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2)
2023(14791)
2022(12583)
2021(11848)
2020(10094)
2019(22822)
2018(22584)
2017(43021)
2016(23370)
2015(26251)
2014(25893)
2013(25217)
2012(23103)
2011(20621)
2010(20719)
2009(18898)
2008(18360)
2007(16598)
2006(14392)
2005(12954)
作者
(65607)
(55175)
(54646)
(52035)
(34874)
(26159)
(24900)
(21253)
(21124)
(19633)
(18713)
(18700)
(17683)
(17249)
(17225)
(16952)
(16218)
(16159)
(15931)
(15813)
(13794)
(13497)
(13463)
(12706)
(12341)
(12315)
(12262)
(11990)
(11233)
(11094)
学科
(91486)
经济(91336)
管理(70336)
(66575)
(54177)
企业(54177)
方法(39561)
数学(34279)
数学方法(33721)
(28321)
(26469)
中国(23638)
(22724)
业经(22125)
地方(19407)
(19027)
农业(18998)
(16449)
(15801)
财务(15724)
财务管理(15681)
(15636)
银行(15601)
理论(15391)
技术(15185)
企业财务(14882)
(14882)
(14881)
金融(14874)
(14837)
机构
大学(323693)
学院(323402)
(130916)
经济(128091)
管理(126536)
理学(108841)
理学院(107695)
研究(106113)
管理学(105695)
管理学院(105088)
中国(81057)
(67385)
科学(64164)
(63789)
(54538)
(52035)
中心(50959)
(50871)
财经(49811)
业大(48252)
研究所(47128)
(45199)
农业(42523)
(41828)
师范(41325)
北京(41302)
经济学(40205)
(39399)
(39048)
财经大学(37051)
基金
项目(222245)
科学(176601)
基金(162810)
研究(162638)
(141899)
国家(140731)
科学基金(121915)
社会(104465)
社会科(99006)
社会科学(98986)
(87588)
基金项目(86002)
自然(78810)
自然科(77039)
自然科学(77011)
教育(75692)
自然科学基金(75651)
(73277)
资助(65838)
编号(65105)
成果(53262)
重点(50046)
(49523)
(47600)
(46919)
课题(45473)
(44664)
创新(43918)
国家社会(43658)
教育部(42753)
期刊
(146029)
经济(146029)
研究(92938)
中国(66993)
(51607)
学报(51020)
(50174)
管理(48482)
科学(47232)
大学(39942)
学学(37735)
教育(36293)
农业(33564)
(30606)
金融(30606)
技术(30219)
财经(25077)
业经(24506)
经济研究(22003)
(21642)
问题(19252)
(16930)
(16795)
技术经济(15513)
科技(15132)
图书(14763)
理论(14716)
统计(14460)
现代(13787)
(13673)
共检索到483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文宇  
基于P县"万亩有机茶园"项目的考察表明:项目绩效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农户)等项目主体基于各自的动机与利益诉求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产业扶贫项目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地方政府缺乏约束;参与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难以兼顾;贫困农户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优化产业扶贫项目运行机制必须增强各参与主体的协调沟通,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和工作人员培训;进一步下放项目权利,增强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户的主体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明月  陈菲菲  汪三贵  仇焕广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但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产业扶贫基金,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产业扶贫基金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利用5省10家企业的典型案例数据分析产业扶贫基金的带动方式及实施成效,进而探究产业扶贫基金模式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扶贫基金模式以基金的形式为贫困地区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注入资本,通过产业资本和贫困地区资源的结合,形成"产业基金+企业+贫困地区资源+农村人口"的运行模式。产业扶贫基金通过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带动和资产收益带动显著提高当地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还明显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与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相比,产业扶贫基金具有资金使用效率高、产业扶贫精准度高、可持续性强等优势。但产业扶贫基金仍处于探索阶段,实施中还面临被投资企业经济利益与扶贫责任较难平衡等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夏一璞  
精准扶贫政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治理贫困事业的重大战略转型,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在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之下,我国推行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扶贫运行机制,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农户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遵循有利于扶贫对象发展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加强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研究,有利于准确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把握政策实施走向,探索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茹玉  肖庆文  都静  
