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96)
- 2023(15922)
- 2022(12935)
- 2021(11691)
- 2020(9639)
- 2019(21557)
- 2018(21401)
- 2017(41274)
- 2016(22647)
- 2015(25193)
- 2014(25092)
- 2013(24743)
- 2012(22312)
- 2011(19965)
- 2010(19547)
- 2009(17718)
- 2008(17038)
- 2007(14906)
- 2006(12899)
- 2005(11120)
- 学科
- 济(93389)
- 经济(93296)
- 管理(63089)
- 业(62023)
- 企(50255)
- 企业(50255)
- 方法(40908)
- 数学(35356)
- 数学方法(35021)
- 农(25997)
- 中国(25123)
- 业经(24927)
- 财(21560)
- 学(20113)
- 地方(19556)
- 农业(17859)
- 产业(17542)
- 贸(16569)
- 贸易(16563)
- 易(16065)
- 技术(15574)
- 制(14733)
- 理论(14152)
- 环境(14143)
- 和(13962)
- 务(13122)
- 财务(13053)
- 财务管理(13035)
- 银(12928)
- 银行(12863)
- 机构
- 大学(323106)
- 学院(321661)
- 管理(128537)
- 济(127120)
- 经济(124551)
- 理学(112757)
- 理学院(111522)
- 管理学(109557)
- 管理学院(109005)
- 研究(108511)
- 中国(77007)
- 科学(70490)
- 京(68691)
- 农(58955)
- 所(54560)
- 财(53915)
- 业大(53829)
- 研究所(50563)
- 中心(48247)
- 农业(46738)
- 江(45101)
- 财经(44591)
- 北京(42759)
- 范(41864)
- 师范(41353)
- 经(40656)
- 院(39431)
- 经济学(38207)
- 州(36918)
- 经济学院(34759)
- 基金
- 项目(231982)
- 科学(181429)
- 基金(168074)
- 研究(164674)
- 家(149008)
- 国家(147799)
- 科学基金(126085)
- 社会(104546)
- 社会科(99201)
- 社会科学(99175)
- 省(91210)
- 基金项目(90110)
- 自然(83056)
- 自然科(81099)
- 自然科学(81075)
- 自然科学基金(79620)
- 划(76858)
- 教育(73762)
- 资助(67570)
- 编号(66082)
- 重点(51934)
- 成果(51805)
- 发(50200)
- 部(49504)
- 创(48646)
- 创新(45386)
- 课题(45007)
- 科研(44450)
- 国家社会(43430)
- 计划(43263)
- 期刊
- 济(132747)
- 经济(132747)
- 研究(88941)
- 学报(58437)
- 中国(55720)
- 农(53627)
- 科学(50997)
- 管理(45013)
- 大学(43101)
- 学学(40807)
- 财(38530)
- 农业(37169)
- 教育(31805)
- 技术(25784)
- 业经(23541)
- 融(23129)
- 金融(23129)
- 经济研究(21802)
- 财经(20958)
- 业(19069)
- 问题(18093)
- 经(17954)
- 图书(17673)
- 科技(17583)
- 版(16146)
- 业大(15729)
- 技术经济(15275)
- 理论(14902)
- 商业(14889)
- 现代(14353)
共检索到447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明斗 郭瑞
产业数字化会促进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并改变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生产任务”模型和“肌肉—大脑”假说,产业数字化通过改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对价格、促进女性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相对优势发挥等,产生女性偏向的工资增长效应,从而可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将地区(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CLDS数据库的微观个体混合截面数据相匹配,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女性劳动者与男性劳动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收入差距;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该作用对女性劳动者更为显著,从而缩小了性别工资收入差距;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缩小低技能劳动群体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对高技能劳动群体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产业数字化对中低工资群体具有显著的促进工资增长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作用,但对高工资群体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应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并优化女性就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对工资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群 张少华
性别工资差距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常见现象,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给劳动者带来了规模工资溢价,但不同劳动者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存在差异,那么,城市规模是否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呢?基于最新的2017年中国24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构建两步回归计量模型来检验城市规模是否影响了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结果显示,233个城市中的男性劳动力拥有更高的薪资水平,但女性劳动力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比男性高,从增量上缩小了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城市规模每增大1%,女性获得的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比男性高0.097%。可见,性别工资差距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减小。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工资溢价 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怡 田靖 孙文远
文章构建了国际贸易影响分技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并运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进行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就总体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国际贸易虽扩大了性别工资差距,但对分技能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贸易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有缩小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就不同地区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国际贸易提高了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并有助于缓解该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对内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有不利影响;就分技能的分位数性别工资差距而言,在工资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国际贸易总是在扩大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同时国际贸易有缩小工资分布中的中低端低技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这大致印证了上述均值回归的结果。基于以上结论,在贸易促使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即便高技能女性有时也难以从贸易中获得和男性均等的利益,虽然改善女性的个体特征(如受教育程度)有助于缓解性别工资差距的问题,但只有政府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完善社保制度,才能为解决性别工资差距建立更有效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技能水平 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利 黄韵雪 汪发元
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产业结构升级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并且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产业数字化、产业结构升级分别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效果更显著;在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中,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善成 张云矿 张彦彦
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数据,分析了信息化发展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发展显著扩大了不同技能水平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通过借助工具变量和“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后,所得结论依然稳健。研究还发现,信息化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为此,应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数字经济带来生产效率变革的同时兼顾收入公平,加快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保障女性劳动力获得岗位的机会平等,推进信息和数字要素均等化,使“数字红利”覆盖更广泛群体。
关键词:
信息化 性别工资差距 准自然实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磊 王小洁 蒋殿春
本文采用中国2008年第2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从性别视角出发,检验了外资进入对性别就业差距和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效应会降低性别就业差距并在满足一定条件时降低性别工资差距。计量结果显示,外资进入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具有更大的竞争压力,这将会降低当地企业的性别歧视程度,从而有利于缩小性别就业和工资差距。从所有制角度看,外资企业相比于其他类型企业倾向雇佣更多女性,并给予女性较高的工资;总体而言,在服务业部门中,外资进入对中国劳动力性别就业差距、性别工资差距的缩小都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葛玉好 曾湘泉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发现了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性别工资差距在工资分布不同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从横截面数据来看,在工资分布顶端性别工资差距较小,在工资分布末端性别工资差距较大。从时序数据来看,在工资分布顶端性别工资差距越来越小,在工资分布末端性别工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性别工资差距在横截面数据上表现出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是,女性在工资分布顶端受到的歧视程度低,在末端受到的歧视程度高。第三,性别工资差距在工资分布末端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女性受到的歧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工资分布顶端越来越小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个人特征方面(如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越来越小...
