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逐渐产生正向影响,滞后3期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滞后4期才能对碳排放产生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生产率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碳排放的增加仍然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陈劭锋  宁淼  刘扬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