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27)
2023(18697)
2022(15553)
2021(14417)
2020(12052)
2019(27083)
2018(26652)
2017(52215)
2016(27676)
2015(30817)
2014(30290)
2013(29781)
2012(27308)
2011(24430)
2010(24864)
2009(23374)
2008(22753)
2007(20209)
2006(18064)
2005(16360)
作者
(76188)
(63083)
(63048)
(59712)
(40193)
(29852)
(28664)
(24402)
(23998)
(22621)
(21278)
(21017)
(19862)
(19785)
(19492)
(19379)
(18821)
(18401)
(18258)
(18080)
(15563)
(15483)
(15297)
(14551)
(14235)
(14161)
(13964)
(13941)
(12506)
(12387)
学科
(123844)
经济(123719)
(101266)
管理(92787)
(87937)
企业(87937)
方法(50608)
数学(41211)
数学方法(40728)
(37872)
业经(35662)
(35055)
中国(34995)
地方(27646)
农业(25801)
(25252)
(23479)
财务(23416)
财务管理(23377)
(23201)
贸易(23184)
(22538)
技术(22524)
企业财务(22134)
(20459)
银行(20445)
(20361)
(20324)
理论(19950)
(19727)
机构
学院(393997)
大学(385623)
(171203)
经济(167915)
管理(159127)
理学(136006)
理学院(134710)
管理学(132806)
管理学院(132049)
研究(125423)
中国(99999)
(81518)
(80094)
科学(70671)
财经(63808)
(60490)
(60312)
中心(58895)
(58015)
(57829)
研究所(53802)
经济学(51789)
业大(51781)
北京(50285)
(49117)
师范(48699)
(48074)
财经大学(46948)
经济学院(46726)
(45558)
基金
项目(253358)
科学(203165)
研究(193025)
基金(184602)
(156954)
国家(155522)
科学基金(137002)
社会(125308)
社会科(119054)
社会科学(119031)
(100612)
基金项目(96642)
教育(88572)
自然(85365)
自然科(83471)
自然科学(83452)
(82569)
自然科学基金(81970)
编号(79379)
资助(75095)
成果(63459)
(58907)
(56384)
重点(56132)
(55512)
课题(54311)
国家社会(51635)
创新(51214)
人文(49525)
教育部(49503)
期刊
(196495)
经济(196495)
研究(118756)
中国(75786)
管理(64928)
(64502)
(54621)
科学(48895)
学报(47175)
(42085)
金融(42085)
教育(40859)
大学(38281)
技术(38122)
农业(37505)
学学(36197)
业经(35615)
财经(31674)
经济研究(31091)
(27421)
问题(26035)
技术经济(21620)
(21164)
(21019)
商业(20163)
现代(19611)
统计(18522)
理论(18401)
国际(18284)
世界(17976)
共检索到598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海龙  闫逢柱  李秉龙  
本文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业产业政策调整为轴,从产业链的视角下分析了政策调整下我国乳业的新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前,奶牛的家庭式散养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原奶质量难有保障;规模小、卫生条件差、经营不规范的私营奶站广泛存在;乳品市场中下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以及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因素使得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当前,在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乳业产业链正由分散松散向集约紧凑型过渡。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散养逐步被区域集中养殖的奶牛养殖小区所取代。奶站数量大幅减少,标准化和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乳品加工企业市场结构也正逐步由中(下)集中寡占型向更为集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灵  高鹏飞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产业链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各国经济受创、全球产业链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下,我国制造业应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消除产业链梗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产业政策的诞生、演进、转型、创新和发展受政府职能转变、国际规则对接、时代发展变化、企业需求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这些因素也在发生变化,要求产业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升级。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政策制定正在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全球现象,国际产业竞争正在从产品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群之间的竞争,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产业链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竞争主战场。我国在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创新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实施产业链政策,增强产业政策制定的“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尽快制定更具系统性和更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政策方案,“强基、韧链、优企、提效”,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安全稳定、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升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敬子   高重阳   何祚宇  
本文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风险波动纳入一个统一的贸易理论框架,考察了风险厌恶的代表性市场主体在供给侧对投入品来源地组合和在需求侧对出口品目的市场组合的决策机制,测算了供给风险分散指数和需求风险分散指数,探讨了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安全的构建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日本和韩国逐渐取代欧美发达国家,能够较好地分散中国的供给风险;相较于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能够更好地分散中国的需求风险;中国整体供给风险分散水平处于长期的波动之中,而需求风险分散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能够分散中国的供给风险,尤其是农产品行业和矿产品行业的供给风险,但不能很好地分散中国的需求风险。通过构建潜在国内贸易流发现,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提升中国整体需求侧的风险分散水平,但不能有效提升供给侧的风险分散水平。考虑供求风险分散并没有提升中国的福利水平,其中,无法有效分散的供给风险和进口成本的高波动性是导致中国福利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突破了当前有关产业链安全的理论模型构建和测度瓶颈,系统性评估了中国产业链安全的实现路径,为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国荣  王微  冷晨曦  