关键词:
工资分布 性别工资差距 分位数回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素玲 熊龙婷 房孝宇
在数字经济深刻影响劳动力收入分配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性别收入分配随之发生改变,性别工资差距呈现新特征。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14—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和平台经济效应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更有助于缩小低工资收入、低技能和农业户籍的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宏兵 赵春明 蔡宏波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将劳动力个体特征变量与城市宏观变量相结合,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IVQR),实证考察了外资进入对城镇居民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总体来看,外资进入对男性和女性工资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男性的工资提升作用明显强于女性,性别工资差距被拉大;②从技能水平看,尽管外资进入对不同技能水平的男性和女性工资均有正向影响,但二者差距仍被进一步拉大,且不同年份不同技能水平表现各异;③从收入分布看,外资进入总体上对中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拉大作用强于高收入群体,且在不同年份均有一致表现。
关键词:
外资进入 性别工资 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卿石松
补偿性工资是解释性别工资差距的理论之一。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同时考察了人力资本和工作特征的工资效应,并采用Jann(2008)提出的无歧视工资机制的估计方法,对性别工资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两性的工作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部分工作特征对工资的作用方向并不符合补偿性工资理论的预期。管理职务上的差异对性别工资差距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加入大量的工作特征变量后,性别工资差距中总的可解释部分没有明显提高。由此推论,性别歧视可能是形成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公共政策和反歧视措施。
关键词:
性别工资差距 工作特征 补偿性工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斌 李磊
本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建立贸易开放和性别工资差距的数理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2002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项目调查数据(CHIP)进行实证分析。在控制了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年限等个体层面和人均GDP等城市层面的工资影响因素情形下,得出结论:贸易开放在总体上拉大了性别工资差距;贸易开放缩小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拉大了低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弱势群体更容易被排除在贸易开放的利益之外。因此,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具有尤为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性别 工资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席艳乐 张相文 曹亮
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2004~2009年的数据,运用IV方法和基于控制函数的分位数回归方法,测算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扩大了男女性别工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分位数回归显示,贸易自由化对同一样本内部不同工资水平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高工资劳动力尤其是高工资的男性劳动力从贸易自由化中获益最多,而低工资劳动力尤其是低工资的女性劳动力最容易受到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工资损害。因此,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意义重大,这也是缩小性别工资差异,最终实现两性平等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素芳 李彦超
文章通过构造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指数与城乡居民经济福利指数,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分析普惠金融数字化对城乡居民经济福利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数字化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城乡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有效缩减二者之间的差距,而且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其邻近地区居民经济福利差距。但是该经济福利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可有效缩小东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经济福利差距,但在助力中部和西部地区降低城乡经济福利差距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未来应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并加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晖 程新如 秦佳奇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借助产业数字化平衡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水平指标体系,测度后实证探讨产业数字化对碳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多维度比较分析其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碳生产力的提升,但该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在中、西部和数字技术水平低的地区,产业数字化对碳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强;相比农业和工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对碳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产业数字化可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碳生产力提升。本文为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及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梅 周申 郑妍妍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收入调查(CHIP)2002、2007和2013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测度、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维度上和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发现,尽管2007—2013年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有小幅度缩减,但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迅速,其中特征变量不可解释部分的性别工资差距增长尤其明显而且占据整体性别工资差距的绝大部分,体现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对于特征变量可解释部分,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如教育和工作经验的解释力度在减弱,而就业特征变量行业分割因素的解释力度在不断增强;从分位数分解结果上看,各年份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异大小主要由系数效应决定而非特征效应决定。据此,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工资公平分配机制的设计与建设进程,矫正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工资歧视行为,创造男女两性就业"同工"和"同酬"并举的宏观大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