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9)
- 2023(8653)
- 2022(7445)
- 2021(6969)
- 2020(5695)
- 2019(12284)
- 2018(12365)
- 2017(24653)
- 2016(12827)
- 2015(14184)
- 2014(13713)
- 2013(13377)
- 2012(12208)
- 2011(11123)
- 2010(11295)
- 2009(10998)
- 2008(10375)
- 2007(9233)
- 2006(8355)
- 2005(7443)
- 学科
- 济(52442)
- 经济(52393)
- 管理(39456)
- 业(35353)
- 企(28611)
- 企业(28611)
- 方法(20430)
- 数学(17232)
- 数学方法(17094)
- 农(16730)
- 中国(16424)
- 业经(13844)
- 财(12985)
- 制(12707)
- 环境(12699)
- 地方(11003)
- 产业(10680)
- 贸(10531)
- 贸易(10524)
- 易(10273)
- 农业(10226)
- 银(10059)
- 银行(10050)
- 行(9705)
- 学(9392)
- 体(8954)
- 技术(8860)
- 划(8631)
- 和(8578)
- 融(8548)
- 机构
- 学院(185359)
- 大学(180917)
- 济(78096)
- 经济(76567)
- 管理(71382)
- 理学(61355)
- 理学院(60784)
- 管理学(59895)
- 管理学院(59574)
- 研究(58530)
- 中国(45628)
- 财(37915)
- 京(37501)
- 科学(33527)
- 财经(30260)
- 所(27723)
- 经(27257)
- 中心(27080)
- 江(26481)
- 研究所(24795)
- 农(24499)
- 经济学(24405)
- 业大(24007)
- 北京(23773)
- 范(23477)
- 师范(23276)
- 财经大学(22456)
- 经济学院(22251)
- 州(21919)
- 院(21534)
- 基金
- 项目(120029)
- 科学(95433)
- 研究(92774)
- 基金(86205)
- 家(73549)
- 国家(72983)
- 科学基金(62949)
- 社会(60516)
- 社会科(57490)
- 社会科学(57478)
- 省(47733)
- 基金项目(45666)
- 教育(41493)
- 划(39506)
- 编号(38425)
- 自然(37570)
- 自然科(36513)
- 自然科学(36504)
- 自然科学基金(35826)
- 资助(33841)
- 成果(30643)
- 发(27762)
- 重点(27196)
- 课题(26309)
- 部(26297)
- 创(25754)
- 国家社会(25070)
- 制(24255)
- 创新(23978)
- 项目编号(23461)
共检索到268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魏国江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我国推出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使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致部分行业的产能严重超过需求,目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痼疾。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治理产能过剩作为重要任务,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由"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后,出现过三次产能过剩。①针对每次产能过剩治理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炳军 曹斌 周方
基于共生理论和构型理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发展路径模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以中国不同省份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各维度及其构成条件均不是低碳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推动低碳转型的构型有两个,分别为制度逻辑型构型和平台逻辑型构型,通过观察面板期间各省份一致性发现两个构型存在一定群体差异。第三,主体协同、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流动与扩散存在互补关系,这3个前因条件对于低碳转型具有普适性作用。制度逻辑与平台逻辑存在替代关系,并且两者替代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具体阶段和需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小燕 李晓娣
准确识别、判断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并推动其共生式发展,是区域创新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创新、应用生产与商业化种群互动共生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共生关系指数与共生水平指数模型,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综合共生水平指数和共生关系指数,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研发创新活动与应用生产活动间互动态势最优,应用生产活动与商业化活动间互动态势最差;②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共生性态势恶劣,除广东、上海、湖南为互惠共生外,其余省市创新生态均呈寄生与反向抗生型,且不同省市共生水平差距悬殊。基于此,提出应切实提高研发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应用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拓展商业化宽度与深度,深入推进三者同步协调与有效对接,这是弱势地区提升创新生态共生性的核心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晓洪 丁莹莹 焦晋鹏
文章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及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及特征,提出创业主体间资源的专业化和差异性是共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基于对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驱动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共生关系识别、共生关系形成和共生关系发展三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基于企业需求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驱动作用,创业主体根据自身需求与其他创业主体开发创业机会,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创业主体间的共生共演,使创业生态系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创业生态 生态系统 创业企业 创业机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平峰 张旺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演化 共生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俭 韩婧男 胡成 王蕾 刘钧霆
根据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将其分为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生态子系统,绘制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图。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应用功效函数法建立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模型。通过沈阳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序参量的确定、有序度的计算和共生度评估,分析了沈阳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共生度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5-2009年,沈阳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共生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开始,步入协调发展状态,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自然、经济生态子系统有序度,由11.97增长到112.02,上升趋势比较显著;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有序度由61.56增长到84.08,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社会、自然生态子系统...
