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8)
- 2023(14903)
- 2022(12621)
- 2021(11403)
- 2020(9800)
- 2019(22658)
- 2018(22360)
- 2017(43763)
- 2016(23610)
- 2015(26861)
- 2014(26729)
- 2013(26441)
- 2012(24272)
- 2011(21865)
- 2010(21706)
- 2009(19740)
- 2008(19313)
- 2007(17040)
- 2006(14289)
- 2005(12253)
- 学科
- 济(106501)
- 经济(106403)
- 管理(70550)
- 业(67340)
- 企(55761)
- 企业(55761)
- 方法(54529)
- 数学(49229)
- 数学方法(48523)
- 农(25985)
- 财(25289)
- 中国(23774)
- 业经(21931)
- 地方(21363)
- 学(19589)
- 贸(18804)
- 贸易(18797)
- 环境(18215)
- 易(18199)
- 农业(17239)
- 务(16646)
- 财务(16585)
- 财务管理(16545)
- 制(16157)
- 技术(15913)
- 企业财务(15726)
- 理论(15587)
- 和(15473)
- 划(14315)
- 产业(13879)
- 机构
- 学院(340273)
- 大学(337764)
- 济(142254)
- 经济(139544)
- 管理(137275)
- 理学(120516)
- 理学院(119284)
- 管理学(116990)
- 管理学院(116385)
- 研究(105829)
- 中国(78407)
- 京(68986)
- 科学(65421)
- 财(62338)
- 农(53449)
- 所(51777)
- 财经(51418)
- 业大(51022)
- 中心(50499)
- 江(48904)
- 研究所(47313)
- 经(46752)
- 经济学(44509)
- 北京(42285)
- 农业(42255)
- 范(41897)
- 师范(41435)
- 经济学院(40681)
- 院(38731)
- 州(38703)
- 基金
- 项目(238308)
- 科学(189877)
- 基金(175805)
- 研究(170215)
- 家(153012)
- 国家(151869)
- 科学基金(132723)
- 社会(109698)
- 社会科(104488)
- 社会科学(104461)
- 省(94306)
- 基金项目(93363)
- 自然(87801)
- 自然科(85876)
- 自然科学(85858)
- 自然科学基金(84315)
- 教育(79722)
- 划(79022)
- 资助(72917)
- 编号(67786)
- 重点(53739)
- 部(52849)
- 成果(52381)
- 发(51353)
- 创(50363)
- 创新(47097)
- 课题(46361)
- 科研(46338)
- 国家社会(45845)
- 教育部(45818)
共检索到468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苗建军 华潮 丰俊超
使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纳入空间因素,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促进到抑制的倒"U"型特征,这意味着二三产业集聚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其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在考察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制定相关区域性经济政策时,要着重注意倒"U"型曲线的拐点问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迎港 常向东
基于我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减排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在地区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产业机构升级以及二者的交互关联作用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宏观税负、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效应检验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互促进,并能够作为彼此的中介变量加快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且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二者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的重要传导路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虎 张毅 向妍
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销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还通过知识和技术等外溢效应带动邻近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但空间效应在区域和行业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中拓宽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测度,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为依据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廷海 王点
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ESDA分析方法,建立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我国省际工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偏微分法对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工业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地区会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性,从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文娟 钟立新
产业集聚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是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已有的空间计量模型可适用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量,而对于影响产业集聚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则需要借助于其它模型。文章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借助于包含距离变量的产业空间计量模型,通过空间重构和空间耦合,可建立同时适用于产业集聚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区分出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弘 吴顺利
以产业协同集聚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是“十四五”时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文章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研究脉络,基于中国内地2006—2018年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发现: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我国两业协同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集聚趋势和空间异质性;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扩张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U”型非线性特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不同区域间存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业协同集聚与居民消费扩张间存在部分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强化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指导和方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弘 吴顺利
以产业协同集聚助力消费扩容提质是“十四五”时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文章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研究脉络,基于中国内地2006-2018年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发现:我国省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我国两业协同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集聚趋势和空间异质性;两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扩张作用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产生“U”型非线性特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不同区域间存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两业协同集聚与居民消费扩张间存在部分负向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强化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推动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指导和方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朝阳 韩子璇 李小刚
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选取中国2006—2017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集聚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邻近地区的人力资本集聚会显著抑制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各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
关键词:
人力资本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SDM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松
本文基于1991—2013年中国省域数据,使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产业品牌效应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产业集聚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与传统计量模型相比,空间计量模型更为适合。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品牌对本地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不仅受到本地区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域产业品牌向绿色化和高级化发展;以信息化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指导作用;加强不同地区间区域产业品牌的多层次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为区域产业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夏后学 谭清美 商丽媛
选取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相关数据,构造了可用于测度中国产业集聚水平的γsj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Fama-Macbeth估计法及GMM估计法,就产业协同集聚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倒逼手段驱动结构调整进行了讨论。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结果表明,非正式环境规制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会驱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产业协同集聚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调整效应,但存在门槛特征。根据研究结论,政府在对企业集聚行为进行事先干预时,应充分考虑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屏障"作用,利用这道"屏障"发挥好产业协同集聚的结构调整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夏后学 谭清美 商丽媛
选取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相关数据,构造了可用于测度中国产业集聚水平的γsj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Fama-Macbeth估计法及GMM估计法,就产业协同集聚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倒逼手段驱动结构调整进行了讨论。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结果表明,非正式环境规制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会驱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产业协同集聚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调整效应,但存在门槛特征。根据研究结论,政府在对企业集聚行为进行事先干预时,应充分考虑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屏障"作用,利用这道"屏障"发挥好产业协同集聚的结构调整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永培 晏维龙 郭晓飞
为了深入分析工业分制造业地理集聚对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笔者在一个拓展的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2010年36个二位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集聚对制造业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提升排放总量和降低排放强度增速的双重作用,即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工业集聚过程中的市场集中度、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对制造业碳排放发挥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