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1)
2023(5831)
2022(5016)
2021(4208)
2020(3576)
2019(8276)
2018(8192)
2017(15538)
2016(7372)
2015(8619)
2014(8418)
2013(8657)
2012(7802)
2011(7093)
2010(7082)
2009(6693)
2008(6669)
2007(5507)
2006(4705)
2005(4242)
作者
(20343)
(17141)
(16830)
(15864)
(10837)
(7929)
(7860)
(6667)
(6282)
(6147)
(5756)
(5468)
(5339)
(5205)
(5174)
(5164)
(5118)
(5007)
(4951)
(4795)
(4245)
(4099)
(4094)
(3891)
(3794)
(3721)
(3584)
(3528)
(3438)
(3389)
学科
(39183)
经济(39165)
(26958)
管理(23956)
(20227)
企业(20227)
(18256)
贸易(18247)
(17696)
方法(14609)
数学(11970)
数学方法(11918)
地方(10988)
产业(9941)
业经(9847)
中国(9036)
(8845)
服务(7361)
关系(7241)
(6928)
供销(6926)
(6914)
技术(6581)
地方经济(6291)
(6191)
服务业(6013)
(5879)
出口(5668)
出口贸易(5668)
(5668)
机构
学院(110621)
大学(108761)
(55183)
经济(54281)
管理(45897)
理学(39766)
理学院(39456)
管理学(39115)
管理学院(38903)
研究(35339)
中国(25725)
(21870)
(20575)
科学(17999)
经济学(16902)
财经(16741)
(16106)
(16030)
中心(15699)
经济学院(15383)
(15043)
(14875)
研究所(14433)
北京(13577)
(13385)
师范(13309)
(13299)
(13012)
商学(12833)
商学院(12710)
基金
项目(74832)
科学(59877)
研究(59013)
基金(54270)
(45419)
国家(45087)
社会(40085)
科学基金(39578)
社会科(38294)
社会科学(38289)
(29818)
基金项目(28212)
教育(24914)
编号(24398)
(23593)
自然(22509)
自然科(21982)
自然科学(21981)
自然科学基金(21613)
资助(21377)
成果(19102)
(18741)
国家社会(16914)
(16684)
重点(16385)
发展(16372)
(16203)
(16144)
课题(15862)
项目编号(15707)
期刊
(58791)
经济(58791)
研究(32195)
中国(20139)
管理(17041)
(14461)
(13306)
国际(12123)
经济研究(11680)
业经(11482)
科学(11109)
学报(10931)
(10414)
技术(10207)
问题(9187)
大学(9077)
图书(9069)
教育(8472)
(8420)
金融(8420)
商业(8360)
学学(8286)
财经(7722)
农业(7592)
(6939)
(6759)
贸易(6759)
世界(6713)
书馆(6655)
图书馆(6655)
共检索到167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解希玮  
采用WWYZ方法从投入产出角度测算中国1995—2019年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程度和开放联动效应,考察二者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异质性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将在短期内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方面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抑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增长;而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联动效应同样呈现为两方面,即在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上升的同时,阻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在此基础上,金融、商务与运输三类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效应分别作用于劳动、资本和技术三种制造业类型,且相较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受产业协同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萍  
数字贸易领域制度型开放是当前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数字贸易开放对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攀升GVC中高端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ADB-MRIO(2021)与OECD的DSTRI数据库构建了2014—2020年的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贸易开放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开放显著促进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贸易成本削减、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及研发创新激励效应是其重要作用机制;拓展分析表明,数字贸易开放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因出口市场、产业类别、行业显性比较优势及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差异而呈现明显不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健  赵洋  赵迪  
从国别角度出发,本文研究借助生产分割阶段数测度,通过将全球价值链解构为国内和国际价值链分工联系,同时在区分制造和服务功能环节基础上,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合定量考察与实证分析,研究证实:全球价值链分工联系拓展对服务贸易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这在金融危机后进一步增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过度集中于在制造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点,决定了该分工联系更主要存在不利影响。全球价值链解构下的机制探讨表明:在推动服务贸易增长方面,国内或国际价值链拓展的影响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可以呈现"互补"关系;相比国内价值链,拓展国际价值链、尤其服务环节国际价值链分工联系能够更好促进服务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盈盈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研究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而抑制了其后向参与,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大于发达国家;不同服务部门的开放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零售、电信、金融和专业服务部门的自由化能够显著提升一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而运输服务部门自由化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本文为中国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助力制造业利用国内外优质服务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价值链跃升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岚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服务的作用愈发凸显,服务贸易的新形式丰富了区域贸易协定影响服务贸易成本的渠道。本文从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两个维度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对不同类型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单纯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对服务贸易成本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提高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度将显著降低服务贸易成本。区域贸易协定可以显著降低中间投入服务贸易成本,对最终需求服务贸易成本的抑制效应不显著。区域贸易协定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效果存在非对称性,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对服务贸易成本的抑制效应强于南北型。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可以通过减少监管分歧和货物贸易自由化效果外溢两条途径降低服务贸易成本,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则仅可以通过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外溢效应来降低服务贸易成本。因此,中国应积极与发达国家开展高质量区域贸易协定谈判,通过提高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充分发挥其服务贸易自由化效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晨霞  李荣林  
本文采用2007—2019年DESTA的双边贸易协定数据库和ADB-MRIO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构建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的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均显著提升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在经过替换估计模型和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签署第二代贸易协定有助于从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效应中获得较多收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从其中获得较少收益。自由贸易协定网络通过技术扩散和制度改善促进了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本文研究结论为助推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探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庞德良  李佐智  
