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7)
- 2023(9647)
- 2022(7940)
- 2021(7326)
- 2020(6005)
- 2019(13639)
- 2018(13112)
- 2017(25454)
- 2016(13241)
- 2015(14837)
- 2014(14807)
- 2013(15117)
- 2012(14620)
- 2011(13611)
- 2010(13536)
- 2009(12617)
- 2008(12309)
- 2007(10785)
- 2006(9708)
- 2005(9015)
- 学科
- 济(88456)
- 经济(88397)
- 管理(34991)
- 业(33526)
- 方法(31219)
- 数学(28058)
- 数学方法(27917)
- 企(26057)
- 企业(26057)
- 中国(21462)
- 地方(20266)
- 农(16524)
- 业经(16040)
- 学(15427)
- 地方经济(14693)
- 财(14414)
- 贸(14060)
- 贸易(14053)
- 易(13652)
- 制(13129)
- 产业(12698)
- 融(11593)
- 金融(11593)
- 农业(11015)
- 银(10919)
- 银行(10908)
- 环境(10823)
- 体(10761)
- 行(10633)
- 发(9747)
- 机构
- 大学(209800)
- 学院(207609)
- 济(109898)
- 经济(108383)
- 研究(81874)
- 管理(75761)
- 理学(65268)
- 理学院(64486)
- 管理学(63696)
- 管理学院(63290)
- 中国(61727)
- 财(45593)
- 科学(45346)
- 京(44023)
- 所(41391)
- 研究所(37705)
- 经济学(37618)
- 财经(37125)
- 中心(34376)
- 经(33980)
- 经济学院(33765)
- 农(31642)
- 院(28844)
- 江(28747)
- 北京(28416)
- 财经大学(27811)
- 业大(26619)
- 科学院(25573)
- 范(25227)
- 师范(24979)
- 基金
- 项目(135530)
- 科学(108912)
- 基金(103217)
- 研究(97560)
- 家(90615)
- 国家(90016)
- 科学基金(76659)
- 社会(68491)
- 社会科(65443)
- 社会科学(65430)
- 基金项目(53363)
- 省(48890)
- 自然(46525)
- 自然科(45492)
- 自然科学(45479)
- 自然科学基金(44766)
- 资助(43079)
- 教育(42451)
- 划(41826)
- 编号(34276)
- 部(32089)
- 发(31823)
- 重点(31032)
- 国家社会(30865)
- 中国(28532)
- 创(27938)
- 教育部(27904)
- 成果(27764)
- 人文(26635)
- 发展(26624)
- 期刊
- 济(123609)
- 经济(123609)
- 研究(69020)
- 中国(37954)
- 财(33180)
- 学报(30938)
- 科学(30725)
- 管理(30156)
- 农(28820)
- 大学(23877)
- 学学(22988)
- 经济研究(22687)
- 财经(20645)
- 融(20228)
- 金融(20228)
- 农业(19839)
- 经(18225)
- 问题(16769)
- 技术(16320)
- 业经(16202)
- 贸(15114)
- 世界(14199)
- 国际(13477)
- 技术经济(12826)
- 教育(12249)
- 统计(11627)
- 业(11209)
- 经济问题(10396)
- 策(10155)
- 商业(9532)
共检索到316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戴觅 茅锐
本文研究了经济收敛在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异质性特征,并研究了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间经济收敛的影响。之前研究普遍发现人均GDP在省际间不存在绝对收敛。本文指出,这一总体性的结论忽略了不同产业在收敛性方面的巨大差异。我们发现,与人均GDP不同,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省际间表现出稳健的绝对收敛特性。工业部门的收敛没有导致整体经济的收敛,原因有两个方面:(1)非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存在收敛。(2)各省份工业化程度不平衡。落后省份工业占比较小,导致工业生产率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小。通过反事实分析我们发现,若缩小各省份之间工业占比的差距,省际间人均GDP即会出现明显的收敛。本文结论说明产业结构在解释我...
关键词:
β收敛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骏 徐瑞扬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MLI指数并使用异质性面板格兰杰检验和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1995至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长期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同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分别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表现出中国的生产要素正在向生产率和能源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转移。然而,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依旧明显,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需要协调各省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能源利用效率,以免扩大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MLI指数 能源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志钢 李怡然 王倩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国转变了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重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文章使用199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异质性角度出发,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创新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阶段和地区讨论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都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阶段异质性。技术创新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两阶段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产品创新在东中部地区及第一阶段(1998—2008年)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和第二阶段(2009—2019年)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关键词:
创新异质性 中介效应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晓军 刘晓莹 桑义汉 易帅湘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没有显著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边际促进作用递减,但减少的幅度较小。异质性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最强、中部其次、东部最弱。此外,现阶段,电子商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对制造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车帅 王杰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熊航 刘少波
本文运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高货币化现象的影响,为我国高经济货币化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区域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此,要转变以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思路,更多地依靠经济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各省(市、区)在制定产业升级扶持政策时要掌握好非农产业占比上升的速度,避免出现过度推高各地区经济货币化率、进而整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率上升过快的结果;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着力点,促进不同地区经济货币化率平稳下降,降低宏观金融运行的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熊航 刘少波
本文运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高货币化现象的影响,为我国高经济货币化率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我国内地各省(市、区)的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区域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为此,要转变以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思路,更多地依靠经济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欢欢 王双
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本文对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区域和分时段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这一空间效应具有较大的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该空间效应越大,且倾向于正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该空间效应变小,且逐步转向负向;第二,这一空间效应存在一定的时间异质性,金融危机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调整,已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且更多地考虑了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FDI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兵 裴馨
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交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区域差异,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同时,促进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与城市化、财政支出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相互配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晨
本文选取2006-2021年全球32个样本国家(包括27个OECD成员国家和5个金砖国家)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数字贸易的发展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并进一步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组层面实证分析得到,数字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这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基础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而导致边际效应不同有关。
关键词:
数字贸易 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数字竞争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福柱 孙明艳 历梦泉
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的新型沿海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于区域重要增长极、发展海洋产业的先导区和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等。实现此目标的关键之一在于构建合理的区域海洋产业分工关系,促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协调化与合理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存在产业间的异速增长和各地市间海洋产业异构化演进两大趋势,其实现路径为海洋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峰 贾昆鹏
基于我国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金融集聚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金融集聚为门槛变量,用汉森门槛模型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不同的金融集聚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不同,这说明尽管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促进程度会受到金融集聚水平的影响,在使用不同样本和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后,结果仍保持稳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武晓霞
笔者利用省域数据,首先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其次,对省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不显著,并非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外贸规模、个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虽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但贡献较小;技术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贡献较大。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异质性 FDI 技术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波动的“稳定器”效应——基于部门价格粘性异质性视角的动态分析
房价、劳动力异质性与产业结构升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了吗——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再检验
结构转型、能源效率对低碳经济的异质性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面板协整分析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区域异质性研究——兼论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地区和时间异质性的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省际经济差距收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