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4)
- 2023(10733)
- 2022(8958)
- 2021(8178)
- 2020(6529)
- 2019(14901)
- 2018(14670)
- 2017(27702)
- 2016(14351)
- 2015(16372)
- 2014(16303)
- 2013(16491)
- 2012(16134)
- 2011(15190)
- 2010(15303)
- 2009(14251)
- 2008(13917)
- 2007(12305)
- 2006(11474)
- 2005(10850)
- 学科
- 济(94043)
- 经济(93972)
- 业(35081)
- 管理(34931)
- 方法(28088)
- 中国(27917)
- 地方(26628)
- 数学(24731)
- 数学方法(24646)
- 企(24310)
- 企业(24310)
- 农(22226)
- 业经(19027)
- 地方经济(17138)
- 贸(16264)
- 贸易(16250)
- 易(15703)
- 农业(15513)
- 学(14603)
- 发(13886)
- 制(13833)
- 产业(13619)
- 融(13591)
- 金融(13589)
- 银(13205)
- 银行(13190)
- 行(13011)
- 环境(12952)
- 财(12810)
- 技术(10732)
- 机构
- 大学(221637)
- 学院(221545)
- 济(115060)
- 经济(113284)
- 研究(89754)
- 管理(79777)
- 中国(69124)
- 理学(67008)
- 理学院(66180)
- 管理学(65503)
- 管理学院(65067)
- 京(48412)
- 科学(48390)
- 财(47930)
- 所(45336)
- 研究所(40712)
- 经济学(38276)
- 中心(38155)
- 财经(37556)
- 经济学院(34227)
- 经(34181)
- 农(32968)
- 江(32920)
- 北京(32139)
- 院(31595)
- 范(29957)
- 师范(29731)
- 科学院(27745)
- 财经大学(27637)
- 业大(26513)
- 基金
- 项目(137773)
- 科学(110327)
- 研究(104968)
- 基金(101498)
- 家(87448)
- 国家(86760)
- 科学基金(73682)
- 社会(72065)
- 社会科(68679)
- 社会科学(68669)
- 基金项目(52289)
- 省(51414)
- 教育(45611)
- 划(43148)
- 自然(41974)
- 资助(41664)
- 自然科(40973)
- 自然科学(40964)
- 自然科学基金(40264)
- 编号(39996)
- 发(37680)
- 成果(33140)
- 发展(31927)
- 部(31849)
- 国家社会(31598)
- 重点(31514)
- 展(31427)
- 中国(29118)
- 课题(29017)
- 创(28552)
- 期刊
- 济(139935)
- 经济(139935)
- 研究(78798)
- 中国(49692)
- 财(33360)
- 管理(32756)
- 农(32585)
- 科学(30188)
- 学报(28408)
- 融(24856)
- 金融(24856)
- 经济研究(24400)
- 农业(22648)
- 大学(22577)
- 学学(21182)
- 教育(20962)
- 业经(20803)
- 财经(20201)
- 技术(19567)
- 问题(18649)
- 经(17884)
- 贸(16452)
- 世界(15825)
- 国际(15189)
- 技术经济(13571)
- 业(12366)
- 经济问题(11837)
- 统计(11259)
- 商业(10980)
- 经济管理(10648)
共检索到362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欣 吴殿廷 肖敏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曾经不断地移动,产业的兴起及其空间拓展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农业开发促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经济重心区域的形成和后来的几次移动。近代工业的登陆使东部沿海的内在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国以后现代工业的布局影响着经济重心的移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带来了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重心转移。文章还发现,中国经济重心的迁移存在几个特殊的规律。
关键词:
经济重心迁移 产业 现代工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胡梦可 方勇
土地利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武汉市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数据,对武汉市、主城区、远城区的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经济发展重心迁移及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重心迁移上,武汉市远城区相对于主城区重心迁移距离更大,迁移方向更为杂乱;(2)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上,主城区较为和谐,江汉区为高度协调型,硚口区和青山区为经济发展略微滞后型,其他主城区为土地发展略微滞后。远城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程度基本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除了汉南区属于经济滞后型,其他均为土地发展滞后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沙勇
文章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0-2012年间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从而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位于山东几何中心的西南面,经济重心则位于东北面,表明了区域人口、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且经济分布比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大;近12年来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致往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过程相互影响,而人口重心迁移的速度要滞后于经济重心,这一过程使得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反映了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有所缓解,整个区域的地区差距在变小;第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迁移轨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通过对经济重心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政策的空间响应程度。本文对我国近30年经济重心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和描述,并对其进行三次产业重心分解及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位于经济重心西侧,第二、三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产业梯度空间分布和转移是经济重心位置和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增长差异更多来自第三产业增长值的不同。最后对落后地区如何降低进入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门槛,减少产业对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空间演变 灰色关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黄颖钰
