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4)
2023(5202)
2022(4264)
2021(3780)
2020(3100)
2019(6851)
2018(6351)
2017(12376)
2016(6533)
2015(7259)
2014(7093)
2013(7066)
2012(6446)
2011(5801)
2010(5857)
2009(5118)
2008(4970)
2007(4311)
2006(3794)
2005(3273)
作者
(19433)
(16241)
(16084)
(15262)
(9827)
(7616)
(7351)
(6304)
(6033)
(5704)
(5464)
(5399)
(5050)
(4955)
(4942)
(4902)
(4888)
(4843)
(4502)
(4437)
(3981)
(3942)
(3911)
(3625)
(3610)
(3566)
(3462)
(3383)
(3343)
(3248)
学科
(32945)
经济(32932)
(18985)
管理(16961)
(15391)
企业(15391)
方法(13538)
数学(11623)
数学方法(11528)
产业(9397)
业经(9267)
(9227)
地方(8029)
中国(7560)
技术(7196)
农业(6261)
结构(5278)
(5118)
理论(5062)
地方经济(5009)
(4529)
(4525)
环境(4352)
(4189)
贸易(4189)
(4177)
(4040)
(4020)
(3977)
技术管理(3736)
机构
学院(98019)
大学(96752)
(43613)
经济(42882)
管理(40191)
理学(35512)
理学院(35150)
管理学(34645)
管理学院(34475)
研究(32401)
中国(21838)
科学(19725)
(19428)
(17360)
(16331)
业大(16112)
(15388)
中心(14687)
研究所(14268)
(14209)
农业(13717)
财经(13631)
经济学(13363)
(13196)
师范(13044)
(12398)
经济学院(12212)
经济管理(11825)
北京(11715)
(11534)
基金
项目(71845)
科学(58297)
研究(53099)
基金(52529)
(45821)
国家(45450)
科学基金(39743)
社会(35765)
社会科(34214)
社会科学(34207)
(29622)
基金项目(28252)
自然(24327)
教育(24182)
(24172)
自然科(23772)
自然科学(23768)
自然科学基金(23408)
编号(20579)
资助(19631)
(17225)
(16450)
重点(16370)
(15710)
成果(15679)
国家社会(15461)
创新(15246)
课题(14524)
发展(14201)
(13987)
期刊
(45172)
经济(45172)
研究(26145)
中国(18630)
(15644)
学报(14918)
科学(14894)
管理(14337)
大学(11705)
教育(11345)
(11231)
学学(11122)
农业(10947)
技术(9446)
业经(8416)
经济研究(7265)
财经(6670)
问题(6404)
科技(6088)
(6017)
技术经济(5858)
(5508)
(5381)
金融(5381)
(5116)
商业(4979)
统计(4859)
(4756)
现代(4490)
经济问题(4294)
共检索到134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江波  
英、德、美、日等国及地区在历史上相继崛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依靠基于高级要素为主体的高级要素配置结构,实现了产业高级基础能力。中国若要实现从产业初级基础能力、产业中级基础能力向产业高级基础能力的过渡,及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让广大国民分享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及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应在定量初级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高级要素的投入量,使高级要素在要素配置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依靠高级要素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来突破初级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劣势,逐步实现从产业初级基础能力向产业中级基础能力再向产业高级基础能力的转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江波  
英、德、美、日等国及地区在历史上相继崛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依靠基于高级要素为主体的高级要素配置结构,实现了产业高级基础能力。中国若要实现从产业初级基础能力、产业中级基础能力向产业高级基础能力的过渡,及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让广大国民分享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及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应在定量初级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高级要素的投入量,使高级要素在要素配置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依靠高级要素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来突破初级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劣势,逐步实现从产业初级基础能力向产业中级基础能力再向产业高级基础能力的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日新  吴剑辉  
通过市场、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等要素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资源配置的良性机制,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民道德水平的上升、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试图从要素配置的角度,寻求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徐京平  朱哲茹  
数据信息时代为大数据审计发展提供生存环境,但大数据审计发展面临“重实践、轻理论”困境,其进一步发展缺乏理论指导。本文从大数据审计的意涵演变、发展逻辑、要素解构与路径演进四个层面来构建大数据审计的分析框架,在审计信息化历史演变基础上明晰大数据审计的基本意涵;以整体性、实践性、协同性及耦合性定义大数据审计的不同逻辑形式的发展特征;对大数据审计的数据质量、平台基础、智能化程度、审计成本进行要素解构;并从大数据审计的内容、行动、创新、价值四个层面论证大数据审计发展的演进路径。文章以期完善大数据审计理论分析框架,从而为大数据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楠   赵倪可   高明  
本文初步构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机制框架,重点阐述供给端的财政制度改革脉络,并采用549万个服务设施点位大数据信息,测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三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和边际受益归宿。结果显示:第一,新时代以来,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翻倍增长;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但整体上区域差距呈缩小态势,非均衡现象在逐步改善;第三,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事实上践行了财政保障机制设计理念,“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落后和地理区位处于劣势的地区受益更大,基础教育供给表现出更加偏向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本研究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搭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推进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斯闻  赵国栋  马晓崟  
