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07)
- 2023(18288)
- 2022(15480)
- 2021(14483)
- 2020(12040)
- 2019(27299)
- 2018(26906)
- 2017(52444)
- 2016(28423)
- 2015(31717)
- 2014(31628)
- 2013(31211)
- 2012(28525)
- 2011(25579)
- 2010(25955)
- 2009(24284)
- 2008(24048)
- 2007(21702)
- 2006(19401)
- 2005(17576)
- 学科
- 济(117509)
- 经济(117345)
- 业(105163)
- 管理(98874)
- 企(93613)
- 企业(93613)
- 方法(48758)
- 数学(38500)
- 数学方法(38034)
- 财(37522)
- 农(36979)
- 业经(36654)
- 中国(30027)
- 制(27648)
- 务(25562)
- 财务(25486)
- 财务管理(25447)
- 农业(25424)
- 企业财务(24126)
- 地方(23048)
- 技术(22826)
- 理论(21932)
- 策(21005)
- 和(20995)
- 学(20460)
- 贸(20377)
- 贸易(20367)
- 划(19879)
- 易(19785)
- 体(19767)
- 机构
- 学院(408106)
- 大学(403289)
- 济(166919)
- 管理(165244)
- 经济(163318)
- 理学(141499)
- 理学院(140039)
- 管理学(138033)
- 管理学院(137262)
- 研究(132039)
- 中国(101917)
- 京(85780)
- 财(81938)
- 科学(77814)
- 所(64911)
- 财经(63708)
- 农(62993)
- 江(62621)
- 中心(60143)
- 研究所(58085)
- 经(57717)
- 业大(57122)
- 北京(54234)
- 范(51512)
- 师范(51103)
- 州(49984)
- 经济学(49176)
- 农业(48806)
- 院(48239)
- 财经大学(46876)
- 基金
- 项目(267197)
- 科学(211838)
- 研究(202477)
- 基金(193274)
- 家(165354)
- 国家(163850)
- 科学基金(142792)
- 社会(127991)
- 社会科(121291)
- 社会科学(121263)
- 省(105423)
- 基金项目(101922)
- 教育(92273)
- 自然(90584)
- 自然科(88419)
- 自然科学(88401)
- 划(86872)
- 自然科学基金(86831)
- 编号(83977)
- 资助(78785)
- 成果(68694)
- 重点(58998)
- 部(58895)
- 课题(57677)
- 创(57576)
- 发(57518)
- 制(53364)
- 创新(53044)
- 项目编号(52264)
- 国家社会(51982)
- 期刊
- 济(194485)
- 经济(194485)
- 研究(124375)
- 中国(80388)
- 管理(66780)
- 财(65954)
- 农(59818)
- 学报(56354)
- 科学(54277)
- 教育(46074)
- 大学(44399)
- 学学(41792)
- 农业(41066)
- 融(39177)
- 金融(39177)
- 技术(37840)
- 业经(34302)
- 财经(31796)
- 经济研究(29792)
- 经(27322)
- 问题(24948)
- 业(22479)
- 技术经济(21364)
- 现代(20377)
- 理论(19394)
- 科技(19158)
- 商业(18891)
- 贸(18758)
- 图书(18541)
- 财会(18079)
共检索到616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韩超 闫明喆
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是中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制造业存在的"脱实向虚"迹象则需要及时抑制。对于如何抑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尤其是政府干预行为如何引导制造业企业更集中主业,依然未见清晰的答案。本文依托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探究"五年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政策可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扶持显著抑制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贷款支持、缓解税收负担的路径抑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本文还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高企业以及较低政府财力地区企业更为显著。由此推断中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来自预防性储蓄。本文研究为政府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抑制企业金融化给出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制造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张敏敏
产能过剩企业往往在过度负债的同时还过度投资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双重效率损失。以去产能政策的多次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造多期PSM-DID模型分析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抑制型产业政策是否间接地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从平均处理效应来看,去产能政策有效推动了产能过剩企业“脱虚返实”,抑制企业影子银行活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和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这与政策针对过剩产能的治理途径是协调一致的。从动态处理效应来看,“16年政策”效应最显著,其次是“13年政策”,而“09年政策”没有明显效果,这说明保持政策压力持续乃至递进是此类抑制型政策产生效果的关键。异质性分析表明,去产能政策带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研究结论补充及深化了对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建设去产能长效机制及推行普惠性、功能性产业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持。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金东 陶然 姜令臻
近年来企业过度持有不动产的涉房投资倾向引发广泛关注,也背离了“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文章基于土地增值二次分配理论,利用2007-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考察了持有环节和转出环节税收对企业涉房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因为税基不能随房地产市场价值灵活升高,造成持有环节的房土两税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特征,从而无法有效抑制企业涉房投资;相比而言,转出环节的土地增值税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涉房投资倾向。进一步基于省级宏观面板数据的非对称反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区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力度受到地方政府的刻意操控,出现了相邻省份之间的标杆竞争现象,特别是省份间的竞低效应尤其突出,这对有效发挥土地增值税的作用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的研究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和引导企业投资“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增福 黄东晓 云锋
文章在理论分析了产业政策对企业"脱实向虚"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又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政策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及其机制。文章的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一方面为扶持企业带来更多的银行信贷,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资本;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扭曲了扶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降低了实业投资的收益率。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业政策提高了扶持企业的金融化水平,导致了企业的"脱实向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牛子恒 邹宗森
