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86)
2023(13866)
2022(11176)
2021(9676)
2020(8155)
2019(17772)
2018(17493)
2017(34009)
2016(17796)
2015(19788)
2014(19678)
2013(19947)
2012(18556)
2011(16858)
2010(17357)
2009(16471)
2008(16272)
2007(15026)
2006(13878)
2005(12608)
作者
(52942)
(44895)
(44392)
(41976)
(28078)
(21169)
(20097)
(17331)
(16794)
(15977)
(15285)
(14588)
(14252)
(14239)
(13745)
(13485)
(13054)
(12754)
(12748)
(12652)
(11149)
(10957)
(10882)
(10308)
(10045)
(10026)
(9769)
(9714)
(8958)
(8757)
学科
(112306)
经济(112209)
(87610)
(70194)
企业(70194)
管理(62906)
(46514)
方法(38269)
业经(35451)
农业(31183)
数学(29929)
数学方法(29797)
地方(24768)
(23872)
中国(22597)
技术(19041)
(17525)
产业(17112)
(16976)
财务(16968)
财务管理(16954)
(16226)
企业财务(16018)
(15137)
地方经济(15093)
(14979)
(14974)
贸易(14971)
(14864)
(14481)
机构
学院(280321)
大学(269825)
(138231)
经济(136173)
管理(114700)
理学(98774)
理学院(97899)
管理学(96868)
管理学院(96338)
研究(91979)
中国(73451)
(57937)
(56778)
(54402)
科学(51313)
(45590)
财经(45420)
农业(44151)
(43693)
业大(43064)
经济学(42765)
中心(42225)
(40977)
研究所(40853)
经济学院(38446)
经济管理(34946)
(33574)
北京(33363)
财经大学(32696)
商学(31510)
基金
项目(179837)
科学(144892)
研究(135104)
基金(133022)
(113513)
国家(112404)
科学基金(99074)
社会(93280)
社会科(88494)
社会科学(88470)
(72761)
基金项目(70563)
自然(59434)
自然科(58120)
自然科学(58109)
教育(57269)
自然科学基金(57176)
(57062)
编号(53812)
资助(52225)
(42651)
成果(40929)
(40762)
(40177)
国家社会(39674)
(39635)
重点(39174)
创新(37316)
发展(36024)
(35936)
期刊
(168616)
经济(168616)
研究(81926)
(60474)
中国(52928)
管理(45780)
(44458)
农业(41030)
科学(37521)
学报(35930)
业经(32464)
大学(29095)
学学(28316)
(26888)
金融(26888)
技术(26486)
经济研究(25918)
财经(23573)
问题(22394)
(21622)
(20710)
技术经济(19659)
世界(17568)
经济问题(15367)
商业(15120)
教育(14772)
农村(14724)
(14724)
现代(14712)
农业经济(14538)
共检索到427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青宁  毛世平  
为探究产业协同集聚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基于2013—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GML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且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2)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在一二产业协同集聚、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数字经济对东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流协作、强化数字经济建设等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阳军  田泽  梁栋  张鑫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阳军  田泽  梁栋  张鑫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燕  孙超  
高端制造业服务化、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同地协同集聚是否可以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门限回归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从产业异质性看,高新技术产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最优水平会更晚进入拐点,且跨过门限值后,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效应更小;从地区差异性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倒U型关系的后半段,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开始显现;从影响过程看,协同集聚初期的成本积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潜能,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破行政地区束缚,各地根据区位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政府需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予以适当弥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先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伍先福  
在借助一般门槛模型估计门槛值的基础上,利用门槛值生成虚拟变量来构建分段函数以求解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利用中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度分别跨越门槛值1.0299、2.1741、2.0651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改善和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均由负转正,而跨过门槛值2.1741后对纯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却由正转负;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邢会  谷江宁  张金慧  
文章使用中国2009—2019年273个城市面板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作用,并考虑不同要素禀赋结构、自然禀赋和制度禀赋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两业协同集聚与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拐点左侧;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丰富的城市更容易跨过拐点,发挥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自然禀赋丰富的城市更容易跨过"U"型拐点;《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颁布会强化两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行政等级城市不利于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研究结果为产业协同集聚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邢会  谷江宁  张金慧  
本文利用京津冀2011~2019年13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与两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的不同影响,并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上探究要素禀赋结构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两业协同集聚模式是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的合理选择,对京津冀制造业TFP提升起促进作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对京津冀制造业TFP提升起抑制作用;交通仓储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两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玮   金雪   田舒涵  
本文选取我国29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价值链协同创新在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经济较落后、小规模以及中西部城市中,数字经济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希冀助力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越  
数字金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文章利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是否通过产业集聚途径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1)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以及使用深度均通过降低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而数字化程度通过增加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通过增加产业多样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银西阳  贾小娟  李冬梅  
[目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冯猛  李方文  
本文以1998~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业企业为素材,应用Levinsohn-Petrin半参估计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结构性因素,考察了县级层面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我们发现:(1)两种方法得出的TFP增长走势基本相似,技术效率改善与前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结构性因素,但在总体上前者的贡献份额高于后者;(2)专业化经济对TFP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多样化经济不具这一功效;(3)专业化经济通过技术效率改善来促进TFP增长,且其作用渠道是行业内厂商平均规模;(4)多样化经济虽然能够促进前沿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