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63)
- 2023(21662)
- 2022(18080)
- 2021(16746)
- 2020(14280)
- 2019(32492)
- 2018(32041)
- 2017(60678)
- 2016(32921)
- 2015(36987)
- 2014(36666)
- 2013(36391)
- 2012(33490)
- 2011(30153)
- 2010(30322)
- 2009(28676)
- 2008(28554)
- 2007(25634)
- 2006(22455)
- 2005(20028)
- 学科
- 济(142525)
- 经济(142365)
- 业(114720)
- 管理(103204)
- 企(95329)
- 企业(95329)
- 方法(66048)
- 数学(55676)
- 数学方法(54903)
- 农(50751)
- 财(39286)
- 业经(39053)
- 中国(37529)
- 农业(33530)
- 制(27773)
- 贸(27653)
- 贸易(27631)
- 易(26911)
- 务(26878)
- 财务(26811)
- 财务管理(26757)
- 学(26259)
- 地方(25515)
- 企业财务(25398)
- 技术(23951)
- 理论(22945)
- 和(22208)
- 银(21781)
- 银行(21719)
- 策(21071)
- 机构
- 学院(480196)
- 大学(476035)
- 济(200475)
- 经济(196702)
- 管理(189599)
- 理学(163894)
- 理学院(162200)
- 管理学(159335)
- 管理学院(158476)
- 研究(158124)
- 中国(124049)
- 京(99623)
- 科学(97448)
- 农(92265)
- 财(90522)
- 所(80318)
- 业大(75039)
- 中心(74228)
- 研究所(72902)
- 财经(72806)
- 江(72278)
- 农业(72080)
- 经(66239)
- 北京(62303)
- 经济学(61012)
- 范(58422)
- 师范(57685)
- 州(56980)
- 院(56240)
- 经济学院(55234)
- 基金
- 项目(321262)
- 科学(253759)
- 基金(235649)
- 研究(229410)
- 家(206952)
- 国家(205210)
- 科学基金(176595)
- 社会(147657)
- 社会科(139994)
- 社会科学(139954)
- 省(125649)
- 基金项目(123792)
- 自然(115897)
- 自然科(113352)
- 自然科学(113319)
- 自然科学基金(111367)
- 划(105536)
- 教育(104807)
- 资助(97119)
- 编号(91698)
- 成果(73160)
- 重点(72183)
- 部(70872)
- 发(69102)
- 创(68242)
- 创新(63376)
- 课题(62397)
- 科研(62027)
- 国家社会(61686)
- 教育部(60536)
- 期刊
- 济(220880)
- 经济(220880)
- 研究(132969)
- 中国(91720)
- 农(87761)
- 学报(77549)
- 管理(72112)
- 财(71928)
- 科学(71894)
- 农业(59245)
- 大学(58739)
- 学学(55867)
- 融(45412)
- 金融(45412)
- 技术(42966)
- 教育(42728)
- 业经(40313)
- 财经(36126)
- 经济研究(34934)
- 业(32972)
- 经(31146)
- 问题(29414)
- 技术经济(25648)
- 统计(25581)
- 版(24219)
- 贸(23659)
- 策(23632)
- 世界(22684)
- 商业(22328)
- 科技(21809)
共检索到708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景帅 韩青 杨汭华
在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进程中,推动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有助于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和践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本文基于中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的3175户规模农户数据,采用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KHB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组织模式对规模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市场交易模式相比,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对规模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别使规模农户参与质量认证的概率提高7.1%和8.8%;横向合作和纵向协作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类别的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横向合作模式对有机食品认证的影响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产业组织模式主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推动安全生产和拓宽销售渠道影响规模农户的质量认证行为,其中推动安全生产发挥的作用最大。从农户禀赋来看,对于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土地经营面积为75亩以下的规模农户,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应进一步提高规模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从完善契约治理、增进认证效益等方面强化产业组织模式的质量安全效应,支持产业组织根据成员状况开展差异化服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志浩 高杨 霍学喜
本文采用含有大小农户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规模农户数据,探究了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讨论了技术采用和要素选择对农户规模—生产率关系变化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水稻单产与播种面积呈差异幅度较小的显著反向关系,小麦和玉米单产与播种面积呈拐点分别为10亩和15亩的显著倒U型关系;50亩以内的农户生产率整体上稍高于50亩以上的农户生产率。研究发现,农户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相应采取了机械替代人力的技术选择,虽然未强化小麦的倒U型关系,但明显强化了玉米的倒U型关系、减弱了水稻的反向关系。中国农户的规模—生产率关系已经走向或正在走向倒U型关系,过大或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都不利于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稻单产与播种面积关系将会呈现为倒U型关系,小麦和玉米单产与播种面积关系将会表现为拐点进一步前移的倒U型关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战略,既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营规模 土地生产率 反向关系 大农户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熙保 高思涵
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部地区两个县市的全样本数据分析了普通农户的农地确权、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总体和分布状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确权地户均3.73亩,基尼系数为0.341,呈现微型化和均等化格局;非确权地面积占总农地面积的2%,虽规模不大,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确权地80%由农户自己耕种,土地流转不活跃,且有限的农地流转中60%以上是在普通农户之间进行,流转质量较低;流入规模经营户的租金高于流入普通农户的租金,意味着规模经营效率更高。农户经营地户均3.9亩,基尼系数为0.421,表明农地经营具有一定的集中化趋势,但集中度不高。两县市的农户确权地、流转地和经营地规模与结构呈现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其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所致。比较农业"一普""二普""三普"数据发现,农户经营规模仍显示微型化格局,并且长期呈现下降趋势。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加快农地流转和集中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钟真 孔祥智