关键词:
协同理论 生态共生 有序度 沈阳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晓洪 丁莹莹 焦晋鹏
文章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及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及特征,提出创业主体间资源的专业化和差异性是共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基于对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驱动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共生关系识别、共生关系形成和共生关系发展三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基于企业需求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驱动作用,创业主体根据自身需求与其他创业主体开发创业机会,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创业主体间的共生共演,使创业生态系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创业生态 生态系统 创业企业 创业机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晓洪 丁莹莹 焦晋鹏
文章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及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及特征,提出创业主体间资源的专业化和差异性是共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基于对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驱动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共生关系识别、共生关系形成和共生关系发展三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基于企业需求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驱动作用,创业主体根据自身需求与其他创业主体开发创业机会,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创业主体间的共生共演,使创业生态系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创业生态 生态系统 创业企业 创业机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武翠 谭清美
产业相关多样性可通过风险分散、知识溢出、新增长路径培育等增强区域经济抵抗力、恢复力、整合力和创造力,然而鲜有研究揭露其传导机制。首先,构建理论模型,阐明产业相关多样性如何通过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影响经济韧性;接着,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实证模型,以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为中介变量,探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和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亦可显著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同时,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在产业相关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建议通过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促进产业相关多样性发展;加强创新种群、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共生性建设,释放创新潜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梦 田增瑞 陆羽中
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是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准确把握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和培育机制,对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对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式、过程、稳定性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促进绿色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两种群共生演化模式和稳定性,受两种群相互作用的共生系数和各自种群规模上限影响。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形成不同的共生模式,其中互惠共生模式是系统共生演化最理想的状态。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发展以信任机制为基础,在共享机制、竞合机制、伙伴选择机制和价值分配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共生循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欣欣
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空间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高,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低。整体而言,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差异波动增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市场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均会对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产生影响。最后提出完善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着力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制定区域层次化发展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提供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欣欣
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空间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高,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低。整体而言,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差异波动增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市场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均会对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产生影响。最后提出完善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着力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制定区域层次化发展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洪波 史欢
文章引入共生理论和扩展Logistic模型,构建系统共生演化动力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展示不同共生系数下的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参与主体和创业支持机构两类共生单元通过不同的共生方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组织协调系统;创业参与主体与创业支持机构间的共生系数大小决定了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均衡结果;创业生态系统只有在互惠共生模式下才能够产生"1+1>2"的经济效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立勋
文章系统论述了创新型工业企业、供应商、创新辅助机构、高校、"四化"资源、高质量政策、金融体系等工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与工业产能过剩防范的内在关系,并从完善《创新型企业试点实施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创新型试点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按照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思路改造升级工业园区、加强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建设、推进企业"四化"建设、优化政策体系和构建工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防范工业产能过剩的具体优化路径。
关键词:
工业创新 工业创新生态系统 工业产能过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维新 熊文明
知识经济及开放式创新情境下,企业通过创新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其所处的知识生态系统。现有文献强调知识生态系统多主体开放协同与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然而关于知识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知识生态系统的关系治理机制,回答如何从关系治理的角度提升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分别从共生要素和共生关系两个方面对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进行探讨。然后,基于Logistic方程构建知识生态系统共生模型,分析知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受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共生单元、统一共生界面和培育共生环境三大关系治理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