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10)
2023(13331)
2022(10253)
2021(9142)
2020(6976)
2019(15416)
2018(14707)
2017(27645)
2016(14535)
2015(16049)
2014(15903)
2013(15569)
2012(15028)
2011(13833)
2010(14409)
2009(13550)
2008(12596)
2007(11532)
2006(10644)
2005(9973)
作者
(44157)
(36764)
(36504)
(34541)
(23336)
(17342)
(16355)
(14183)
(14100)
(13213)
(12643)
(12343)
(11821)
(11800)
(11544)
(11426)
(10754)
(10640)
(10575)
(10403)
(9279)
(9052)
(8842)
(8470)
(8411)
(8310)
(8156)
(8053)
(7507)
(7301)
学科
(71389)
经济(71329)
(41397)
管理(39253)
(32146)
企业(32146)
中国(27881)
(26590)
金融(26588)
地方(24498)
(24413)
银行(24393)
(23816)
业经(22207)
(21055)
方法(18802)
产业(16519)
数学(15347)
(15249)
数学方法(15174)
农业(14972)
(14481)
地方经济(13034)
(12997)
(12653)
技术(12023)
(12011)
贸易(11995)
(11544)
环境(11287)
机构
学院(215858)
大学(211563)
(91580)
经济(89630)
研究(80634)
管理(77270)
中国(66657)
理学(65171)
理学院(64265)
管理学(63181)
管理学院(62772)
科学(48406)
(46033)
(42216)
(41037)
中心(37373)
(37187)
研究所(37162)
(34520)
财经(32583)
(31089)
师范(30759)
业大(29893)
北京(29669)
(29374)
(29317)
农业(28710)
(28704)
经济学(28613)
经济学院(25773)
基金
项目(140592)
科学(111621)
研究(106388)
基金(99907)
(86834)
国家(86043)
科学基金(73473)
社会(68857)
社会科(65504)
社会科学(65489)
(57468)
基金项目(52178)
(47233)
教育(46591)
自然(43926)
编号(43482)
自然科(42900)
自然科学(42890)
自然科学基金(42122)
资助(38746)
(38195)
成果(35592)
重点(32575)
课题(31495)
发展(31302)
(30796)
(30736)
(29214)
国家社会(28873)
创新(28718)
期刊
(111360)
经济(111360)
研究(68989)
中国(50013)
(36800)
金融(36800)
(36682)
学报(32167)
科学(31176)
管理(30192)
(30180)
教育(25679)
大学(24693)
农业(24541)
学学(23166)
业经(20375)
技术(18633)
经济研究(17817)
财经(16100)
问题(14291)
(14061)
(12206)
商业(11022)
(10889)
图书(10874)
技术经济(10690)
科技(10659)
国际(10456)
(10381)
论坛(10381)
共检索到348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进   葛鹏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诸多难点问题,距离新发展格局要求仍存在差距,产业数字金融的出现为破解相关难题带来契机。作为一种数字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融合而产生的新型金融生态,产业数字金融直接面向产业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覆盖产业所有节点,具有生态性、普惠性、融合性和数字化等特点,通过发挥靶向效应、“蒲公英”效应、资源优化效应和网络效应,能够打破空间限制、促进要素流动、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风控水平,实现畅通产业循环、引领创造新需求、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发展目标,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章认为,鉴于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现状,需沿着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改造数字基础设施、升级金融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应用研究、扩大宣传推广等策略,加快推进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壮大,进一步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晓曙  朱连磊  
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产融结合新生态新模式,契合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维护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中的润滑剂和加速器作用。笔者在文中陈述了数字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静  
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释放强劲活力与发展潜力,成为促动国内国外经济畅通循环的重要引擎。文章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缘起与内涵特征,梳理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作用机理。继而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与数字技术应用的赋能现状,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数字消费环境有待优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亟须完善等一系列现实困境。最后从全面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数字消费环境、加紧稳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与有序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方面提出创新路径,助推数字经济对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发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而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而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策略。要着力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优化、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配套、良性机制形成等问题。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行踏实之路促进全面高质量发展,集有限财力打通"双循环"梗阻节点,立全局高度做好金融业配套支持,聚全民之力支持"双循环"协同推进。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郑剑辉  
加快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战略性布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在释放消费潜力、升级产业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对外开放中的牵引作用,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新发展格局持续献力,并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然而,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薄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等问题,正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发展格局的赋能效应。因此,需要从数字化建设、服务可及性、数据供给、监管变革等层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浩东  潘勇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构建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新格局下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现状与不足,考虑政府调控、技术创新和市场改革等驱动因素,本文构建了包含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规制体系、规划体系及产业支撑体系五大子系统的现代流通体系。在体系构建基础上考虑流通体系演变机制,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机理,通过流通模式、金融服务等创新措施突破原有发展刚性约束,转变流通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角色定位,凸显流通助力新格局构建的独特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双循环新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学刚  周琳  
我国经济正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各地空港设施的逐步完善,建设以机场为依托的空港型自贸区,已成为我国内陆地区快速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措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本文基于临空经济与自贸区融合发展的视角,构建政府-产业-企业(G-I-E)三力模型,深度分析二者之间的融合机理,从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构造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和培养高级人才等方面提出空港型自贸区的建设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正康  邸嘉禹  
受到国内国际环境影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展业作为新兴服务业也处于变局之中,能够以其强大的影响效应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中的平台经济理论,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与会展业功能出发,对会展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作用机理与内在逻辑进行理论诠释,以期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晨霞  俞萍萍  
基于企业和省份数据衡量数字化转型程度,探究数字化转型的“畅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畅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诸多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有效。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双循环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对于制造业、中低技术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双循环的驱动效应更强;对于开放度高、东部和第二产业比重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的“畅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得到验证。微观和宏观研究机制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外部成本的降低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两个途径提升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效率。研究结论为双循环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秋静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为理论依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面临生产链条有短板、消费能力待释放、分配领域不均衡、流通环节高成本等关键堵点。为此建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举措、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曹誉波  刘猛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为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有必要重新审视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参考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当前"结算-投资-储备-计价"的路径可能更适用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远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体现进一步扩大内需,打通经济循环中需求潜力释放的堵点、优化全局统筹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思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社区团购理论溯源与成因符合新业态发展的三要素,即内外经济环境的必然因素、技术进步的演进逻辑和创新营销的原始动力,中国社区团购类型、特点、优势各具特色,但社区团购的品类、组织、供应链等存在不足,建议优化路径从战略、组织、环境、技术几方面入手,更好地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