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83)
2023(14259)
2022(12272)
2021(11495)
2020(9552)
2019(22589)
2018(22433)
2017(43470)
2016(23709)
2015(26665)
2014(26717)
2013(26381)
2012(24040)
2011(21613)
2010(21667)
2009(19611)
2008(18780)
2007(16214)
2006(14097)
2005(12102)
作者
(67580)
(55955)
(55584)
(53196)
(35930)
(27076)
(25292)
(22078)
(21519)
(19872)
(19561)
(18774)
(17899)
(17574)
(17492)
(16963)
(16712)
(16577)
(16160)
(15976)
(13834)
(13642)
(13572)
(12953)
(12498)
(12497)
(12435)
(12261)
(11270)
(11023)
学科
(99812)
经济(99715)
管理(65008)
(61155)
(50614)
企业(50614)
方法(46011)
数学(40106)
数学方法(39412)
(26159)
中国(25382)
地方(24645)
业经(22492)
(21593)
(19495)
农业(17589)
理论(17088)
(15464)
环境(15387)
技术(15344)
(15246)
贸易(15234)
(14812)
(14653)
产业(13579)
(13254)
地方经济(12466)
(12026)
财务(11951)
财务管理(11930)
机构
大学(331247)
学院(331201)
管理(134498)
(126989)
经济(124063)
理学(117701)
理学院(116310)
管理学(113955)
管理学院(113369)
研究(108389)
中国(78013)
(71531)
科学(70467)
(54408)
(53406)
(51722)
(51016)
业大(50713)
中心(49357)
研究所(49206)
(45791)
师范(45359)
财经(44614)
北京(44205)
农业(40514)
(40462)
(40309)
(39275)
经济学(36996)
师范大学(36846)
基金
项目(235714)
科学(186060)
研究(170580)
基金(170281)
(148190)
国家(147033)
科学基金(127634)
社会(106559)
社会科(100995)
社会科学(100965)
(93564)
基金项目(91594)
自然(84921)
自然科(82957)
自然科学(82940)
自然科学基金(81402)
教育(78143)
(78109)
资助(70065)
编号(69910)
成果(55106)
重点(52556)
(50578)
(50533)
(48871)
课题(48304)
创新(45563)
科研(44687)
大学(43239)
教育部(43103)
期刊
(136564)
经济(136564)
研究(92892)
中国(59627)
学报(50927)
科学(48689)
管理(48398)
(45841)
(39095)
大学(38358)
教育(36969)
学学(35960)
农业(32272)
技术(30300)
业经(23888)
(22400)
金融(22400)
经济研究(21056)
财经(20102)
问题(19293)
图书(18608)
资源(17441)
(17182)
科技(16841)
(16834)
技术经济(16336)
现代(15582)
统计(15399)
理论(15145)
(14777)
共检索到467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蕊  崔大树  
文章以浙中城市群为例,分析了群内产业空间分异影响其空间组织模式演变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浙中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由初级的集聚与扩散向产业集群发展,其空间组织由以金华和义乌为中心且各城市功能互补的双中心组织模式,向以金华和义乌为中心、永康为副中心且商贸和生产功能一体化的多中心空间组织模式转变。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浙中城市群空间组织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杰义  
浙中城市群处在工业化的成熟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要整合资源,促进浙中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促动为主的方式而不是行政推动为主的方式来促进浙中城市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化是浙中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戢晓峰  张玲  陈方  
提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评价模型,利用模型测度结果改进引力模型,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且层级结构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与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与"中心—腹地"经济关系相吻合的空间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物流经济辐射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物流一体化水平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作用机制,并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策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崔大树  吴婷莉  
本文从空间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运用分形理论对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苏锡常城市群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发现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各要素分别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分布均衡且相互关系密切。结合C-D函数,本文分析苏州、无锡、常州三个核心城市的要素功能,发现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核心城市不明确,主导功能不清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白小虎  陈海盛  王宁江  
借鉴分形模型,对浙江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考察,结论如下:环杭州湾城市群表现为较紧凑、分布有序,温台沿海城市群紧凑、分布无序,浙中城市群则表现为较紧凑、分布较有序。全省城市群分布相对分散,存在较大差异,城镇体系尚待发育,环杭州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辐射能力较强,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城市群效应被抑制,中心外围城市的互动能力有待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旅游大数据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来源。基于网络游记攻略文本数据的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逐渐形成了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重要支撑的"品"字型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藩篱效应;旅游流空间差异明显,长沙市→湘潭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长沙市→岳阳市、武汉市→宜昌市等是主要流动方向;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均衡性强,主要由少数节点控制,系统内部存在较强的凝聚性;武汉市、长沙市是核心节点,南昌市是次核心节点,九江市、上饶市、宜昌市、岳阳市等是重要节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处于延伸扩展模式发展阶段,在城市群旅游流内部存在多个子嵌套系统。最后,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立荣  姜明军  陈娜  
从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五大要素即节点、通道、流、等级和网络出发,系统分析了湖南长株谭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城市群中首位城市是长沙,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区,次级城市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城市群陆路交通的分布是以长株潭为中心,向外围呈环状逐渐降低的格局。城市群空间要素成集聚形式,且要素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即向长株潭核心区集聚。城市群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规模等级体系。最后提出了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盈  张津  刘转花  林爱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武汉是城市群的发展核心,长株潭、南昌则为城市群的次级中心;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次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具有差异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并且两个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且相对边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发展中级城市以增强外向功能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陈京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空间统筹优化和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赋能。在由“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尺度复合而成的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效应,并探究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子系统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多数城市暂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2)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极化效应”显著、“回程效应”与“扩散效应”微弱的特征;(3)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4)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禀赋基础力、居民消费需求力、基础设施保障力、规模效益催动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六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区域联动、瞄准核心驱动力等针对性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模式与路径,对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也为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典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晓艳  华敏  秦雅雯  马秀馨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并且其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较弱,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都有待加强;(4)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城市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辐射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