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49)
- 2023(17980)
- 2022(14650)
- 2021(13355)
- 2020(10820)
- 2019(23739)
- 2018(23090)
- 2017(43660)
- 2016(22997)
- 2015(25022)
- 2014(23967)
- 2013(23198)
- 2012(20812)
- 2011(18637)
- 2010(18750)
- 2009(17498)
- 2008(16369)
- 2007(14579)
- 2006(12927)
- 2005(11190)
- 学科
- 济(88516)
- 经济(88438)
- 业(73855)
- 管理(72641)
- 企(61842)
- 企业(61842)
- 方法(33952)
- 中国(29726)
- 数学(28986)
- 数学方法(28632)
- 融(27348)
- 金融(27347)
- 农(27327)
- 银(26185)
- 银行(26140)
- 业经(25716)
- 行(25244)
- 财(24912)
- 技术(22679)
- 地方(20411)
- 制(20385)
- 贸(18895)
- 贸易(18880)
- 农业(18443)
- 易(18427)
- 产业(17915)
- 务(16021)
- 财务(15977)
- 财务管理(15954)
- 企业财务(15203)
- 机构
- 学院(314599)
- 大学(307376)
- 济(132647)
- 经济(130072)
- 管理(123975)
- 理学(107229)
- 理学院(106201)
- 管理学(104530)
- 管理学院(103949)
- 研究(102766)
- 中国(83172)
- 京(62324)
- 科学(61119)
- 财(60766)
- 农(52812)
- 所(49831)
- 中心(49796)
- 财经(47996)
- 江(47344)
- 业大(46463)
- 研究所(45265)
- 经(43657)
- 农业(41499)
- 经济学(40812)
- 北京(38344)
- 范(38327)
- 州(38197)
- 师范(37830)
- 院(37460)
- 经济学院(37065)
- 基金
- 项目(215763)
- 科学(171415)
- 研究(159256)
- 基金(155981)
- 家(136511)
- 国家(135326)
- 科学基金(117151)
- 社会(103715)
- 社会科(98779)
- 社会科学(98760)
- 省(87359)
- 基金项目(81874)
- 自然(73937)
- 自然科(72345)
- 自然科学(72326)
- 教育(72131)
- 划(71895)
- 自然科学基金(71065)
- 编号(63801)
- 资助(61580)
- 创(50946)
- 成果(49920)
- 重点(48574)
- 发(48565)
- 创新(46810)
- 部(46152)
- 课题(44366)
- 国家社会(43581)
- 制(40920)
- 科研(40637)
共检索到467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卫峰 李尚蓉 王艺宁
有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2012-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探讨产业政策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基础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呈倒U型影响,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正向调节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随着调节变量增大,倒U型曲线拐点向右偏移,同时,曲线逐渐平缓;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在我国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婧玥 吴维旭
从产业政策角度建立系统框架,分析地方政府怎样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并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根据不同产业自身规律在3类融合路径中选择合适路径,其次不论何种产业都有4种融合机制作为工作抓手。具体而言,融合路径包括创新链向产业链端延伸、产业链端向创新链端延伸、搭建两链融合“桥梁”;融合机制包括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产业政策 深圳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本秀 吴福象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雪原 李家先
本文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确定产业链与创新链“链际融合”路径。依据基础态、衔接态与产品态的环节主体态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关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糊集定性分析,以干细胞产业为研究对象,确定链际融合路径与全链路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基础态与衔接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科研反哺型、企业延展型、政府协筑型;衔接态与产品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组织发轫型、知识破茧型与功能涌现型;根据两阶段链际融合路径结果,获得干细胞产业两链融合的全链路必要路径“企业-企业-医院”;围绕产业必要路径,依次佐以首要、进阶、补充路径所需的协同主体,可实现地区链际融合水平不断攀升。研究结论在丰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研究视角的同时,可为地区两链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与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再进 张亮 应益昕 庞宇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深入探讨“四链”融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四链”融合的基本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剖析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重点领域推动“四链”融合的主要做法,结合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当前科技改革新要求及国外案例启示,从强化统筹协调和制度保障、完善关键领域布局、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打造高能级链条、促进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有关政策举措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王嘉杰 冉征 张睿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能优化双链协同性和开放性,增强比较优势和创新链韧性,使得创新更容易发生,产业链分工更加紧密。双链融合内在驱动力主要得益于创新基础能力的强化、产业内创新与产业间创新的广泛开展。从创新基础能力、产业内创新网络、产业间创新网络3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数据和技术专利数据对中国及部分OECD国家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指数水平近30年来实现大幅提升,目前与日本相当,高于韩国及OECD平均水平,但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双链融合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为此,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不断完善高端要素体系,夯实双链融合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间融合创新和地区间互补创新。
关键词:
技术专利 创新链 产业链 融合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霞 陈玲玲 尚婷
