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0)
2023(10478)
2022(8589)
2021(7625)
2020(6510)
2019(14408)
2018(14149)
2017(28201)
2016(15155)
2015(16482)
2014(16294)
2013(16385)
2012(14951)
2011(13074)
2010(13302)
2009(12511)
2008(12812)
2007(11732)
2006(10284)
2005(9674)
作者
(43666)
(36558)
(36525)
(34565)
(23410)
(17319)
(16418)
(14004)
(13634)
(13120)
(12393)
(12052)
(11993)
(11510)
(11477)
(11181)
(10778)
(10689)
(10551)
(10275)
(9134)
(8967)
(8900)
(8336)
(8216)
(8088)
(8063)
(7959)
(7332)
(7230)
学科
(82150)
(76298)
企业(76298)
(76218)
经济(76142)
管理(63430)
方法(33408)
业经(29309)
数学(24859)
数学方法(24718)
(24453)
(24257)
(19981)
财务(19972)
财务管理(19957)
企业财务(18995)
技术(18621)
农业(18329)
中国(15950)
(15614)
(14064)
(13841)
(13774)
环境(13509)
理论(13094)
产业(12758)
企业经济(12739)
地方(12508)
经营(11954)
(11763)
机构
学院(228278)
大学(219479)
(104267)
经济(102677)
管理(95194)
理学(82232)
理学院(81530)
管理学(80633)
管理学院(80216)
研究(69786)
中国(55617)
(46789)
(44675)
科学(40688)
(39205)
财经(37971)
(35020)
(34698)
(34466)
业大(32649)
经济学(32171)
中心(31627)
研究所(31547)
农业(30958)
经济学院(29278)
商学(28138)
财经大学(27973)
商学院(27886)
北京(27409)
(27053)
基金
项目(148876)
科学(120473)
基金(111331)
研究(108406)
(95941)
国家(95114)
科学基金(84462)
社会(73267)
社会科(69863)
社会科学(69849)
(59578)
基金项目(58875)
自然(54057)
自然科(52872)
自然科学(52860)
自然科学基金(52046)
(47686)
教育(47074)
资助(45187)
编号(41272)
(36836)
(34862)
(32996)
(32834)
重点(32775)
创新(31632)
国家社会(31080)
成果(30682)
(29222)
人文(28853)
期刊
(116497)
经济(116497)
研究(62467)
管理(41123)
中国(40963)
(40049)
(36788)
科学(31279)
学报(29916)
农业(25748)
大学(23610)
学学(23111)
业经(21802)
技术(21528)
财经(19777)
(19540)
金融(19540)
经济研究(18548)
(17293)
(16757)
问题(15441)
技术经济(15234)
教育(12579)
现代(12458)
商业(12362)
财会(12170)
世界(11781)
(11313)
统计(10958)
(10936)
共检索到333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石灵云  
本文将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视为产业外部性的重要来源,利用省级层面制造业四位数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产业外部性、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发现,目前阶段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外部性均表现为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而且产业内集聚效应高于关联产业集聚效应。同时,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3个典型行业看,总体上存在产业内集聚效应,其中专用设备业与纺织业尤为明显;关联产业集聚效应仅存在于纺织业与专用设备业;对于企业所处竞争环境是否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在纺织业与专用设备业中得到正面的验证。上述结论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产业选择提出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望艳  
劳动成本上升一方面弱化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工资机制,从关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角度转向人力资本积累,转向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竞争动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蔡小兵  
本文利用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经济普查数据,探讨了深圳市内制造业小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集聚、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其就业密度弹性系数为9.2%,高于欧美的4%-5%的水平;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竞争程度的弹性为-0.9%。这一结论验证了集聚的经济效应的存在,同时也解释了集聚的提高也会产生负外部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海峰  姚先国  
本文利用浙江省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估计了两类经济集聚外部性——雅格布斯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借鉴Ciccone和Hall(1996)的密度概念,本文使用3种经济密度指标来度量县级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估计结果表明:企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受益于雅格布斯外部性,比较而言,马歇尔外部性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雅格布斯外部性的大小还与企业自身的规模大小和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异质性特征有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牛志伟  许晨曦  武瑛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本文以2015~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改善宏观层面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法制环境及商业信用环境,促进微观层面人力资本升级、员工权益保护和提升员工信任度,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拓展性检验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重点关注了宏观制度软环境优化产生的正向人力资本效应,进而改善微观企业生产经营。这不仅丰富了相关研究文献,拓展了宏微观整合的研究视角,也对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云  石安其琛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教育质量、技能质量、职业素养质量、健康保障质量的多维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制造业民营企业劳动力质量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民营企业劳动力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各指标间分值差异较大,其中职业素养质量和技能质量较高,健康保障质量和教育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民营企业劳动力质量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劳动力质量指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明显不同。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可知,中小规模企业的劳动力质量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更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雅娇  胡静波  
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31个省级地区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将高技术产业集聚细分为三类指标,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的二次关系,其中,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的正向效应最接近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庆丰  王瀚佑  李东旭  
互联网贷款能够有效缓解中低收入劳动者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冲击。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探究了互联网贷款发展对域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及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预期的金融科技提升企业效率不同,地区互联网贷款的普及降低了域内企业劳动生产率,且该效应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层面上,该效应在居民融资约束强、消费预算约束强、劳动力供给紧张、人力资本水平低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更加显著。互联网贷款缓解了摩擦性失业者的消费预算约束,提升了劳动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企业低技能员工流动性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劳动力生产率的下降倒逼企业增加研发与投资,促使其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本文从劳动力流动性的视角探究了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理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及其带来的潜在冲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补充。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邹丰华  吕康银  
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可能提高作为劳动需求方企业的人力成本,但是企业出于经济理性会采取减少劳动力雇佣、加大劳动者有效劳动时间等方式增加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或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增加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以部分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效益的负面影响。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样本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迫使"企业提高单位劳动产出以弥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妮  李玉梅  许倩  
近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劳动生产率提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企业年金能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年金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行的年金费率范围内,年金费率越高,促进效应越明显。门槛模型检验表明,年金费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年金费率大于等于0.489%时,促进效应才开始明显;当年金费率大于2.679%时,促进效应则有所下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收入效应”“激励效应”和“甄选效应”是企业年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渠道。研究有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为企业选择年金费率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汤萱  高星  赖晓冰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革新了生产要素体系、企业组织架构和生产模式,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从企业自身属性与外部时空差异角度而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成长期企业组别中更为明显。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困境及强化企业内部治理两条路径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特别地,当企业获取政府补助及自身加大研发强度时,能够强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振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应高度保持或提升数字化转型意识,地方政府精准支持数字化转型,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确保数据安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庄宗武   叶振宇   张可云  
产业链龙头企业是超大规模市场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本文从集聚外部性的视角考察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超大规模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产业链龙头企业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相关的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共享和技术外溢效应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作用和超大规模市场调节效应的重要机制。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过程中,超大规模市场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中间品共享和技术外溢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但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力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探索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繁宝  樊瑶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了营商环境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营商环境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地,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替换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均显示结果是稳健的。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营商环境能够通过提振企业信心、增加创新活动和专注内部管理三个渠道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玉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有观点认为,我国传统的出口模式亟须作出根本性的调整,转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扩大内需来说,就是要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以更好的价格和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对于稳定外需来说,就是要提高行业和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种内需和外需的相互影响、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