服装产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全球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性。本文研究了服装产业的创意、销售、利润等问题,并结合该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形态,阐述了服装创意产业链的形成效应。提出:我国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本土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合,树立创新理念,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服装创意产业的合作,促进我国服装创意产业链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美平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政策是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以产业循环和资本循环为基本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切实开拓以国内市场为循环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整体的发展空间,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速度和效率,产业结构政策要在明确顶层规划、功能定位和实施方式的前提下,体现国家意义上的开放发展理念、全局战略需求和总体国家安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安全化与国际化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孟祺  
通过“链长制”政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2021年的数据,以补链、延链和强链等指标从不同维度衡量产业链现代化,并探讨“链长制”政策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链长制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现代化,该结论在考虑产业链现代化滞后处理以及工具变量处理后依然稳健。“链长制”政策通过要素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两个方面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本文对于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链长制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地实施“链长制”政策以及在促进要素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理论启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志平  刘焕龙  王泽忠  李经纬  罗成为  史震敌  杜宝贵  高洪成  
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变化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辽宁作为我国工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其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于甚至被锁定于低端位置,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实施差异化财税政策、从财税角度保障企业资金链稳定、完善其他配套政策等,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倪红福  田野  
全球产业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全球生产循环的最本质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畅销全球,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重塑全球产业链,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产业链外迁和国际竞争力减弱的现象明显。本文系统梳理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中国产业链现状和问题及其产业链升级拥有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链完备以及数字经济新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阳  冯阔  俞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塑造日益深化,全球产业链呈现出本地化、地区化趋势,产业链分工的逻辑和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不稳”、关键中间品产业链“不安全”、主要战略性产业链“不强”、产业链整体“不通畅”等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下一步,中国应着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有效防范规模外迁,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婧玥  吴维旭  
从产业政策角度建立系统框架,分析地方政府怎样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并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根据不同产业自身规律在3类融合路径中选择合适路径,其次不论何种产业都有4种融合机制作为工作抓手。具体而言,融合路径包括创新链向产业链端延伸、产业链端向创新链端延伸、搭建两链融合“桥梁”;融合机制包括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齐伟伟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征更加显著,产业链上各环节联系不断增强。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进行相关研究。本文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加强电商产业链协同性、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利用新技术推动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电商发展环境,引导电商企业适当开拓国际市场,深入挖掘我国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潜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嘉丽  
本文以2015-2021年流通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DID模型和GMM模型实证考察多维度产业政策工具对流通创新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工具的实施有利于流通创新发展能力的增长和创新发展效率的提升,但存在地区、产业和企业不同维度的异质性影响路径;政府补贴通过“资金增加效应”对流通创新发展发挥全方位的积极作用;税收减免通过扩大生产要素供给激励流通创新发展能力的增长,但受局部性高门槛筛选限制对创新发展效率的改善有限;贷款利率优惠的强市场金融信贷工具对流通创新发展能力和效率的正向促进效果明显且均衡,但低于政府补贴工具。文章得出实施精准产业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工具与市场功能的互补性、优化现代化流通业政策的设计与管理以及实施科学的约束调节机制等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