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76)
2023(14057)
2022(12003)
2021(11520)
2020(9347)
2019(21842)
2018(21449)
2017(41364)
2016(22305)
2015(25175)
2014(24846)
2013(24708)
2012(22708)
2011(20586)
2010(20422)
2009(18573)
2008(17769)
2007(15174)
2006(13198)
2005(11671)
作者
(61893)
(51381)
(50918)
(48611)
(32699)
(24446)
(23232)
(20206)
(19416)
(18127)
(17508)
(17210)
(16305)
(16026)
(15757)
(15628)
(15239)
(14953)
(14609)
(14446)
(12647)
(12545)
(12294)
(11601)
(11501)
(11413)
(11215)
(11139)
(10215)
(10089)
学科
(94274)
经济(94175)
管理(59506)
(57386)
(46600)
企业(46600)
方法(41865)
数学(36183)
数学方法(35854)
中国(26869)
(24990)
业经(21400)
(20560)
(19926)
贸易(19916)
(19451)
地方(18738)
(17996)
农业(16559)
(16126)
(14714)
(14551)
金融(14549)
环境(14465)
技术(14410)
理论(14293)
(14014)
银行(13982)
产业(13714)
(13438)
机构
大学(314851)
学院(312223)
(133844)
经济(131349)
管理(124826)
研究(109572)
理学(108503)
理学院(107346)
管理学(105838)
管理学院(105280)
中国(81793)
(67539)
科学(64807)
(57643)
(53823)
研究所(49364)
中心(48179)
财经(47032)
(45683)
业大(43690)
北京(43456)
(43089)
(42011)
(41420)
师范(41116)
经济学(41114)
(39882)
经济学院(37209)
农业(35682)
财经大学(35262)
基金
项目(216537)
科学(171210)
研究(162698)
基金(158136)
(136986)
国家(135887)
科学基金(116596)
社会(103852)
社会科(98532)
社会科学(98508)
基金项目(83731)
(81543)
教育(73381)
自然(73247)
自然科(71522)
自然科学(71506)
自然科学基金(70235)
(69434)
编号(65839)
资助(64905)
成果(53836)
(49007)
重点(48346)
(47509)
(45324)
课题(45293)
国家社会(43313)
教育部(42430)
创新(42218)
人文(41158)
期刊
(142925)
经济(142925)
研究(96001)
中国(56104)
学报(45783)
管理(45055)
科学(44074)
(42298)
(40309)
大学(35265)
教育(34958)
学学(32985)
农业(30406)
(26120)
金融(26120)
技术(25895)
经济研究(24030)
业经(22427)
财经(22427)
(19320)
问题(19163)
(17556)
国际(16374)
(16178)
图书(15864)
世界(15656)
理论(15102)
技术经济(15057)
科技(14990)
现代(14061)
共检索到453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盛朝迅  李子文  徐建伟  任继球  
产业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制造强国的根基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水平、长远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高度。当今世界,主要制造强国都是产业基础能力强大的国家。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应充分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有益做法,把握一个核心,培育两大主体,强化"要素—平台—制度"三维支撑,促进四个结合,实施五大任务,构建"一二三四五"政策体系,加快突破"卡脖子"瓶颈约束,努力实现能力再造、体系再造和制度再造,积极构建和再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现代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体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旭   戚聿东  
产业基础是产业竞争力的源泉,直接决定着一国产业发展的潜能。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传统产业逻辑,智能制造成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的主要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存在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智能化应用投入有限、回收业务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采用技术创新、智能升级、绿色转型的思路,按照“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创新协作平台—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协同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健全配套条件—加强人才培养”的路径推进产业基础再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海  杜宇玮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环节,离不开金融这个关键要素的支撑。通过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业态和金融科技纳入到统一框架中,阐明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理论逻辑、内在机制、关键路径及实践方略。金融支撑产业基础再造的逻辑起点在于金融要素、金融结构、金融业态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机制条件表现为金融规模要与产业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企业需求相适宜、金融结构要与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相匹配、金融业态要与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相耦合、金融科技要与创新主体培育和金融资源配置需求相适应。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举措经验,中国加强金融支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关键在于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资源投入、加强科技金融供给、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推广优化政策性金融产品,并实施“有的放矢、分类施策、深化融合、统筹协同”的政策举措,实现现代金融对产业基础再造的精准支撑、多元支撑、高效支撑和联动支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金文成  靳少泽  
本文揭示了农业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剖析了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现实基础和主要障碍,梳理了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性启示,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大而不强,在农业产出效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在农业科技现代化、服务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等方面具备优势,并且注重本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支持保护和工农城乡关系调整。中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有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现实国情农情的中国特色;既要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也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各方面。因此,必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有效发挥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农耕文明、改革发展、技术后发等特殊优势,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戴圣良  
半导体产业作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利器,深刻影响着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本文基于半导体产业全球格局演变的历史经验与主要特征,指出半导体产业遵循正向和反向的双螺旋创新突围逻辑。虽然中国半导体产业拥有庞大内需市场、扶持力度空前加强、半导体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以及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但也面临着尚未形成正向和反向突围路径、人才基础相对薄弱、高端领军企业不足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障碍。因此,中国半导体产业突围应当以超大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完善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半导体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半导体产业发展竞合新格局,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肖旭  管源  黄鑫  
