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8)
- 2023(16166)
- 2022(13796)
- 2021(12803)
- 2020(10639)
- 2019(23943)
- 2018(24052)
- 2017(45975)
- 2016(25090)
- 2015(27960)
- 2014(27803)
- 2013(27861)
- 2012(25394)
- 2011(22908)
- 2010(22688)
- 2009(20822)
- 2008(20193)
- 2007(18049)
- 2006(15924)
- 2005(13512)
- 学科
- 济(105472)
- 经济(105363)
- 业(76579)
- 管理(68037)
- 企(54114)
- 企业(54114)
- 农(51565)
- 方法(45933)
- 数学(40082)
- 数学方法(39708)
- 农业(34262)
- 业经(28364)
- 中国(26506)
- 财(22789)
- 学(22706)
- 地方(22523)
- 技术(20552)
- 贸(19078)
- 贸易(19072)
- 易(18523)
- 制(18058)
- 环境(15776)
- 理论(15085)
- 发(15057)
- 产业(14731)
- 和(14462)
- 策(13788)
- 银(13715)
- 银行(13637)
- 划(13358)
- 机构
- 学院(362940)
- 大学(360246)
- 济(145659)
- 管理(144153)
- 经济(142734)
- 理学(126531)
- 理学院(125150)
- 管理学(122961)
- 研究(122667)
- 管理学院(122349)
- 中国(89109)
- 农(83485)
- 科学(79928)
- 京(75898)
- 业大(65901)
- 农业(64800)
- 所(62727)
- 财(59730)
- 研究所(57802)
- 中心(55922)
- 江(52254)
- 财经(49004)
- 北京(46966)
- 范(46736)
- 师范(46193)
- 经(44809)
- 院(43374)
- 经济学(42637)
- 州(42062)
- 农业大学(41594)
- 基金
- 项目(257940)
- 科学(201566)
- 基金(186599)
- 研究(183731)
- 家(165202)
- 国家(163784)
- 科学基金(139316)
- 社会(116623)
- 社会科(110287)
- 社会科学(110256)
- 省(102583)
- 基金项目(100435)
- 自然(91617)
- 自然科(89436)
- 自然科学(89410)
- 自然科学基金(87821)
- 划(85352)
- 教育(81794)
- 资助(75217)
- 编号(74401)
- 成果(57822)
- 重点(57512)
- 发(56294)
- 部(55798)
- 创(54186)
- 创新(50551)
- 课题(50208)
- 科研(49178)
- 计划(48072)
- 国家社会(47986)
- 期刊
- 济(159963)
- 经济(159963)
- 研究(98169)
- 农(83643)
- 中国(68368)
- 学报(66321)
- 科学(59435)
- 农业(57122)
- 大学(49740)
- 管理(47869)
- 学学(47727)
- 财(41812)
- 教育(33583)
- 业经(32756)
- 技术(30922)
- 融(28638)
- 金融(28638)
- 业(27053)
- 经济研究(23662)
- 财经(22934)
- 问题(22307)
- 科技(20743)
- 版(20448)
- 业大(19745)
- 经(19651)
- 技术经济(18843)
- 资源(16815)
- 农业大学(16417)
- 商业(16277)
- 现代(16248)
共检索到514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佟光霁 王卫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不但受制于产业技术进步,也会影响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显著相关关系,而第二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这一实证结论,提出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洪银
采用数理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规律。研究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生产较高需求弹性的产品,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才能得以发挥。研究还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能够扩张劳动需求;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而非农部门资本产出弹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 佟光霁
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仍具有转移空间和潜力。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劳动力转移在受制于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影响技术进步。本文基于1978~2011年的全国数据,估算了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均衡关系,与理论模型结论相符;非农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理论模型结论不符。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认为,有必要在技能培训、品牌路线、深化改革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顺利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名望 阮青松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走过的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动态模型和基于1978-2008年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较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较少的土地资源禀赋是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始动力和内在根本原因,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使得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农地荒芜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影响显著,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丽 李洁艳
文章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研究思路,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别构建全国区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的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全国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也扩大了差距,但并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各区域中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的缩减作用更为明显;农业技术进步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遮掩效应"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则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制定政策时,不仅要针对区域特征进行制定,而且也要处理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加 黄祖辉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建军 孙君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总体上不是很快,但有加速的趋势。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价格扭曲 价格趋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佳 李丰 何玉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党中央治理国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了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因而,提高粮食的安全生产能力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1999—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单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大量优质劳动力被转移到二三产业之中,与农业技术结合时并未有效促进粮食安全生产,甚至还出现抑制生产的现象。为此政府应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农村科技教育素质水平、扎实推进粮食主产区的空间合作,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刚强 孟霞 石欣 高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城乡间公共服务差异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深入分析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对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缓解大城市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任晓聪 孔梅
土地流转可以使土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流转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等等,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到城市。因此需要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纠纷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准确定位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蕊 母彦婷 李艳波
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文章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对当前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关注点和相应的结论分别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兼具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特征;人口效应、汇款效应是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直接途径,并受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调控。未来研究需要多尺度和跨尺度的研究框架,关注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对这一过程的特殊响应,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
城镇化 劳动力转移 环境影响 农村环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毅 徐秀英
基于浙江省龙游县5个行政村115户农户268块竹林地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竹林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470、0.560及0.842,竹林地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劳均非农就业时间、劳动力转移类型的复合性、竹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及户主年龄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竹林地总块数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出改善竹林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轶群 孔婷婷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若峰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