本文从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出发,定义了将质量安全按经济学特征差异划分为"品质"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全面质量安全观",并从生产和交易两个维度构建了产业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奶业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尽管生产模式和交易模式对食品品质和安全都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生产模式更为显著地影响了品质,而交易模式更为显著地影响了安全。这为解释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有效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静茹 韩丹 阮荣平
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应该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1461个家庭农场的追踪面板数据,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家庭农场进行质量认证及进行认证的个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通过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信息化通过破解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技术约束,降低技术成本,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内在推力;另一方面,信息化通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销售市场狭窄的困境,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为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提供外在拉力。据此,提出继续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速度,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信息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路径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静茹 韩丹 阮荣平
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应该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1461个家庭农场的追踪面板数据,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家庭农场进行质量认证及进行认证的个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通过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信息化通过破解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技术约束,降低技术成本,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内在推力;另一方面,信息化通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销售市场狭窄的困境,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为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提供外在拉力。据此,提出继续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速度,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信息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路径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钟真 蒋维扬 李丁
我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物质要素投入的时代正在"翻篇",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否推动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其效果机制尚未被有效证实。为此,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权威数据,以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社会化服务对其粮食生产参与、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例,深入分析了在"大国小农"背景下社会化服务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大维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全国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比例还不高,但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上是"有利可图"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改变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参与、优化粮食生产规模、改进粮食生产方式均具有积极意义。这说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成为新时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点,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还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为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提供更大可能。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岳柳青 刘咏梅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现状,本文利用信号博弈模型,讨论了"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中导致农户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基本模型的分析,发现隐瞒生产信息所需要花费的粉饰成本是影响市场出现分离均衡或混同均衡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引入抽检后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如果外围市场处罚较小,并不能覆盖低质量农产品的利润与公司检验成本之和时,那么公司进行抽检的动力不大,或者即使抽检,市场中仍旧有违禁农产品的存在。最后讨论了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国莹 刘同山
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获取信息、分享和利用资源的重要媒介,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最新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北京市调查的村级数据,采用内生扩展回归模型、广义倾向得分匹配和工具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ICT对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讨ICT对农村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在2 851个样本村中使用ICT的农户比例在50%及以上的村共有1 503个,占总样本村的52.72%,平均产业结构水平为6.53,ICT使用比例较高的村的产业结构水平也较高。在未达到现有资源禀赋约束下的最优产业结构水平时,ICT能够显著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在超过这一水平后,ICT对农村产业结构水平不再具有正向作用,二者之间呈较为稳定的“倒U型”关系。ICT对产业结构水平位于中间和中间偏上的农村地区,有明显的“扶优做强”特性。据此,建议加紧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引导支持农村居民借助ICT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开拓农村产业的新发展模式,利用ICT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所需各类要素资源,同时瞄准不同等级产业结构水平的地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玉红 王皓