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尽管目前中国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参与度最高,但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正在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方式。世界各国服务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大同小异,这意味着在中国服务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将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因此,我国可以采取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等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可以利用WTO优惠条款对服务部门进行合理保护,还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服务业产品出口。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付丽  
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一)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为价值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是对全球价值链(GVC)快速发展的回应。美欧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超大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来主导未来国际贸易、世界投资新规则体系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本文利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清单、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美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等数据,使用Taylor一阶展开法和考虑消费异质性的Creedy方法测算了中美贸易摩擦给全球价值链参与者带来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基于Taylor一阶展开法还是Creedy方法,本轮贸易摩擦给中美两国自身带来的福利损失最大,且美国受损程度明显高于中国;第二,全球价值链上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员以及日本、德国、英国等经济体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福利损失较大;第三,国别责任分解表明中美福利损失主要来源于自身加税行为,而其他绝大多数经济体的损失主要由美国加税引致;第四,收入分配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引致的中国福利损失是累退性的,而美国福利受损程度与收入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表明中美贸易摩擦不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全球价值链各参与者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主动维护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治理秩序。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安  吴肖丽  
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利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责任分担问题,并进一步考察由中日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表明,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出口国的碳排放,来自第三国碳排放的占比有所上升;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品出口和轻制造业的最终品出口,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则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进口国需为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承担主要的排放责任,且第三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大于出口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磊  徐琳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对既有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产生的挑战,本文首先就目前国际货物贸易统计方法改革之进展进行讨论;其次,尝试就其对我国外贸统计的影响开展分析;最后,对各类改革方案之利弊进行讨论,并对未来我国外贸统计改革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永明  张亚楠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将双向FDI协同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国际生产分割理论,匹配WIOD数据库并利用中国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双向FDI协同发展程度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的攀升;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相比,金融危机后双向FDI协同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的影响程度增大,且其对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业;双向FDI的协同溢出效应通过技术内化渠道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渠道,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的攀升;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变化,双向FDI协同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东伟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和总值贸易的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的贸易失衡问题。研究方法:本文利用OECDWTO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和估计。研究发现:中国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显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形反转趋势。与增加值贸易统计相比,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显著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程度。分行业来看,中国制造业整体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40%左右,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被夸大了50%和60%以上。分市场来看,中国对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30%左右,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逆差规模被夸大了近80%。研究创新: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趋势。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增加值创造中的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孟夏  张俊东  
文章聚焦深度FTA与价值链服务化的关系,以服务贸易国内规制为切入点,在单一FTA直接作用基础上考察了一国全球FTA网络地位对提升该国服务开放水平,继而促进双边价值链服务化的间接作用及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FTA的服务贸易条款深度将有力推动缔约双方与服务相关的价值链合作;另一方面,相较于国内服务增加值,以一国自身的FTA缔约数量、缔约质量、FTA伙伴国的平均缔约数量和质量分别刻画的FTA网络节点地位将显著提高其制造业出口内涵的外国服务增加值比重。同时,节点地位的促进效应针对不同的国家组合、服务分行业、国内服务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而且当贸易双方同属一个凝聚子群时,服务进口国网络地位的作用效果会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监管质量、治理效率对该国网络节点地位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对国内规制不完善或监管能力薄弱的国家而言,提高其在FTA网络中的地位更能倒逼其规制融合,加速推动服务开放。文章研究结论将为中国以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抓手同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对中国深化服务开放,优化服务领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顶  龚同  
近三十年间,区域贸易协定和全球价值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二者呈现出共生发展的态势。区域贸易协定构成区域主义的现实基础,而全球价值链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架构属于多边主义取得进展的成果。作为全球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全球价值链正在重塑区域主义,并在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进行协调。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呈现出网络化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结构依赖性,然而,现有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文献尚没有充分地考虑上述特征。为了从网络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形成的影响机制,文章构建了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并建立了包含经济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指数随机图模型,注重研究网络结构依赖和复杂网络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传递闭合性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网络现有关联主导着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形成。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会影响其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选择,全球价值链下游度越高的经济体越倾向于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双边增加值关联的增加会促进经济体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关系,而双边生产长度的增加会降低经济体间建立贸易协定的概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