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0)
2023(1963)
2022(1672)
2021(1431)
2020(1239)
2019(2669)
2018(2547)
2017(5339)
2016(2675)
2015(2913)
2014(3064)
2013(3142)
2012(3030)
2011(2682)
2010(2646)
2009(2349)
2008(2314)
2007(2150)
2006(1802)
2005(1541)
作者
(7895)
(6623)
(6483)
(6279)
(4074)
(3005)
(2965)
(2497)
(2495)
(2433)
(2172)
(2165)
(2070)
(2052)
(2034)
(2006)
(1994)
(1870)
(1820)
(1799)
(1678)
(1634)
(1544)
(1494)
(1465)
(1421)
(1352)
(1346)
(1324)
(1317)
学科
(17914)
经济(17909)
(8848)
产业(7627)
(7093)
企业(7093)
管理(6438)
方法(6112)
地方(5741)
业经(5388)
数学(4902)
数学方法(4883)
结构(4879)
(4185)
技术(4013)
地方经济(3981)
产业结构(3676)
中国(3501)
农业(2820)
新技术(2306)
高新(2306)
高新技术(2306)
(2208)
(2169)
(2080)
(2036)
(2000)
理论(1973)
信息(1908)
(1850)
机构
学院(41891)
大学(40214)
(21260)
经济(20980)
管理(17165)
理学(15172)
理学院(14990)
管理学(14809)
管理学院(14722)
研究(14283)
中国(9625)
科学(8342)
(8336)
(7354)
(6892)
经济学(6814)
研究所(6324)
(6272)
中心(6265)
经济学院(6255)
财经(6060)
业大(5711)
(5668)
(5344)
(5155)
北京(5121)
经济管理(5120)
(5095)
师范(5054)
(4973)
基金
项目(29705)
科学(24317)
研究(22209)
基金(21541)
(18393)
国家(18273)
科学基金(16173)
社会(15400)
社会科(14861)
社会科学(14861)
(12664)
基金项目(11843)
(9770)
自然(9527)
自然科(9307)
自然科学(9305)
自然科学基金(9152)
教育(8832)
(8343)
编号(8308)
资助(8214)
产业(7698)
发展(7297)
(7192)
(6866)
重点(6725)
国家社会(6587)
创新(6382)
(6115)
成果(5843)
期刊
(24262)
经济(24262)
研究(11569)
管理(6954)
中国(6782)
科学(5807)
(5474)
业经(5119)
(4943)
学报(4667)
经济研究(4012)
技术(4005)
农业(3947)
大学(3831)
学学(3713)
问题(3543)
商业(3039)
财经(3033)
技术经济(2942)
(2884)
科技(2643)
(2489)
现代(2452)
经济问题(2434)
统计(2427)
(2122)
金融(2122)
经济管理(2105)
决策(2078)
(2074)
共检索到58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控制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的K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也要考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楚波  金凤君  
以产业集群内涵的厘清为基础,系统论述并评价了产业集群辨识中所运用到的各种方法,认为:专家意见法、产业感知法和企业访谈法都具有针对性强、能够收集难以统计的时新信息等特点,但依赖于专家等个体感性认知,系统数据收集困难,结论普适化受限;多元统计聚类法透视出产业间重要的依存关系,但部门全覆盖及产业在集群间截然分组不符实际;主成分分析法辨识结果相对理想,但数理解释牵强;Czamanski法逻辑严密,突出集群内部产业间的相互关联,但对支撑性部门雷同的集群处理待改善;共识集群法所体现出来的综合集成理念值得借鉴。最后总结,集群辨识宜继续开发共识集群法所提供的多种分析整合的做法,量化研究为主,定性修正为辅,同时应增加对空间维度的考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庭政  段宁  武春友  
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凸显。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在省域层面的集群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非常明显,2007年产业集中度CR4达到71.15%,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已形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2007年三省的区位商分别达到1.781、1.987、8.491;同时还发现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集群雏形,为从产业集群角度探索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此外,在对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时还发现:广东、浙江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峰华  
产业集群是国内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但是如何辨识产业集群却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键问题是产业集群缺乏统一的辨识标准。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而且涉及的产业门类非常广泛,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典型的省份之一。本文利用2001年浙江省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同时选取浙江省各个邮区的四位数产业就业区位商≥3以及该产业内的企业数目≥100家这两个标准,进行产业集群的辨识,共辨识了116个典型产业集群。结果表明,按照该辨识标准,能够辨识出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而且每个产业集群都具有明确的产业门类及地理边界。文章最后部分归纳了浙江省典型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以及规模结构等特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仲林   李政   付龑钰  
为了辨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保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本文构建了一种阐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均衡状态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产出弹性,对经济机理进行模拟分析;并基于制造业产业链网络系统建立SVAR模型,以识别产业链韧性的关键环节;另外依据2000-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从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弹性和韧性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中游至下游环节,其产出弹性大于上游至中游环节,即中游至下游环节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增值的关键,且产业链各环节产出弹性的协同提升会产生“放大器”效应;(2)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至中游环节,其韧性更强。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攻关制造业产业链中游至下游的低韧性环节,是保障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为优化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结构和提高产业链安全水平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对策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西奎  胡蓓  
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必备的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集聚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原因,应从人才、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制定强化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的具体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陆洪芳  
