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8)
2023(7070)
2022(5823)
2021(4998)
2020(4221)
2019(9226)
2018(8790)
2017(16796)
2016(8579)
2015(9542)
2014(9321)
2013(9385)
2012(8588)
2011(7940)
2010(7760)
2009(7097)
2008(6695)
2007(5983)
2006(5369)
2005(4868)
作者
(27437)
(22924)
(22820)
(21647)
(14238)
(10906)
(10349)
(8901)
(8750)
(8048)
(7850)
(7621)
(7457)
(7304)
(7252)
(7168)
(7065)
(6691)
(6640)
(6532)
(5800)
(5693)
(5665)
(5294)
(5208)
(5095)
(5064)
(5009)
(4688)
(4599)
学科
(43026)
经济(42993)
(24647)
管理(23076)
(18160)
企业(18160)
方法(16312)
数学(14043)
数学方法(13888)
(12858)
地方(11616)
业经(11304)
中国(10958)
产业(10248)
农业(9499)
(8111)
结构(8080)
(7240)
贸易(7238)
地方经济(7199)
技术(7196)
(6943)
环境(6436)
(6371)
(6124)
(5663)
理论(5539)
(5515)
(5053)
金融(5053)
机构
学院(130165)
大学(128097)
(57139)
经济(56196)
管理(49947)
研究(48063)
理学(43726)
理学院(43229)
管理学(42436)
管理学院(42229)
中国(34378)
科学(31154)
(27263)
(25323)
(24827)
研究所(22852)
(22231)
业大(21462)
中心(21020)
农业(20369)
(19327)
财经(18023)
(17710)
经济学(17616)
北京(16803)
(16553)
(16290)
师范(16269)
经济学院(15844)
(15298)
基金
项目(94166)
科学(75306)
基金(69255)
研究(64801)
(62396)
国家(61938)
科学基金(53163)
社会(43147)
社会科(41142)
社会科学(41131)
(38596)
基金项目(36777)
自然(35155)
自然科(34358)
自然科学(34347)
自然科学基金(33768)
(32173)
教育(28096)
资助(27382)
编号(24064)
(22758)
重点(21968)
(20772)
(19614)
创新(19488)
计划(18834)
国家社会(18466)
发展(18039)
科研(18029)
(17757)
期刊
(64488)
经济(64488)
研究(36306)
中国(26095)
学报(22826)
(22807)
科学(21811)
管理(20162)
大学(16895)
学学(16284)
农业(15993)
(14492)
业经(12121)
经济研究(11637)
技术(11307)
教育(9716)
(8921)
(8548)
金融(8548)
财经(8466)
商业(8095)
问题(8040)
(7575)
科技(7326)
技术经济(6987)
统计(6781)
(6476)
资源(6259)
业大(6216)
(6114)
共检索到189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夏龙  王雪坤  
本文基于2014-2018年面板数据,测算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时序特征上,虽然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考察期直线上升,整体向好;空间特征上,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部分省域形成内陆增长极。Beta面板回归表明,经济增长、城市化率、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财政支出、投资水平、经济开放均推动了耦合协调。解决供需错配,推动"双升级"需要完善顶层设计,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政策匹配性和鼓励企业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踪锋  程林  包耀东  
文章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动态演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并表现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就时序视角而言,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表现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级转移;就空间视角而言,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实施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统筹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范文晓  沈丽  
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力。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法考察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向优质阶段迈进的关键是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我国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均衡格局逐渐完善,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分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极化特征;在考虑空间因素和时间跨度的条件下,我国多数省份与相邻省份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作用得到显现。研究有助于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为实现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  方兰  
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究二者协同互动关系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二者内涵及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间,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西部数字化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农业绿色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区域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差异正逐步缩小。(2)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数字化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绿色化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方向。(3)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核心影响因素。基于此,政府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成鹏飞  刘念  王佳慧  王克喜  周向红  
本文分析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2012—2017年湖南14个市州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12—2017年湖南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波动提升;湖南省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协调性逐渐转好;从空间维度看,各市州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较高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地区集中连片,较低协调度地区位于全省西北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黎绩  
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与流通产业升级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利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服务性消费需求对流通产业升级影响的经济特征。结果表明:2009-2020年我国服务性消费需求与流通产业升级之间整体上处于良性耦合阶段,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共振关系,并且呈现出理想的协同发展状态。根据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服务性消费需求对流通产业升级的推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长期效应较短期效应有所提升。最后提出要根据区域发展特征,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商品供给,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熊理然  王涛  朱睿倩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熊理然  王涛  朱睿倩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寇佳丽  郑尊信  
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能否实现耦合协调,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熵权—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计量方法的基础上,使用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从极度不协调提升到中度协调,反映了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状态不断完善。(2)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多数省份处于中度协调,少数省份位于高度协调和基本协调,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状态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3)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城镇化、政府扶持、人力资本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技术创新的影响为负,环境规制和FDI的影响尚不明显。当然,各个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也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福臣  高鹏  
基于2009—2018年我国11个涉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厘清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机理,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空间相关性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涉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并呈“N”型变化趋势;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显著提高并呈“M”型变化趋势,空间上均呈现“南部>北部>东部”的态势。(2)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空间上呈现“南部>北部>东部”的态势;区域内省际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北部>南部>东部”的态势;耦合协调度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区域间相互作用较小。(3)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当前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主导、人力资本是次要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福臣  高鹏  
基于2009—2018年我国11个涉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厘清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机理,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空间相关性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涉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并呈“N”型变化趋势;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显著提高并呈“M”型变化趋势,空间上均呈现“南部>北部>东部”的态势。(2)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空间上呈现“南部>北部>东部”的态势;区域内省际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北部>南部>东部”的态势;耦合协调度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区域间相互作用较小。(3)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当前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主导、人力资本是次要影响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维祥  陈希琳  周建平  刘程军  郑金辉  
本文构建了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各省(区、市)的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老基建耦合协调程度,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 2011~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国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我国省域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等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且耦合协调等级的省际差异有逐年缩小的趋势;高值集聚区域全部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及宁夏一些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且低值集聚区的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V型"变化;(3)全国各省(区、市)新老基建耦合协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财政支出水平、市场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及利用外资等因素均对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水平产生了明显的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