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75)
2023(10589)
2022(8555)
2021(7564)
2020(6306)
2019(13846)
2018(13548)
2017(25921)
2016(13747)
2015(15289)
2014(15039)
2013(14846)
2012(13759)
2011(12518)
2010(12584)
2009(11607)
2008(11324)
2007(10483)
2006(9151)
2005(8465)
作者
(40186)
(34115)
(33745)
(32120)
(21245)
(16064)
(15049)
(12936)
(12688)
(11945)
(11564)
(11145)
(10977)
(10816)
(10473)
(10448)
(9971)
(9800)
(9775)
(9758)
(8472)
(8266)
(8063)
(7676)
(7602)
(7501)
(7468)
(7191)
(6812)
(6617)
学科
(62167)
经济(62079)
管理(47131)
(46143)
(37696)
企业(37696)
方法(23106)
数学(19582)
数学方法(19383)
(17423)
(16606)
中国(16450)
业经(16319)
技术(16071)
(15894)
地方(13545)
产业(12512)
农业(11989)
(11507)
(10768)
贸易(10762)
(10409)
(10408)
(9922)
银行(9898)
环境(9861)
(9820)
金融(9815)
体制(9749)
(9523)
机构
学院(203008)
大学(202118)
(91438)
经济(89743)
管理(79207)
研究(71178)
理学(68433)
理学院(67632)
管理学(66709)
管理学院(66299)
中国(52293)
(42618)
(42330)
科学(40819)
(34983)
财经(33224)
中心(32235)
研究所(31360)
(31066)
(30856)
(30136)
经济学(28949)
业大(28288)
北京(26348)
(26345)
经济学院(26184)
(25308)
师范(25064)
财经大学(24629)
农业(23886)
基金
项目(139279)
科学(112533)
基金(103763)
研究(102089)
(90624)
国家(89999)
科学基金(78432)
社会(69085)
社会科(65981)
社会科学(65969)
基金项目(55383)
(54269)
自然(49080)
自然科(48002)
自然科学(47995)
自然科学基金(47180)
教育(45556)
(45037)
资助(40256)
编号(39001)
重点(31788)
(31504)
(31242)
(31114)
成果(30936)
(30699)
国家社会(30190)
创新(28897)
课题(27257)
教育部(27168)
期刊
(102532)
经济(102532)
研究(62289)
中国(42850)
(32986)
管理(32266)
科学(29087)
学报(28791)
(28768)
大学(22848)
学学(21803)
技术(19599)
农业(19543)
教育(18354)
(17939)
金融(17939)
财经(17138)
经济研究(16863)
业经(16401)
(14982)
问题(13575)
技术经济(11820)
科技(11189)
(10865)
(10623)
现代(10012)
国际(9395)
世界(9332)
商业(9263)
(8951)
共检索到307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陶长琪  彭永樟  李富强  
本文从创新行为的前端视角出发,综合创新环境、创新意愿和创新要素吸引力三个维度界定了技术势能集聚的概念;从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论解析了产业梯度转移促进技术势能集聚的内在机理,并以中国区域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势能集聚为案例,采用一般嵌套模型(GNS)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区域技术势能集聚水平具有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增长、在空间维度上从东北往西南方向扩散的"传导式"演化模式。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对技术势能三个维度的作用,能显著促进其集聚水平的提升,但在地区技术共享意愿和要素再配置效应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其空间溢出效应的方向也存在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马长发  龚黎君  
●现实中,东西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未发生●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政策落差,促进梯度转移在2010年7月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然而,看似西部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实质上我国区域援助政策体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彦军  
区别于其它产业,海洋产业发展过程存在明显的海洋资源指向。而海洋资源如何影响产业集聚、海洋资源禀赋对海洋产业的影响作用机制等仍有待深入研究。建立"状态比较法"准则,以海岸线长度作为海洋资源禀赋代表,在两种不同状态下计算并比较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对我国海洋资源在海洋三次产业中的集聚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由于海洋资源在海洋三次产业生产中的地位不同,单位海洋资源所能负载的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极限不同,以及与海洋产业联动的陆地产业发展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海洋资源的富集对海洋第一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但是对海洋第二、三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毛艺林  
伴随全球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成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主要贸易形式,对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本国产品出口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现状及原因,基于产业集聚视角,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实现梯度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满平  
一、导论 近10年来,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发展动向除了呈现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方式多样化外,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产业转移呈现区域内部化。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进,而且还存在着区域内、区域外之间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转移。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超  
文章在出口贸易条件的假定下,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地理和劳动力禀赋的基于生产者最优决策的出口产业集聚模型,以解释出口产业率先在中国沿海地区集聚的原因,并通过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溢价"和出口运输距离来界定区位的地理与禀赋的梯度变化,得出劳动力工资与运输成本相互替代且包含集聚效应影响的均衡方程,并以此进一步对中国出口产业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空间调整和空间均衡作深入分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华  黎国林  
笔者描述了我国加工贸易地理集聚现象,分析了影响加工贸易地理集聚的因素,然后运用一个外部经济模型对加工贸易地理集聚与梯度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思路。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晓菊  刘祥东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雯欣   裴学亮   郑小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的中小企业常借助发达国家成熟的品牌形象实现势能转移,以度过品牌认知度低的国际化困境。同时,这一行为也导致了品牌暗示的原产国与实际原产国不一致的现象。本文旨在探究品牌暗示原产国与实际原产国感知一致性对消费者反应的影响,并引入功能性价值,全面检验品牌的非产品与产品相关属性的作用机制。通过收集440份有效数据进行正式调研,研究发现:对于初次接触新兴品牌的消费者,感知一致性与功能性价值交互影响初次购买意愿;而对于购买过成熟品牌的消费者,心理契约违背在感知一致性对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志培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了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进程。我国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力争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发挥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此论述了技术扩散、产业梯度转移的涵义,在分析技术扩散、产业梯度转移对经济增长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技术扩散和梯度转移的措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戴宏伟  
在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在积极、合理承接国外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主动加快向国外的产业转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水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蕊  熊必琳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程宝栋  印中华  
一、中国木材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必然性由于木材产业技术相对成熟,手工环节较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不高,没有很高的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且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因此,中国木材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发展迅速,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中国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兴中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