中国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巨量流动,形成了人口空心村和实心村两类村庄。识别村庄人口流动差异性,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采用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抽样数据,根据行政村层面人口流动数据识别并估算出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①村庄人口在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净流出行政村数量占比为79.01%,其中,空心化率不低于5%的空心村比例为57.50%,其空心化率为23.98%;人口实心村比例为12.15%,实心化率为21.16%。②人口空心村比例与经济水平负相关,东部省域空心村比例较低,中西部空心村比例普遍较高;浙闽粤深度空心村比例及其空心化率较高,但西藏、云南和新疆等边陲地区空心村比例和空心化率较低。③空心村人口外出以家庭成员流动为主,家庭迁移比例仅有26.88%。黔川渝等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低,而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高。④人口空心村空心化率受村庄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地势地貌和灌溉水源对深度空心村人口外出影响较大。⑤城郊型实心村数量较少但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较高。平原地带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高于丘陵和山区。浙江、广东和江苏实心村人口净流入最多,三地合计占全国的45.57%。浙江和广东农村人口流动模式有显著差异。珠三角实心村实心化率较高,而珠三角周边地区空心村空心化率较高,实心村和空心村形成强烈反差。浙江省实心村比例高而空心村比例低,农村发展较为均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开红 王小魁
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概念模型,借助河南、山东和湖北132家规模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影响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据此阐释规模农户参与质量追溯的内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农户预期收益、参与成本和农产品质量改进意愿显著影响规模农户的行为态度,并通过行为态度显著正影响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规模农户感受来自政府、家人的群体规范以及同行之间竞争等压力显著影响其主观规范,进而对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规模农户自我能力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张子馨 刘天军
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使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电商参与对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和KHB方法剖析电商参与促进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概率,同时增加了多重质量认证的可能;参与电商通过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意愿、增加农产品市场信息以及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三个途径影响农产品质量认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商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推广等对策,以此促进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岳柳青 刘咏梅 陈倩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信任是影响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要素。以调研为基本手段,通过构建有序logistic模型探讨了C2C模式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号的信任评价,并对消费者个体特征、互联网购物经验、风险偏好、消费态度等信任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质量保证信号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服务质量信号次之,产品信息信号和声誉信号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性别、年龄、网络购物的频率、风险偏好、健康意识等对消费者信任有显著影响,上述各个变量的边际效应显示,它们在对农产品质量信号"比较信任"情形下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收入、受教育年限、家庭结构、食品安全意识等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岳柳青 刘咏梅 陈倩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信任是影响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要素。以调研为基本手段,通过构建有序logistic模型探讨了C2C模式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号的信任评价,并对消费者个体特征、互联网购物经验、风险偏好、消费态度等信任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质量保证信号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服务质量信号次之,产品信息信号和声誉信号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性别、年龄、网络购物的频率、风险偏好、健康意识等对消费者信任有显著影响,上述各个变量的边际效应显示,它们在对农产品质量信号"比较信任"情形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彦彦 范亚东
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以规模农业为主要方向的现代农业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举措之一。基于规模农业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全链条质量跟踪和高效监督的积极意义,结合黑龙江垦区现代化规模农业发展的实践,分析规模农业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现代农业技术、高度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公众健康、环境及质量追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监督。但是,在农业技术研究落后于实践需求、集约化生产和组织化监管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公众健康安全、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与追溯等则会产生潜在危害和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在以转变农业经营观念为主导的现代农...
关键词:
规模农业 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