本文主要考察了 1 995~ 2 0 0 0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现省际迁移人口 (外来劳动力 )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 ,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 ,推动东部地带的GDP增长了 1 0 %以上 ,对东部地带GDP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 5 %。而且在东部地带 ,越是省际人口迁移吸引中心 ,迁入人口规模越大 ,迁入的外来劳动力对推动迁入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就越大。
关键词:
东部地带 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 贡献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宇峰 朱荣军
文章运用经济重心模型,分析2003~2012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及其均衡性,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均衡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已呈现出半均衡化的趋势;(2)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在东西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消费重心、r&D资本存量重心、从业人员重心和物质资本存量重心的经度变动;(3)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则包括从业人员重心、人力资本重心和财政支出重心的纬度变动。
关键词:
经济重心 迁移 半均衡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高国力劳动力迁移作为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都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怀德
随着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 ,企业迁移变得很活跃 ,企业迁移除了对企业自身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外 ,还有很强的外部性 ,改变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 ,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应准许企业迁移 ,努力减少迁移成本 ,并完善地区间竞争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企业迁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婷 李红
以往对"三驾马车"认知停留在其对经济增长的增量影响,缺乏空间方向概念。由此,以经济重心作为衡量经济空间结构的指标,并以广西为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视角出发,通过重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比分析"三驾马车"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化路径,进一步揭示三大拉力对经济重心空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广西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呈"S"型,2010,2013年分别为重心空间转向的拐点;在空间位置方面,与经济重心邻近程度由高至低依次是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出口重心;在迁移路径方面,消费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小且变动较为稳定;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最大,整体上呈往西南方向迁移态势;投资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迁移路径在2009年以后的走势较为一致。在拉力作用方面,"三驾马车"对经济重心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方向上的影响强弱不一,整体而言是投资大于消费大于出口。
关键词:
三驾马车 经济重心 灰色关联度 广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纫兰 王少军 刘鹏飞
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本文引入经济重心模型和城市几何重心模型,以湖北省黄石市2002-2011年间经济发展为例,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观察经济重心历年动态变化轨迹,利用贡献度分解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历年重心轨迹变化主要是由阳新县经济发展变化所引起。研究表明,黄石市基本平稳度过了城市转型期,而阳新县的发展态势却不明朗。目前只有大力加快阳新县经济发展,才能解决黄石市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该研究成果可为黄石市下一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GIS 经济重心 重心法 贡献度 黄石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婷 李红
以往对"三驾马车"认知停留在其对经济增长的增量影响,缺乏空间方向概念。由此,以经济重心作为衡量经济空间结构的指标,并以广西为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视角出发,通过重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比分析"三驾马车"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化路径,进一步揭示三大拉力对经济重心空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广西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呈"S"型,2010,2013年分别为重心空间转向的拐点;在空间位置方面,与经济重心邻近程度由高至低依次是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出口重心;在迁移路径方面,消费重心的
关键词:
三驾马车 经济重心 灰色关联度 广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尤晓
本文就垂直产业迁移理论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迁出的方向与必然趋势和亚洲四小龙接受产业迁移移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接受产业迁移的优、劣势,并据此对该地区接受产业迁移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