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270)
- 2023(24692)
- 2022(20650)
- 2021(19031)
- 2020(16067)
- 2019(36535)
- 2018(36313)
- 2017(68779)
- 2016(37774)
- 2015(42629)
- 2014(42768)
- 2013(42383)
- 2012(39270)
- 2011(35445)
- 2010(35723)
- 2009(33386)
- 2008(33465)
- 2007(30211)
- 2006(26887)
- 2005(24614)
- 学科
- 济(160762)
- 经济(160563)
- 业(119030)
- 管理(118083)
- 企(102000)
- 企业(102000)
- 方法(68113)
- 数学(56466)
- 数学方法(55719)
- 农(45966)
- 财(45490)
- 中国(44833)
- 业经(42064)
- 地方(35245)
- 制(34193)
- 学(32761)
- 农业(31170)
- 务(29739)
- 财务(29635)
- 财务管理(29568)
- 贸(28487)
- 贸易(28466)
- 企业财务(28077)
- 理论(27810)
- 易(27565)
- 和(26415)
- 银(26313)
- 银行(26243)
- 技术(25981)
- 融(25133)
- 机构
- 学院(546813)
- 大学(546658)
- 济(219692)
- 经济(214787)
- 管理(210410)
- 研究(186736)
- 理学(179701)
- 理学院(177633)
- 管理学(174437)
- 管理学院(173417)
- 中国(143235)
- 京(118434)
- 科学(115297)
- 财(105720)
- 所(95601)
- 农(93954)
- 研究所(86120)
- 江(85348)
- 中心(85133)
- 财经(82545)
- 业大(81062)
- 北京(75275)
- 经(74765)
- 农业(73358)
- 范(72350)
- 师范(71608)
- 州(68101)
- 院(67917)
- 经济学(66001)
- 财经大学(60850)
- 基金
- 项目(359187)
- 科学(281821)
- 研究(262028)
- 基金(258734)
- 家(225974)
- 国家(224021)
- 科学基金(191946)
- 社会(164384)
- 社会科(155737)
- 社会科学(155697)
- 省(141246)
- 基金项目(135765)
- 自然(124516)
- 自然科(121612)
- 自然科学(121580)
- 教育(121159)
- 自然科学基金(119391)
- 划(118627)
- 编号(107242)
- 资助(107113)
- 成果(88136)
- 重点(81053)
- 部(78722)
- 发(78356)
- 课题(75008)
- 创(74687)
- 创新(69492)
- 科研(68424)
- 国家社会(67532)
- 教育部(67176)
- 期刊
- 济(251916)
- 经济(251916)
- 研究(163266)
- 中国(114695)
- 学报(87374)
- 农(86394)
- 财(84857)
- 管理(82305)
- 科学(79576)
- 大学(66302)
- 教育(63410)
- 学学(62188)
- 农业(58581)
- 融(52529)
- 金融(52529)
- 技术(50146)
- 业经(42019)
- 财经(41338)
- 经济研究(38840)
- 经(35535)
- 问题(33135)
- 业(32792)
- 图书(28105)
- 技术经济(27775)
- 版(26455)
- 统计(25931)
- 贸(25477)
- 科技(25166)
- 理论(25062)
- 现代(24760)
共检索到835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傅为忠 刘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平 周闻宇 王瑞荣 金湖江
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呈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从城市层面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较大。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占比很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空间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3)相邻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共同为城市群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同发展提供源动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泽虎 蒋婷婷
本文构建数字贸易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依托长三角2005~2020年的数据,分析数字贸易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结果发现,数字贸易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渠道检验显示,数字贸易通过技术进步间接作用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为评估数字贸易对长三角制造业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长三角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群 闫梦含 蔡芙蓉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例,利用改进后的熵值法,在测量工匠精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呈逐年递增态势,工匠精神则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工匠精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与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瑞荣 李志彬
借助数字经济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利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正向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技术创新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对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细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构建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融合效能;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创新;聚焦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廉水 周彩红
运用相似系数等方法分别对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层次、行业层次和产品层次的区际分工状况进行测度,可以得到江苏、浙江和上海在制造业领域的协作正逐步增强,地区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形成。而且这种区域分工已经成为推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区域分工的变化会给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水平带来同向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作用力度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两省一市应该加大在制造业领域内的分工合作。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区际分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志新 蒋欢跃 李成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海银 孙理航 邢倩 房良 王美凤 金春林
目的:探索测量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服务价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存在的短板及问题,为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价格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长三角27个地市为观察样本,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个维度的协调程度进行测量,同时基于相对发展度指标进行短板分析。结果:27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及医疗服务价格变异大,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95,最低为0.12,协调的城市占比为67%,但各地协调发展程度变异大。其中,优质协调城市有3个,分别为上海,南京及苏州。严重失调有3个,分别为安庆、池州和宣城,主要短板是经济社会发展。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服务价格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总体呈现较好的协调发展格局,但仍存在中度及严重失调地区,医疗服务价格滞后是未来改革重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焰 武婷婷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木花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互动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蕾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值增长的波动较大,增速明显下滑,并且长三角地区各省份制造业的增长态势及其规模的差异很大。该文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京津冀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但是,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上海,其制造业转型升级层次低、转型升级速度慢,与北京的差距较大。上海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而且长三角其他省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头较弱。该文对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向城市功能转变为主的产业合作新阶段。但是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各省市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各省市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不及京...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运舒 冯南平 高登榜 杨善林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移类型 承接环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义华 孙雅伦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对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测算以及对影响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旨在全面把握该地区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研究目标构建了相关地区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3个测评系统,结合相关文献选取28项指标分别构建了对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0—2021年湖南省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进行测度;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建立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三者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显示:湖南省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存在同向性;3个系统的耦合度逐年提升,受疫情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性,耦合协调度于2021年达到了优质协调程度。研究结论对湖南省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为其他地区相关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义华 孙雅伦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对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测算以及对影响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旨在全面把握该地区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研究目标构建了相关地区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3个测评系统,结合相关文献选取28项指标分别构建了对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0—2021年湖南省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进行测度;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建立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三者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显示:湖南省数字经济、区域物流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存在同向性;3个系统的耦合度逐年提升,受疫情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性,耦合协调度于2021年达到了优质协调程度。研究结论对湖南省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物流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为其他地区相关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凤朝 林原
区域创新绩效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空间范围内技术—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国内30个省级行政区市为对象,构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1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发明专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北京进入高级协调区间(0.8≤D<1),广东、上海和江苏位于中级协调区间(0.6≤D<0.8),浙江和山东位于初级协调区间(0.4≤D<0.6).其余24个省区市均落入失调区间,反映我国知识产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总体格局形成仍然任重道远.研究发现绿色、协调、知识产权维持等序参量对系统的整体贡献偏低,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