【目的/意义】依托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组织理论,挖掘产业基础的协同关系与协同机理,为我国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提供理论启示。【设计/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法,在对产业基础和产业基础再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梳理产业基础再造的协同关系,阐释产业基础再造的协同机理。【结论/发现】产业基础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类主体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对产业基础实施再造,意味着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重新梳理企业之间关系,夯实产业底层结构。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基础再造的协同关系表现为复杂系统化和组织协同化,产业基础再造的协同机理表现为五个方面,分别是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质量提升为保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现代金融体系逐渐走向成熟,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监管改革等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海、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具备建设金融强国的金融要素。本文认为,构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契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具体实践,尊重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也要汲取国外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独特性。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金融强国的核心议题,阐释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义,从国际比较视角提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现实逻辑,从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三个维度研判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可行性,探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独特性,最后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路径建议,即着眼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本文强调,金融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立足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模式,既要匹配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也要植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打基础、利长远和固根本的角度持续推进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强国建设。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鸿雁  李武  吴君  
一、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现状(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原油供求矛盾逐步加深,全球气候变暖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是产业链的主导者、规则制定者、生态构建者和利益获取者,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意义重大。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培育,通过支持底层技术研发、抢占新赛道、推动国际化发展和强化软硬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整合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持久发展能力。中国应抢抓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强大国内市场、绿色低碳转型和国际化发展机遇,坚持以制造业为主体,加大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精准扶持,持续完善软硬基础设施,推动优势企业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知名品牌、优质独特产品、标准制定、营销网络为依托,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加快成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主导能力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链主”企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扬  
什么是R&D联合体对于从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一直到科研进入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过程,国际上存在着用词不一的多种定义。但是,综合看待有关文献的分析,我们仍可以大体把这个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首先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鹏华  
全球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革,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升级的历史性关键期。成功度过这一时期,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产业新体系。当前我国产业在劳动力、技术、资本和制度环境4个方面已经为构建产业新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体系发展呈现出新态势。产业新体系是一个连接现实和未来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具有创新化、高技术化、市场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特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要走市场和政府协同式路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益  陈露茜  王晨  
认为研究生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一项基本建设,对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是关系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在分析了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生教材遴选与管理的历史、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教材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重视基础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规范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注重教材的电子化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田世政  杨桂华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处于拐点时期,借鉴国际经验,剖析典型案例,探寻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现实意义。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资金机制、经营机制四方面对世界上三种代表性国家公园模式的共同理念与"中国大陆首个国家公园"的比较表明,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尚不是国际公认的国家公园模式。未来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需要借鉴IUCN标准,重塑全国保护地体系;建立三级自然保护理事会及其法人治理模式,重构行政管理的条块格局;建立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和相关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分步实施,自然遗产逐步回归公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