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动摇了制造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本文针对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基于中国2011—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引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的准自然实验,综合探究了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其中,激励企业创新投资和提高实体资产收益率是重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效果仅存在于东部地区以及中、低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环境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高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环境下作用效果不明显。进一步讨论证实,生产型智能制造模式和协同型智能制造模式均可以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但后者作用效果更强。本文相关研究结论提供了一项振兴实体经济的新证据并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支撑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融资成本 “脱实向虚” 金融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企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鹏伟
近些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怪象,逐渐偏离实体经济的轨道,造成了资金在类金融体系内空转,如何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已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基于“高铁开通”这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金融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体投资和提高公司治理产生抑制效应,且在国有企业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效应更明显。公司应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利用高铁治理效能,改善公司治理;政府应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建设,缩小地域发展差距。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金融化 实体投资 公司治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双燕 刘畅 谈笑
当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制造业企业逐渐显现出“脱实向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程度较为明显。本文使用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本文基于现金持有、实物期权和委托代理理论,进一步识别了两者关系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脱实向虚”程度;(2)融资约束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3)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客户集中度、银行监督程度均减弱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正向影响。通过替换核心变量,本文在考虑所有制和规模异质性、政府补助的影响后,其主要结论仍然稳健。本文针对监管部门政策实施、流动性支持、资金流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 脱实向虚 制造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超 庞保庆 张充
我国制造业金融化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准自然实验捕捉实体税负的外生变化,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实体税负与制造业金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引发的实体税负下降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改革对于重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影响较大,对于轻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影响则相对不明显。激励机制检验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对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并引导企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创新投入。本文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去金融化的相关税收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陶爱萍 李英霄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政府部门、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2013-2021年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数字化转型对竞争性行业、传统产业和处于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提高研发创新意愿、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是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作用路径。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红利”,协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融资支持、研发激励等政策的实施,完善企业治理和内控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真正回归本业、聚焦主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博 谢家智 吴静茹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试点政策能有效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降低企业税负和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应在管理层语调悲观、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借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建江 程杰 杨琴 罗双成
基于“十三五”规划中的产业政策信息,依据2012—2021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考量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成效更为显著。鉴于此,应积极推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加大资源支持以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双重差分法 数字化转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国义 禹明明 陈晓华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加速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常态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支持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税收优惠、政策性融资、政府研发补贴投入3个角度出发,选取2000~2014年15年的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创新性的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弹性系数分析方法研究3种政策支持方式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促进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