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在厘清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从金融功能、普惠金融、连续金融三个方面对绿色金融进行了理论解构。同时从要素解构和理论推导两个层面对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静态模型论证了绿色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对经济的发展更有效率。基于此,梳理分析了绿色金融在内涵、主体和模式三个方面演进的合理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伟涛   汪慧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物质支撑,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要素配置效率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约束下,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更强,对东北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不显著。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冯洋   王姿惠  
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事关数据价值的实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此项改革优势明显,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各地涌现出一批可资借鉴的典型模式。对其进行考察,可以提炼出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有益经验。当前,实践中还存在数据确权、供需撮合、市场建设、数据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由此,我国应当建立起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制度,即产权结构性分置的权利制度、数商类型丰富且服务齐全的主体制度、规范高效且互联互通的市场制度、多元共治且激励相容的监管制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振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是促进乡村内生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新时代以来,聚焦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关键发展要素,我国深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市场化推进土地要素改革,健全金融、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大量向农村流动,改变了过去要素由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优化了城乡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可概括为盘活、流动、保护、公平四个关键词,盘活即推动更多要素参与市场交易,流动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梗阻,保护即赋权与强化产权强度,公平即推动实现区域要素禀赋均衡。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既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深邃理论内涵。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宏伟目标,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盘活、流动、保护、公平的改革方向,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强  高延雷  张晓飞  李想  
从要素置换视角研究了商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经济活动。分析商业资本与土地两要素的置换机理、置换特点以及置换效应,得出在要素置换过程有3个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变更、置换主体间的效应转移以及置换过程非可逆,并将其衍生为土地流转所面临的3个现实问题。将置换效应分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针对要素置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完善要素置换市场、构建估价补偿体系、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协调以及推行规模化置换4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琴  李敬  丁可可  雷俐  
文章利用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抑制效应,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其占比达48.98%;(3)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受到数字基础设施门槛效应的影响,相较于低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而言,高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下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克峰  郎需瑞  
逻辑的本质是推理,易学逻辑是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公理",以"刚柔相推"为方法而展开推理的,其中作为"公理"的阴阳之道有其自然客观基础,按此而进行的易学逻辑推理,包括推理的方法、规则、理论以及推理系统的构建等均要符合自然界阴阳准则及其变化规律,这既是易学逻辑本质的突出表现,也是易学逻辑的基础性问题。易学逻辑的应用,譬如中医的"法阴阳",天文学中的"阴阳合历",伦理政治思想中的"象天地而制礼乐"等思想与此密切相关,这也恰是易学逻辑工具性的彰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范涌峰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运平  黄小勇  
产城融合的研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热门主题,然而从县域经济特别是泛县域经济框架下来研究产城融合共生的文献比较缺乏,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作为国家经济细胞的县域经济产城融合共生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泛县域经济产城融合共生的理论,并对此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研究其演化逻辑,对泛县域经济产城融合共生的概念逻辑、基本内涵和理论本质进行了理论解析,形成完整的泛县域经济产城融合共生的理论体系。同时,根据该理论提出了泛县域经济产城融合的产业共生发展政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