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0)
2023(10147)
2022(8677)
2021(7682)
2020(6705)
2019(15188)
2018(14891)
2017(28987)
2016(15548)
2015(17690)
2014(17859)
2013(17865)
2012(16714)
2011(15283)
2010(15379)
2009(14300)
2008(14442)
2007(13278)
2006(11569)
2005(10254)
作者
(48521)
(40830)
(40790)
(38904)
(25580)
(19438)
(18541)
(15969)
(15025)
(14537)
(13785)
(13438)
(12868)
(12852)
(12722)
(12682)
(12513)
(12144)
(11756)
(11594)
(10219)
(10082)
(10063)
(9307)
(9154)
(9090)
(9049)
(9032)
(8243)
(8237)
学科
(74247)
经济(74196)
管理(49440)
(47232)
(38018)
企业(38018)
方法(34142)
数学(29928)
数学方法(29663)
(20791)
环境(18103)
中国(16759)
业经(16394)
(16387)
地方(16279)
技术(15962)
(15634)
农业(13936)
(13154)
贸易(13152)
(12771)
(12073)
(11819)
产业(11767)
(11658)
理论(10367)
(10189)
财务(10158)
财务管理(10135)
企业财务(9617)
机构
学院(240265)
大学(237694)
(102612)
经济(100601)
管理(92972)
研究(81034)
理学(80736)
理学院(79874)
管理学(78553)
管理学院(78112)
中国(58879)
科学(51650)
(49929)
(43639)
(43208)
(41961)
研究所(38463)
业大(38032)
中心(37575)
(36144)
财经(35636)
农业(34147)
(32209)
经济学(32069)
北京(31247)
(30514)
师范(30184)
经济学院(29403)
(29019)
(28564)
基金
项目(163441)
科学(128271)
基金(117647)
研究(117643)
(103490)
国家(102695)
科学基金(87361)
社会(75444)
社会科(71797)
社会科学(71771)
(65806)
基金项目(62891)
自然(55925)
(54563)
自然科(54488)
自然科学(54471)
自然科学基金(53477)
教育(52822)
资助(47689)
编号(46468)
重点(37471)
(37233)
成果(36144)
(35931)
(34768)
创新(32560)
课题(32200)
国家社会(31709)
科研(31254)
计划(30349)
期刊
(109992)
经济(109992)
研究(64250)
中国(42788)
学报(38611)
(38286)
科学(35878)
(33861)
管理(31592)
大学(28501)
学学(27235)
农业(26295)
技术(23353)
教育(20516)
业经(18973)
财经(17510)
经济研究(17469)
(17316)
金融(17316)
问题(15320)
(15237)
(14680)
技术经济(14520)
科技(12845)
统计(12463)
资源(12252)
(11898)
(11613)
商业(11589)
(11578)
共检索到341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鞠晓伟  赵树宽  
技术选择问题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技术选择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技术变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发展的首要阶段。本文从生态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产业技术选择与技术生态环境耦合效应,并以吉林省37个工业产业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吉林省工业产业中技术选择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不匹配现象普遍存在,超过80%产业耦合效应处于失调状态,并且产业规模是制约产业选择技术水平的"约束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婷  王海天  
为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3—2017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耦合协调度总体稳步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耦合协调等级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滞后3种耦合协调类型;耦合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热点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迁移。最后,从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3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平  李秀芬  
技术选择是西部新兴城市群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其在产业技术转移、扩散与变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文系统分析了兰西格城市群工业产业的40个分行业的技术选择水平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交互耦合情况。实证结果显示该区域按比较优势发展的行业仅有11个,80%的行业耦合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平  李秀芬  
技术选择是西部新兴城市群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其在产业技术转移、扩散与变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文系统分析了兰西格城市群工业产业的40个分行业的技术选择水平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交互耦合情况。实证结果显示该区域按比较优势发展的行业仅有11个,80%的行业耦合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添土  葛格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持续发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效应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的稳定发展。基于1986~2017年的福建统计数据对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效应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程度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联动性不强,总体耦合度不高,就业机构演变滞后于产业结构演变。为促进福建省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创新发展战略为指引,积极发挥投资、消费、出口对就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人才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抓住"数字福建"契机,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立体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寇佳丽  郑尊信  
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能否实现耦合协调,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熵权—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计量方法的基础上,使用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从极度不协调提升到中度协调,反映了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状态不断完善。(2)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多数省份处于中度协调,少数省份位于高度协调和基本协调,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状态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3)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城镇化、政府扶持、人力资本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技术创新的影响为负,环境规制和FDI的影响尚不明显。当然,各个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也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黄晓杏  傅春  余达锦  
根据旅游、城镇化、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3年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对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及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导致其平均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水平有待提升,6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特征各异,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鄱阳湖地区应在坚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椿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2005—2015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系统、城镇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利用GIS软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3个系统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为太原市,最低的为忻州市。截面数据的分析表明,山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的转化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宏  
生态环境相关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间的相互影响,然后借助SPSS软件计算了我国30个省份生态环境的综合评分,建立了分析体系,并基于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门槛效应。结果发现,30个省份的生态环境呈现不同的水平,而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符合双门槛模型,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倒"V"形,旅游产业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综合提高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丹萍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的耦合,与技术创新网络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文化氛围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耦合,与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耦合,与技术创新政府体制的耦合。文章提出,产业集群应以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建红  矫卫红  
以山东省经济数据为样本,解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的耦合效应。运用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系数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出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协调度改善明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推动作用,但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拐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基于山东省域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与产业体系,以人才、创新与产业"立体化"建设为核心,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揭示中国省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000—2014年耦合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而言,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趋于下降;就空间分布而言,2014年中国北部及西南地区仍呈现极度耦合态势,中部省份高度耦合,沿海省份呈现中度耦合态势,而北京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低度耦合的状态,整体呈现条带状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明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霞  
以典型的干旱地区新疆为例,用熵值法计算1996—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各要素的权重,运用熵增定律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呈现出非平稳的波浪形上升过程,耦合模式以磨合、拮抗型为主,显示出城镇化推进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且破坏程度在不断加剧,但恶化加剧的幅度却在不断缩小,趋于稳定。从影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要素流"角度进行剖析,提出适合新疆城镇化生态发展的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滕容梅  黄旭  杨倩  王婷  欧开航  韩丽芳  
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亦能够为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与提升带来动力。以2010—2019年为时间跨度,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数理模型对广西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省域层面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整体水平从极度失调提升至良好协调,设区市层面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发展成为北部、中部、西部和西南部相对较高,西北部和东部相对较低的空间格局。(2)对广西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影响力较强的层面为旅游市场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调节管理能力;各层面交互作用后的影响力均强于单层面的影响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