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21)
- 2023(14796)
- 2022(12286)
- 2021(11351)
- 2020(9205)
- 2019(20131)
- 2018(19934)
- 2017(36949)
- 2016(19732)
- 2015(21343)
- 2014(20675)
- 2013(19915)
- 2012(17736)
- 2011(15745)
- 2010(15579)
- 2009(14497)
- 2008(13597)
- 2007(11989)
- 2006(10144)
- 2005(8458)
- 学科
- 济(72952)
- 经济(72863)
- 管理(61733)
- 业(60478)
- 企(51290)
- 企业(51290)
- 方法(29127)
- 数学(24268)
- 数学方法(24077)
- 农(21987)
- 技术(21939)
- 中国(20771)
- 业经(19983)
- 财(19471)
- 制(16005)
- 学(15330)
- 地方(14971)
- 农业(14789)
- 贸(14265)
- 贸易(14258)
- 产业(13966)
- 技术管理(13921)
- 易(13865)
- 理论(12973)
- 体(12622)
- 银(12396)
- 银行(12341)
- 务(11981)
- 财务(11945)
- 财务管理(11927)
- 机构
- 学院(269131)
- 大学(263858)
- 济(108256)
- 经济(106184)
- 管理(105058)
- 理学(91820)
- 理学院(90882)
- 管理学(89424)
- 管理学院(88938)
- 研究(88751)
- 中国(64922)
- 科学(56238)
- 京(53825)
- 农(50349)
- 财(47598)
- 所(44124)
- 业大(44099)
- 中心(41158)
- 研究所(40576)
- 江(40291)
- 农业(39957)
- 财经(38170)
- 经(34782)
- 范(33197)
- 院(32708)
- 师范(32670)
- 经济学(32664)
- 北京(32521)
- 技术(32270)
- 州(31709)
- 基金
- 项目(191883)
- 科学(151540)
- 研究(138612)
- 基金(137825)
- 家(122660)
- 国家(121606)
- 科学基金(104097)
- 社会(89523)
- 社会科(85044)
- 社会科学(85029)
- 省(78773)
- 基金项目(73504)
- 自然(67005)
- 自然科(65542)
- 自然科学(65519)
- 划(65250)
- 自然科学基金(64402)
- 教育(63363)
- 编号(54733)
- 资助(53172)
- 创(46295)
- 重点(43573)
- 发(42589)
- 创新(42363)
- 成果(42200)
- 部(40729)
- 课题(38694)
- 国家社会(37436)
- 业(37047)
- 科研(36363)
- 期刊
- 济(116026)
- 经济(116026)
- 研究(71857)
- 中国(54846)
- 学报(46589)
- 农(45731)
- 科学(41971)
- 管理(40368)
- 财(37123)
- 大学(34637)
- 学学(33159)
- 农业(31203)
- 教育(30722)
- 技术(25171)
- 业经(22287)
- 融(20646)
- 金融(20646)
- 经济研究(19683)
- 财经(18273)
- 业(17101)
- 科技(16901)
- 经(15987)
- 问题(14937)
- 技术经济(14146)
- 版(13826)
- 商业(13474)
- 业大(12450)
- 坛(12206)
- 论坛(12206)
- 现代(11807)
共检索到385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阮娴静
科技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不断深化,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突出,并进一步影响创新绩效。由此,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演进为中介变量的产业技术轨道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探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并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能够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需要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阮娴静 周利
技术轨道跃升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技术轨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并得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的控制来推动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在产业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拓展多元化政府扶持渠道以优化产业创新环境;加大技术创新必要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的网络化结构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群链自主创新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依存关系,集群式产业链、自主型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集群式的产业链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娴静
本文在借鉴现有对技术轨道跃升影响要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的不同来源,对影响跃升的要素进行了区分,并使用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调研数据对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但是技术轨道跃升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对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轨道跃升的外部条件要素能够增强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动力要素和兼顾内外的影响要素则对此作用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设技术创新轨道,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娴静
本文在借鉴现有对技术轨道跃升影响要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的不同来源,对影响跃升的要素进行了区分,并使用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调研数据对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轨道跃升在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但是技术轨道跃升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对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技术轨道跃升的外部条件要素能够增强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动力要素和兼顾内外的影响要素则对此作用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设技术创新轨道,提升技术创新战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整合内部知识资源;塑造创新型文化,鼓励主动创新。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楠 王印琪
伴随着智能金融客服、智能风控和智能投顾等业务的广泛展开,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渗透并变革着我国传统金融产业的技术体系与客户体验。借助技术轨道理论,本文阐释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金融产业由基态向激发态过渡的技术轨道跃升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国金融产业技术轨道存在在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下,由多轨向单轨并轨、并以一点为中心多分支辐射发展的演进规律。为了更好地释放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我国应加强金融产业技术积累,在重点技术领域提前布局,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金融产业人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产业智能化转型与新动能激发。
关键词:
技术轨道跃升 人工智能 金融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宁宁