产业兴旺是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大规模产业扶持引发的同质竞争、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竞争力尤为重要。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国际分工优势凸显,农业产业能否突破区域性技术约束和市场瓶颈、通过全球价值链实现加速升级值得讨论。本文以湄潭茶产业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融入全球价值链对农业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总结实践做法和经验,并探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国际标准定位、政府重视、跨国公司带动、良好营商环境有助于农业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今后,农业企业在国际认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上要加大投入,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服务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宁静  殷浩栋  汪三贵  刘明月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本文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3个省8个县的准实验研究数据,采用DID分析了产业扶贫项目对贫困农户收入的影响。理论上,产业扶贫项目通过直接带动可以增加农户的经营性收入,通过就业带动可以增加农户的工资性收入,通过资产收益和补贴可以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扶贫项目对家庭人均总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具体而言,产业扶贫项目对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人均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通过PSM-DID模型以及安慰剂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该结论反映了当前产业扶贫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基层政府和执行主体在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影响下偏好资产收益模式,所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劳动务工的参与程度并不高。为此,需要让贫困户更多地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并培育经营主体和农村的精英人才,增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脱贫致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丰景春  姚健辉  张可  
首先,将演化博弈理论应用于农田水利PPP项目运行机制中,研究并建立了农田水利PPP项目运行阶段项目公司和农户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到了双方的支付矩阵。然后,引入高斯白噪声反映农田水利PPP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随机干扰(如政府政策变化、信息不对称以及极端天气等),建立不确定性环境下农田水利PPP项目的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了随机扰动下项目公司和农户双方策略选择的稳定性。最后,运用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情景模拟,并针对不同情境下的仿真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丹  张侠  
本文以国定扶贫县为研究对象,并细分"老、少、边、穷"四个地区,分析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财政支出行为变化的影响。文章利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采用系统GMM法,详细研究了各类转移支付以及增量转移支付对国定扶贫县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既有支出格局下并没有特别偏向某类财政支出。这说明国定扶贫县可能为保住"贫困县"帽子,转移支付被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支出以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映雪  
扶贫项目制是我国扶贫开发中采取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制在运行中产生的损耗影响预期目标实现,学者发现利益冲突、微腐败、利益共谋、贫困户参与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项目制的非制度性损耗。但从县域调查来看,项目制下扶贫资源在论证、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监管过程中存在制度性耗散与非制度性耗散两种现象。制度性耗散主要包括扶贫项目流程繁杂造成的时间耗费、扶贫项目跑动与论证过程的资金消耗、扶贫项目实施的机构增设与监督成本耗费;非制度性耗散主要包括项目虚报与重数量轻质量、项目施工中的工程外包与阻工闹工、项目验收中的资金挪用和监管缺失等。扶贫项目耗散现象产生主要是在"项目治县"的县域发展逻辑、项目争取的县乡(镇)村竞争逻辑与项目实施中的政绩至上逻辑、项目效益的社会动员逻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炜  陈景新  
县域PPP项目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新鲜事物,对于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生成机制方面,应致力于博弈政企结合点确保项目成功,以系统论思想实现综合立体开发,合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融资机制方面,应由县级政府主导建立PPP项目引导基金,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盈利机制方面,探索通过捆绑打包实现合理利润,以技术和管理创新拓展盈利空间;最后,充分认识完善PPP项目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允许社会资本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正常退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炜  陈景新  
县域PPP项目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新鲜事物,对于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生成机制方面,应致力于博弈政企结合点确保项目成功,以系统论思想实现综合立体开发,合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融资机制方面,应由县级政府主导建立PPP项目引导基金,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盈利机制方面,探索通过捆绑打包实现合理利润,以技术和管理创新拓展盈利空间;最后,充分认识完善PPP项目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允许社会资本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正常退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文文  
"整体性扶贫"是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和实践的本土经验总结,使得扶贫开发中的一切"整合"得到落实。"整体性扶贫"的命名来源于西方前沿的公共治理"整体性政府"理论,然而,尽管都强调公共问题治理中的"多元整合",但"整体性扶贫"与"整体性政府"仍存在着本质差异。差异具体体现在二者的产生背景以及中国政府在多元整合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制度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的不同。因而,可以说,"整体性扶贫"是中国政府的创新,是一种独立的公共治理模式,而不是盛行于西方的公共治理模式的拷贝。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文文  
"整体性扶贫"是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和实践的本土经验总结,使得扶贫开发中的一切"整合"得到落实。"整体性扶贫"的命名来源于西方前沿的公共治理"整体性政府"理论,然而,尽管都强调公共问题治理中的"多元整合",但"整体性扶贫"与"整体性政府"仍存在着本质差异。差异具体体现在二者的产生背景以及中国政府在多元整合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制度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的不同。因而,可以说,"整体性扶贫"是中国政府的创新,是一种独立的公共治理模式,而不是盛行于西方的公共治理模式的拷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