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的普遍法则。其集聚优势表现为区域静态效率的实现和动态进步能力的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可以通过马歇尔式、产业联合体和社会网络等形式实现。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对中国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定量测算,研究发现:2000—2015年期间,中国劳动力集聚红利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14. 05%。其中,劳动力集聚度最适宜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等。随后进一步纳入地区异质性视角并发现,各地区的劳动力集聚对其经济的影响并非一致,适宜的集聚区间也不相同,其中地区经济实力是影响其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的关键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集聚红利期更长,能够承受的劳动力集聚上限更高。目前,仅就经济效应来看,上海仍然具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雪雁  周健  王录仓  
产业结构作为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主要环节,与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由于产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相吻合,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目前亟需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本文以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及产业结构效益指标体系,对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产业结构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并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辨识。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产业结构效益自上游向下游在空间上呈倒“U”型,而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产业协调度沿河自上游向下游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都依次降低,说明现阶段黑河流域沿河自上游向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权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公共支出效率的产业结构升级一般静态均衡模型,考察了公共支出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理论研究发现:通过影响家庭收入,公共支出效率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恩格尔效应,促进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升级;满足约束条件,在制造业内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服务业内部,促进生活型服务业向生产型服务业升级。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分析,本文验证了理论发现和实现机制,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建议,政府应当把思路从重视"支出规模"转变到重视"支出规模与支出效率"上,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地区的公共支出效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柯  张晓嘉  韩清  
该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结合企业位置的经纬度,运用DO指数对2003—2011年的中国工业产业集聚模式以及动态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65%的行业在5%置信水平下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这一结果与发达国家水平类似。(2)集聚大部分发生在200公里内,但往往在较远距离上会再次突破标准,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存在多中心集聚状况。(3)中国的行业集聚程度仍处于上升阶段,2003-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集聚趋势在增强。(4)集聚、分散特征在行业间呈现偏态分布,高集聚行业个数不多,大部分行业处于低集聚或不集聚的状态。(5)相同二位码行业下的三位码行业空间分布模式趋同,但某些二位码行业下的分布模式差异较大,不适用做行业集聚判定的划分标准。(6)四位码行业集聚分散情况与三位码行业相似,但精度不如后者。该文的研究对政府制定产业和促进集聚的政策提供了有用信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晖  吕康银  
在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集群内的人才集聚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及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等,对产业集群作用下的人才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耦合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人才集聚的演化过程,得出由于在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自身诸多特征的作用下人才集聚得以实现,并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才集聚对经济的贡献是有所差异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将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开发政策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便有针对性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汤国生  
城市物流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流服务的经济性,包括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密度经济和频率经济;另一方面是物流服务的柔性,包括物流服务的预知能力、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基于物流园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应将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一个城市只建一个物流产业集群,并构建全国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立伟  杨哲  饶宝红  
本文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国内FD I的分布集中情况以及产业集群的现状做了比较分析,计算了1983年-2004年FD I的锡尔熵指数,计算了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并对FD 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群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从实证层面,对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N指数与分行业的FD I进行了Granger检验,找出了其因果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林  佟艳芬  王盛连  
对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的测度是研究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以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广东、广西、海南构成的海洋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区位熵法对广东、广西、海南海洋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度进行测度,发现:广东在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上远超广西和海南,但在海洋产业集群集聚度上并未体现出最大优势;相反,海南省海洋产业整体聚集度和三次产业聚集度均高于广东和广西;在南部海洋经济圈中,无论是从整体聚集度还是从三次产业集聚度看,广西海洋产业都相对落后。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产业集群应以国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把握向海经济政策机遇,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海洋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