本文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要素配置和流通产业链韧性展开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三者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在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人力创新要素配置和技术创新要素配置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对人力创新要素配置的驱动作用明显强于对技术创新要素配置;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普惠金融与流通产业链韧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提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水平、促进流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强化流通产业链韧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沫阳
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既提供体系化生产服务又强调创新支撑功能,是符合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者服务体系。能够通过畅通创新资源流动、优化科技力量配置,促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通过减少知识势差、推动产业布局,促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需要产业创新服务体系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实现创新供需两端的信息精准有效对接,具备技术断链预警及应急替代功能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功能。要探索中小企业友好型创新合作模式,畅通创新供需两端的信息流通,建立技术断链监测预警与应急替代机制以及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银兴
当代国际竞争突出表现为全球价值链竞争。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突破口就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我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建立以我国拥有的核心高端技术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二是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这两个方向实际上指明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方向。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关键是在相应的产业链环节上创新处于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衔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更适合产业创新链的构建。
关键词:
产业链 创新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江波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分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融合和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两种模式:前者起步模式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生成然后才有技术创新,最后两者再相互促进"的理念,一般适用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而后者起步模式是"产业链拉动创新链",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生成然后才有技术创新,最后两者再相互促进"的思想,一般适用于研发能力较弱的国家或地区。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是一项涉及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在现实中受制于多种因素制约,常常致使两者陷入相互割裂状态。通过分析可知,应从完善创新链整
关键词:
创新链 产业链 产业升级 融合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长帅 苏迎娟
文章分别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供需框架及效能积累等多个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基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视角,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动态演进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由颠覆性创新、原创性技术突破和生产要素系统的变革所催生,以生产资料新载体、劳动对象新拓展和生产要素重构为传导机制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通过扩大内需结构性分置,并通过有效市场机制清理供给侧冗余的尾部库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链现代化转型;在“现状延续型”情景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较为缓慢,相较于初始年份,增长约为6.91%;而“创新驱动型”情景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增长率达到40.86%,“绿色发展型”情景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增长率达到21.45%;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并非是线性的,而呈现为一种渐进式推动,其核心逻辑在于实质性创新和发展载体的新质组合,即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从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产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凌 潘伟静
在技术与市场的驱动下,电信产业(T)、互联网产业(I)、传媒产业(M)、娱乐产业(E)逐渐渗透交叉,走向融合,催生"TIME"生态系统,从而衍生丰富的电信业务。基于此,交互式电视,即IPTV应运而生,成为产业融合的契合点。文章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剖析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在IPTV产业链中的地位及作用,并提出促进IPTV产业链发展的策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柳毅 赵轩 杨伟
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本文从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和经济效益等维度构建数字经济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通过缓解资本错配、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生产要素升级;(2)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产生非线性的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传统制造业 产业链 创新链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谢柳芳
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而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能够促进“双链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表明:中国式“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的经济现代化模式适应了现阶段深化改革的经济环境与现实需要,双链融合为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战略提供支撑;从权力运行、政策执行、制度设计与信息反馈四个方面设计实施审计协同机制,是审计促进双链融合的有效实践路径;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对象与协同方式四个要素;可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三方面建立协同保障体系。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