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77)
2023(7707)
2022(6620)
2021(6269)
2020(5190)
2019(12091)
2018(11991)
2017(24307)
2016(13008)
2015(14609)
2014(14700)
2013(14379)
2012(13070)
2011(12021)
2010(12528)
2009(11498)
2008(11150)
2007(9965)
2006(9056)
2005(8013)
作者
(36060)
(29948)
(29662)
(28672)
(19359)
(14044)
(13597)
(11623)
(11407)
(11001)
(9949)
(9944)
(9550)
(9477)
(9414)
(9287)
(8977)
(8638)
(8600)
(8558)
(7426)
(7375)
(7245)
(6869)
(6764)
(6717)
(6532)
(6513)
(6000)
(5767)
学科
(61160)
经济(61110)
管理(37993)
(36556)
(29616)
企业(29616)
方法(25969)
数学(23481)
数学方法(22959)
中国(17330)
(16036)
地方(14810)
业经(13007)
(11653)
产业(10348)
农业(10169)
(10119)
贸易(10115)
(10104)
(9972)
(9785)
技术(9412)
理论(9409)
环境(8569)
(8507)
(8013)
银行(8012)
(7712)
地方经济(7459)
(7407)
机构
学院(187359)
大学(182469)
(81861)
经济(80048)
管理(76949)
理学(66477)
理学院(65809)
管理学(64510)
管理学院(64170)
研究(60640)
中国(45724)
(38285)
(36075)
科学(35322)
(29052)
(28434)
财经(28263)
中心(27888)
研究所(26075)
(25505)
(24887)
业大(24470)
经济学(24445)
北京(24048)
(23933)
师范(23778)
(22976)
(22520)
经济学院(21955)
财经大学(20715)
基金
项目(123360)
科学(99418)
研究(92174)
基金(89648)
(76214)
国家(75623)
科学基金(67083)
社会(59555)
社会科(56766)
社会科学(56757)
(49303)
基金项目(46870)
自然(43030)
教育(42598)
自然科(42086)
自然科学(42081)
自然科学基金(41308)
(40671)
资助(37933)
编号(37729)
成果(29767)
(27926)
重点(27259)
(26951)
课题(26756)
(25982)
创新(24193)
国家社会(24032)
教育部(23552)
人文(23534)
期刊
(91255)
经济(91255)
研究(56988)
中国(33583)
管理(29143)
(25467)
科学(22958)
(22604)
学报(19973)
教育(19301)
技术(18701)
(17852)
金融(17852)
业经(16341)
大学(16310)
学学(15475)
农业(15309)
经济研究(14958)
问题(13489)
财经(13386)
(11708)
统计(11628)
(11093)
技术经济(10508)
决策(9901)
现代(9796)
商业(9649)
(9000)
(8899)
科技(8426)
共检索到275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纯彬  李叶妍  
本文分析了超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的现状,提出以合理的产业政策进行引导调节。建议北上广等超大城市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检测认证等产业,节制房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批发市场等服务业,定出时间表关停污染产业,并向社会公布清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强敏  李国平  
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综合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高度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文章分别从城市规模效应、城市空间结构测度与效应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未来研究中亟需将城市规模效应与空间结构效应结合起来,构建城市综合效率提升导向下城市规模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加强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究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檀学文  
针对关于大城市规模问题的争论,提出一个基于城市聚集经济原理的大城市过度规模假说。居民向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区分为可内部化的和不可内部化的两部分,后者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阶段时开始进入居民的决策函数,导致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大于外部收益,从而城市过度规模发生。论文对该假说的理论基础、发生条件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用北京卫星城政策和卫星城人口变动数据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若干结论和政策含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磊  刘旖  
论文选取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空气质量指标和入境旅游人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空气质量状况对入境旅游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SO_2、PM_(2.5)和PM_(10)的月平均浓度对超大型城市入境旅游规模存在明显的公共负外部性;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规模的公共负外部性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两期的空气质量状况对当期入境旅游规模影响最大;空气质量状况与入境旅游规模有季节性的负向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抑制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影响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秦尊文  
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大城市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规模效应。针对我国城市集聚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的现实,应当调整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政策,走以集中型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以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本文在总结前人城市规模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的数据,采用成本-收益法来研究中国城市的最大与最优适度规模问题,并按不考虑人力资本、考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考虑人力资本三种情况来分析264个城市规模收益情况,外部成本则考虑政府成本、企业工资成本、通货膨胀成本、住房成本和环境成本几个方面,得出了最小与最大城市规模范围和最优城市规模范围。本文发现最优城市规模即净规模收益峰值在556~614万人之间,外部相对成本最低时的城市规模为578万人,最优规模大约在600万人。合理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苏杨  魏方欣  
当前中国超大城市"城市病"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如何进行城市人口的宏观调控,已成为超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区域人口承载力研究入手,认为人口承载力的传统研究与现实情况屡屡相悖的原因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误判,提出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是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作为经济因素的成本要素间接影响着区域人口承载力。由此利用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北京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大城市人口调控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城市群建设,疏散中心城区的功能,促使产业集聚与人口聚集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蕾   唐任伍  
超大城市作为人才、经济、科技等资源要素的聚集地,在创新发展、经济效益、资源效应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战略引擎作用。超大城市面积广,人口规模大,其市域社会治理面临更多挑战。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超大城市“高统制权力+低基础能力”的治理组合模式,使精细化治理模式的发展受阻;超大城市结构科层化与功能科层化分离的体系,使精细化治理重担难以承受;超大城市强行政弱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使精细化治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秩序的偏爱和对失序的恐惧,对确定性的偏爱和对不确定性的反感,对数据的迷信和对指标的崇拜,以及工具理性盛行而价值理性缺失。为实现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以资源下沉保障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以标准化规范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晓津  
人口规模的变动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分析表明,对我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调控应因时因地而动,绝不能一刀切。特大城市转型升级面临一个长期的劳动力供应短缺,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劳动力一样也会短缺。地方政府应加大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应让市场在人口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控制将使一些城市失去发展机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伟国  陈添明  陈晓平  
在分析影响城市人口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以义乌市为例,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变化、高贡献率行业三方面论证了政策变动因素与城市人口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政策目标指向型城市人口规模计算的研究框架和计算步骤。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宝  
1.坚待规划先行,以规划指导建设。养老产业发展带的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应该加强规划,增加建设的科学性和统筹性。具体来讲:一是将养老产业发展带纳入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规划之中,明确发展养老产业是所选择地区的主导产业,明确被选地区在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二是制订养老产业发展带建设专项规划,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强  周晓津  
目前,人口大规模跨地区流动是我国大城市人口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利用城市市辖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估计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市辖区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2个;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例分析非市场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的效果及其成本,结果表明以地方政府行政手段为主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一旦放松调控,城市人口在短期内即迅速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对日本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演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流动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吉康  罗罡辉  钱竞  
传统规模扩张和存量调整的空间规划模式,难以支撑超大城市内涵式、集约式、绿色化的发展新路。本文从价值原点、逻辑主线、创新做法等方面,对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微积分"新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耿海清  谷树忠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成为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从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和就业吸纳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筛选出了若干发展潜力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并指出这些行业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重点扶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