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13)
- 2023(16693)
- 2022(14279)
- 2021(13178)
- 2020(10818)
- 2019(24473)
- 2018(24306)
- 2017(46074)
- 2016(24954)
- 2015(27780)
- 2014(27502)
- 2013(27220)
- 2012(25251)
- 2011(22884)
- 2010(23089)
- 2009(21001)
- 2008(20369)
- 2007(17997)
- 2006(15944)
- 2005(14200)
- 学科
- 济(106769)
- 经济(106673)
- 管理(72668)
- 业(70933)
- 企(58353)
- 企业(58353)
- 方法(41009)
- 数学(34522)
- 数学方法(34154)
- 中国(31536)
- 地方(29498)
- 农(29071)
- 业经(26272)
- 技术(22468)
- 财(22045)
- 学(21674)
- 农业(19914)
- 制(18751)
- 贸(18356)
- 贸易(18338)
- 易(17693)
- 环境(17481)
- 理论(17343)
- 银(17110)
- 银行(17063)
- 和(16902)
- 融(16580)
- 金融(16578)
- 行(16453)
- 地方经济(16451)
- 机构
- 学院(349127)
- 大学(348378)
- 济(140752)
- 管理(139261)
- 经济(137689)
- 研究(121343)
- 理学(119816)
- 理学院(118426)
- 管理学(116574)
- 管理学院(115928)
- 中国(90466)
- 京(75705)
- 科学(74627)
- 财(62489)
- 所(60612)
- 研究所(55028)
- 农(54847)
- 中心(54376)
- 江(52736)
- 业大(50477)
- 财经(49315)
- 范(48669)
- 北京(48303)
- 师范(48243)
- 经(44754)
- 院(44699)
- 州(43217)
- 农业(42397)
- 经济学(41125)
- 师范大学(38914)
- 基金
- 项目(238507)
- 科学(188767)
- 研究(178049)
- 基金(170936)
- 家(148290)
- 国家(146999)
- 科学基金(126875)
- 社会(112207)
- 社会科(106351)
- 社会科学(106327)
- 省(95426)
- 基金项目(91128)
- 教育(80828)
- 自然(80793)
- 划(79473)
- 自然科(78910)
- 自然科学(78895)
- 自然科学基金(77488)
- 编号(72926)
- 资助(68594)
- 成果(58931)
- 发(55531)
- 重点(53681)
- 创(53193)
- 部(51484)
- 课题(51215)
- 创新(48992)
- 国家社会(45685)
- 发展(44761)
- 项目编号(44687)
- 期刊
- 济(161591)
- 经济(161591)
- 研究(106185)
- 中国(74820)
- 管理(53973)
- 学报(51955)
- 农(50611)
- 科学(50044)
- 教育(45556)
- 财(44919)
- 大学(39474)
- 学学(36754)
- 农业(35496)
- 技术(32239)
- 融(31727)
- 金融(31727)
- 业经(28265)
- 经济研究(25120)
- 财经(23198)
- 问题(20600)
- 经(19965)
- 图书(19710)
- 科技(19264)
- 业(18834)
- 技术经济(17988)
- 理论(16603)
- 商业(16482)
- 现代(16304)
- 资源(15976)
- 坛(15702)
共检索到528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银银 黄彬
传统的产业承接使输入地成为边际产业的承接地和污染避难所,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承接理念应从传统的产业承接过程转向"产业再造",由被动接受技术溢出转向主动参与创新,在承接中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增强产业的根植性。在产业链和集群转入承接模式下,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驱动,完善产业链、强化集群效应,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的因素,通过实施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绿色创新体系以及支持开发区绿色升级等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承接 创新驱动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金山 凌子山
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端,在区域经济领域亦是如此。基于"逆周期"调控的需求政策因区域异质性而产生对落后地区"顺周期"调控失误,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供给方着手实现潜在增长率趋同。为此,需要采取新供给主义政策,主要包括:激励并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减税与减费并重;促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元化与产业体系成长;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建良 叶圣燕
本文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雷山县政府的合作项目为例,研究了其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及成效。研究表明,合作项目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业合作模式对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及东西部地区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合作模式 文化产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于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消除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优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布局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卓华 田亚平
创意产业以其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辐射性的特点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间融合,解决就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来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优势。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 科技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顺应这一政策思路,在当前国内面临劳动成本上升、外需市场缩小和技术优势尚未确立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挖掘产业转移创造的资源配置机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恒山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很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后,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 ,而东中西合作互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总结我国区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 ,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东中西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东中西合作 协作利益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雷 崔育宝 刘桂建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初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耦合协调模型 演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李思敏
本文在分析广东金融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与成效的基础上,探讨了金融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穗深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带动力不强、珠三角信贷资金对粤东西北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金融机构在粤东西北延伸经营网络的积极性不高、粤东西北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是制约金融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增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完善金融机构经营网络、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金融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文章选取变异系数对1978年以来我国区域差距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区域差距经历了先缩小(1978—1990)、后扩大(1991—2003)、再缩小(2004—2010)三个阶段,但区域差距的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财政政策可以在调控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各项财政政策调控区域差距的效果并不显著,有些政策的实施甚至起到了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因此,完善区域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区域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涛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难点之一,就是区域经济结构出现愈加严重的失衡问题。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区域金融失衡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同时,由于很少考虑到区域协调目标,货币金融政策客观上也难以解决区域失衡问题。对此,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和借鉴国外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及政策运用的状况和问题,并且从多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协调 经济结构 金融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崔萍
文章从区域的视角出发,运用广东省珠三角9市2003~2011年的非衡平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广东承接研发外包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基于广东承接研发外包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表明,广东承接研发外包对区域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劳动力素质对广东区域创新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自主创新的能力。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广东承接研发外包对区域自主创新促进作用的因素,实证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研发外包 区域自主创新 广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