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4)
- 2023(6961)
- 2022(4788)
- 2021(3718)
- 2020(2648)
- 2019(5468)
- 2018(5506)
- 2017(10838)
- 2016(5728)
- 2015(6550)
- 2014(6782)
- 2013(6485)
- 2012(5728)
- 2011(5153)
- 2010(5016)
- 2009(4608)
- 2008(4531)
- 2007(4240)
- 2006(3958)
- 2005(3643)
- 学科
- 济(35394)
- 经济(35373)
- 业(16850)
- 管理(15495)
- 产业(14841)
- 业经(14658)
- 企(12852)
- 企业(12852)
- 中国(11023)
- 农(9882)
- 信息(9267)
- 地方(9054)
- 总论(8955)
- 信息产业(8913)
- 方法(8608)
- 农业(6979)
- 数学(6880)
- 数学方法(6856)
- 发(6632)
- 技术(5818)
- 发展(5440)
- 展(5436)
- 结构(5399)
- 地方经济(5007)
- 融(4974)
- 金融(4974)
- 银(4960)
- 银行(4954)
- 行(4810)
- 环境(4664)
- 机构
- 学院(89855)
- 大学(88242)
- 济(41656)
- 经济(41006)
- 管理(34401)
- 研究(31210)
- 理学(29503)
- 理学院(29226)
- 管理学(28809)
- 管理学院(28646)
- 中国(22710)
- 京(18681)
- 科学(17828)
- 财(16470)
- 所(14689)
- 中心(13974)
- 经济学(13730)
- 江(13728)
- 研究所(13401)
- 财经(13321)
- 农(13306)
- 经济学院(12524)
- 经(11984)
- 业大(11951)
- 范(11908)
- 师范(11788)
- 院(11550)
- 北京(11496)
- 州(11208)
- 农业(10300)
- 基金
- 项目(61826)
- 科学(49703)
- 研究(47942)
- 基金(44314)
- 家(38026)
- 国家(37736)
- 社会(32930)
- 科学基金(32848)
- 社会科(31499)
- 社会科学(31495)
- 省(25142)
- 基金项目(22980)
- 划(19737)
- 编号(19641)
- 教育(19472)
- 自然(17842)
- 自然科(17428)
- 自然科学(17426)
- 自然科学基金(17122)
- 发(16232)
- 资助(16082)
- 成果(15445)
- 国家社会(14777)
- 发展(13982)
- 重点(13932)
- 展(13771)
- 创(13385)
- 课题(13155)
- 创新(12520)
- 部(12429)
共检索到133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洪胜 杜雨彤 张小龙
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测算分析了世界各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和国内大循环程度,并考察了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第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数字化水平相较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提升空间;中国在生产端的循环基础较好,但最终需求端的循环基础还较弱,第三产业的国内经济循环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产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中间品本国供给率和本国需求率提升,但对最终品本国需求率影响不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国内经济循环的影响在第一产业中更为明显,但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科技行业与非高科技行业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机制方面,产业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间品质量以及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侧促进国内大循环;就中国而言,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核心技术自给能力。本文揭示,以产业数字化引领高质量需求、赋能供给体系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第一和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都有助于推进国内大循环建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媛媛 杨仁发 陆瑶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形下,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数字经济有利于打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运转中的关键堵点,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国内各区域间分工协作深化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直观体现,以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发展水平的表征变量,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国内价值链长度的增加,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行业异质性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行业下游位置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国内大循环的推动作用更强。数字经济分维度异质性表明,产业数字化、数字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发展环境均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但作用效果依次递减。机制分析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是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作用机制。因此,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要注重优化数字发展环境,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对高技术行业的赋能效应,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段柯
现今涌现的智能技术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意义,在重新定义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人们生活生产的观念与方式;其不仅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并参与国家发展的进程。在智能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内大循环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内需导向的平衡型经济内循环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动态平衡。智能技术至少将在资源丰富、生产解构、价值链接与分工协同等领域对实施国内大循环战略产生革故鼎新的作用,由此引致的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单一价值产出向多维价值产出、模块化分工向粉末化分工等趋势转向,对于平衡型经济内循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柳江 丁薇峰
产业数字化能够凭借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基于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玲玲