技术创新是促进技术轨道变迁,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但当前相关文献研究中,对技术创新研究、技术轨道变迁以及创新绩效的分析较少涉及三者的关系。本研究依据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2013-2017),探讨了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了技术创新演进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技术创新演进的制度水平能够正向调节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演进组织结构对技术轨道变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公司推动技术轨道变迁的战略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演进制度,增强技术创新演进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必须从竞争与合作中择优,联合确立新型技术轨道的发展路径,明确自身技术轨道发展方向,稳步创造技术轨道变迁的条件和机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艺璇 钱庆乐 成琼文
利用数实资源融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实现生态位跃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杠杆理论,选取三一重工为典型企业样本,采用纵向单案例方法探索企业利用数实资源杠杆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生态位跃升的内在机理与过程规律。结果发现:第一,企业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位升级,经历生态位纵向攀升、生态位横向扩张以及生态位螺旋迭代升级3个阶段,表现为基于本位赛道的互补生态位跃升至中枢生态位再跃升至生态位跨界扩张的动态路径。第二,企业生态位跃升的两阶段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前者利用数字资源桥接实体资源,提升资源组合多样性,合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由互补生态位嵌入中枢生态位;后者促进数字资源与实体资源融合,加快资源分布式重构升级,推进纵深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中枢生态位扩张。可见,两阶段过程具有“(资源)杠杆—(技术)突破)—(生态位)跃升”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作用机制与过程规律,可为企业利用数实资源融合构建技术竞争优势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新生 杜舒康 程昱
本文在构建丰富创新信息词库的基础之上,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发掘A股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创新信息,对同行创新信息披露如何影响本企业长效激励决策进行了探究,并进一步考察长效激励的实施是否带来了创新绩效的跃升。研究发现,同行企业综合的创新信息披露通过信息学习机制和竞争压力机制引致了本企业的长效激励行为。且长效激励契约具有偏好期权、重视核心技术人员、设置较长有效期等特点。在本企业市场势力低,同行信息披露可靠性高的情况下,同行创新信息披露对本企业长效激励的影响更为突出。考虑创新信息的类型,同行企业创新优势和创新进展信息的披露促进了本企业的长效激励,创新成果信息的披露则抑制了本企业的长效激励。进一步地,企业在实施长效激励后,相较于原本具有相似公司特征和创新能力而没有进行长效激励的企业,在创新产出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即创新绩效的跃升。总的来说,同行企业所披露的创新文本信息以助推本企业长效激励决策为路径促进了本企业创新。研究有助于充分揭示企业之间创新信息传递的溢出效应,为我国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企业之间的信息助推促成创新的加速生成机制提供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超 杨蕙馨
在技术轨道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全球专利数据库测度中国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和嵌入位置,并结合具体实例研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模式和"引进来"模式下嵌入全球创新价值链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非核心技术领域和低端环节,全球创新价值链参与度为47.30%,低于美、日、德、法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中国的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发达国家目前仍存在差距,在"走出去"模式中不能完全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引进来"模式中存在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现象。中国参与创新领域国际循环受到一定阻力,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创新领域暂且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应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念为引领,打造畅通、高效、自主的创新领域国内循环,提升中国创造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楠
本文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现状,在对技术轨道理论和演进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技术轨道的技术可能性,市场机会和制度上的障碍。认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技术轨道,并通过不断的自主改进性创新来加强其主导地位,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给予保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柳卸林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柳卸林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根据技术轨道的发展规律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我们知道,在模仿的基础上从事创新,虽可以为我们追赶技术先进国家提供一个较好的起点,可使我们节省资源,少走弯路。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爱萍
目前对市场轨道与技术创新轨道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市场与技术创新交互作用的视角,对市场轨道理论进行了建构,分析了市场轨道理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技术创新轨道理论是市场轨道理论形成的基础,而市场嵌入是市场轨道形成的动力来源,探究了市场轨道对技术创新轨道的形塑过程,指出市场轨道在技术累积、信息搜寻、技术创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四个阶段都对技术创新轨道进行了形塑,研究指出市场轨道下技术创新轨道的特点分别为开放性、市场中心性、可预见性、自增强性,提出了企业顺应"双轨"进行创新将会有利于培植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加速
关键词:
市场轨道 技术创新 创新轨道 技术经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危宁 朱秀梅 柳青 蔡莉
目前关于集群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但关于国家创新系统及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多,本文通过对集群创新系统特征的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创新系统和集群绩效的评价方法,分析并设计了适用于我国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集群 创新绩效 评价指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杰 张少军 刘东
产业技术轨道的缺失与低端循环锁定是形成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动力普遍不足和产业升级能力缺乏的关键因素。模块化条件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更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轨道的主导权与控制权方面。通过建构“3力”模型和主因素分解,解析了转型背景下影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产业技术轨道生成与衍化动力的制度、技术、产业特征、外向关联度等方面的关键因素,指明主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对现阶段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产业技术轨道生成与衍化的重要推动作用。雁阵式、辐射式与中介式技术转移扩散平台模式对促进我国传统型地方产业集群产业技术轨道的形成具有现实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贵生 蔺雷
基于对技术轨道理论的评述,从服务自身的特性出发,对服务创新轨道的概念进行归纳分析,阐释服务创新轨道的内涵、特性,比较服务创新轨道与技术创新轨道的异同。结果显示:第一,解决因服务特性而产生的问题,是形成服务创新轨道的根本基础,这内在规定了服务创新活动的方向和路径;第二,市场、科技和制度环境等外部规定性要素,以及企业的战略和知识基础等,也对服务创新轨道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第三,服务创新轨道的概念更为宽泛,与具有严格内在技术规定性的制造业技术轨道相比,服务创新轨道具有多样性、非排斥性、弱连续性等特性;第四,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