本文基于2012年与2017年中国省际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扩展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核算方法,从最终需求视角将国民经济循环划分为“国内本地循环”“国内省际循环”“国内国际循环”及“国际循环”四大环节,依此测度我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程度。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相比于2012年,2017年各区域“国内本地循环”程度都有所增强;从省级层面看,国内大循环参与程度较深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从行业层面看,大部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循环”程度相对较深。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提供了测算基础,为从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有效推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啟斌 周端明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较高的流通费用影响了国内市场流通机制的正常运行。文章试图从流通角度出发来研究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对斯密定理的分析,理解流通费用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流通费用降低要以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为原理支撑。流通费用降低可以加快国内经济大循环,对此,应以技术创新助推以新基建和运输系统为核心的硬件建设、从政治高度抓牢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的软件建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岳华 韩彩霞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新业态,对国内大循环具有赋能作用。本文使用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大循环,这一推动作用主要来自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与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数字金融发展赋能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从多维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市场成熟度较高及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地区的国内大循环参与度促进效应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从数字金融视角,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张群 孙少勤
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及数字赋能,是我国进一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开放已历经45年,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特征依旧明显。从生产成本,贸易成本,贸易方式、贸易对象和贸易主体等层面,对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发展进行数字化赋能,现阶段仍存在政策性壁垒较高等问题。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看,继续逐步降低服务要素流动的政策性成本,能够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以及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等方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循环质量。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样能够以独立或者与服务业开放互动的形式促进我国国际循环质量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家荣 陈锦然 李陈华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向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深度赋能已然成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实证检验流通业数字化投入对国内价值链分工深度的影响,并基于“质量”和“效率”双重视角考虑了国内市场条件在其间的互补性作用。研究发现:(1)流通业数字化投入水平提升有助于推动国内价值链分工深化。进一步从具体作用机制来看,国内价值链分工深度的提升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效应两条渠道实现。(2)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在物流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竞争优势较低行业、省际数字化投入偏好性较强的样本中,流通业数字化投入对国内价值链分工深度的促进效应更为突出。(3)从“质量”和“效率”双重维度改善国内市场条件,能够“放大”流通业数字化投入对国内价值链分工的正向影响。因此,加大数据要素在流通中的渗透力度,在更广、更宽、更远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媒介交换,是有效推进国内价值链分工深度提升的关键路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俊 沈雨田 胡恒强
全球化浪潮使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关联状态,但全球化进程有时也会遭遇逆流,并非直线式向前发展。本文基于网络关联视角构建非线性模型,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净输出者",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对绝大多数经济体而言均是"净贡献者",并且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小于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我国出口、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高,其次是进口,消费的关联性最低;出口和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发挥支配作用,投资亦曾一度阶段性地处于支配地位,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国际循环对我国经济的溢入性较为显著,远大于我国国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我国不宜脱离国际循环而"独善其身"。本文结论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平衡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网络关联 非线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双循环 创新能力 创业活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段凡 罗彦 孙京洲
企业的国内中间品投入占比表示企业在生产中使用国内中间品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间品在国内各经济环节的畅通循环程度。基于非正式制度在交易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普遍道德水平对企业的国内中间品投入占比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所在省份的普遍道德水平越高,企业的国内中间品投入占比也越高;在法治水平较高的地区或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普遍道德水平与企业国内中间品投入占比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对普遍道德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充分利用历史正式制度优势、克服地理因素阻碍、削减气候因素影响、加强地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教育水平、加强地区法治建设利于提高地区普遍道德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非正式制度建设与打造国内中间品流通平台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仪慧 陈蕾
分析“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拉动消费增长的理论机制,对于刺激内需、赋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本文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产业数字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引入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消费增长,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与东北和西部地区相比,产业数字化的作用在东中部地区更显著。人力资本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在产业数字化驱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中发挥负向调节效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