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8)
2023(12968)
2022(10673)
2021(9755)
2020(8064)
2019(18264)
2018(18003)
2017(34492)
2016(17682)
2015(19819)
2014(19225)
2013(18773)
2012(17166)
2011(15726)
2010(15998)
2009(14708)
2008(14036)
2007(12451)
2006(11090)
2005(9681)
作者
(48784)
(41192)
(40999)
(39123)
(26066)
(19548)
(18274)
(15847)
(15455)
(14491)
(14069)
(13776)
(13281)
(12963)
(12710)
(12473)
(12144)
(11759)
(11641)
(11246)
(10158)
(9866)
(9850)
(9583)
(9276)
(9238)
(8860)
(8552)
(8116)
(7978)
学科
(98331)
经济(98272)
管理(53748)
(51916)
(43325)
企业(43325)
方法(35397)
数学(31001)
数学方法(30446)
地方(25122)
中国(22167)
(20816)
业经(20602)
技术(18961)
地方经济(16164)
(16071)
(15778)
农业(14687)
产业(14316)
(14022)
理论(13420)
(13351)
贸易(13339)
(12804)
技术管理(12709)
环境(12582)
(11982)
金融(11978)
(11784)
(11554)
机构
学院(256468)
大学(252739)
(118888)
经济(116779)
管理(102091)
理学(88443)
理学院(87491)
研究(86214)
管理学(85910)
管理学院(85422)
中国(63859)
(51737)
(49683)
科学(49225)
(40950)
财经(39923)
中心(38744)
经济学(37760)
(37604)
研究所(36998)
(36128)
经济学院(33685)
业大(32910)
(32707)
(32593)
北京(32478)
师范(32363)
(31627)
(30258)
财经大学(29521)
基金
项目(172885)
科学(139813)
研究(128433)
基金(126915)
(109320)
国家(108496)
科学基金(95573)
社会(86134)
社会科(82108)
社会科学(82088)
(68890)
基金项目(67145)
自然(59598)
自然科(58267)
自然科学(58257)
教育(58094)
自然科学基金(57193)
(56646)
资助(50472)
编号(50018)
(41033)
(39494)
成果(39038)
重点(38831)
创新(37518)
(37294)
国家社会(36419)
课题(35353)
教育部(32898)
人文(32832)
期刊
(137013)
经济(137013)
研究(78692)
中国(49779)
管理(41981)
(36710)
科学(33555)
学报(31105)
(30032)
技术(25488)
教育(25180)
大学(25070)
学学(23886)
经济研究(23679)
业经(21544)
(21396)
金融(21396)
农业(20443)
财经(20267)
(17789)
问题(17056)
技术经济(16236)
统计(15352)
(15069)
科技(13469)
商业(13119)
决策(12567)
现代(12497)
(12436)
(11555)
共检索到381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丽娟  邹洋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我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点经济区,过去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长期以来,以边际产业和梯度转移为主的产业承接模式使该地区陷入了产业升级梯度陷阱,产业承接中的规划缺失和引导失效又加剧了经济区内部空间不均衡。为此,本文基于经济区产业升级和空间均衡视角,兼顾经济区整体性和内部差异性,探讨了成渝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种可行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转移模式、产业链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式、跨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经济区内部空间差异化承接模式,以期对以成渝经济区为代表的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和欠发达区域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友金  吕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政府,都试图通过引导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梯度转移,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然而,现实结果与理想预期相去甚远,东中西部地区间不仅没有发生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而且经济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为什么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失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了产业转移的梯度陷阱,探讨了承接地产业升级阻滞的原因,提出中西部地区要逾越产业转移梯度陷阱与产业升级阻滞,应当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丽明  
郑州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郑州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心作用、强化郑州的龙头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郑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机制创新,加快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胡森林  侯路瑶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健敏  葛顺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峻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需要根据中国自身的结构性特点做出调整,由单纯的强调产业承接转向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政策目标组合。这种变化也要求形成组合式的政策环境与之适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泽强  杨军  
当前,在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在产业承接中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否则,仍将难以摆脱单纯地依赖资源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拉动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并固化。一、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基本状况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煦  白永秀  薛飞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6~2019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异质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推动人才集聚、引导企业集聚以及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三个渠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鉴于此,应在强化中央政策统筹力度、有序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落实示范区政策,持续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西三  
伴随着我国产业发展战略从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到注重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转变,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呈现新格局,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未来一段时期承接产业转移将出现新的趋势,只有把区域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趋势结合起来,才能推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协同演进,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戴庆华  牟永红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过分注重引进国外资本的规模,忽视了技术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国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陷入困境和面临潜在威胁。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技术的现状及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误区及潜在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加强技术学习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涛  邹双  
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彭国川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超  
在沿海和内地要素禀赋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产业转移建立沿海和内地之间"营销-制造"、"研发-制造"和"高端-低端制造"等类型的区域分工模式,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分工模式。降低企业迁移和运营的成本、为企业在承接地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对促进区域合理分工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本文将承接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纳入承接地产业间投入产出体系,确定承接产业与本土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而推导整体迁移模式下,承接产业与本土间融合互动关系式,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承接各产业后河北省本土产业以及所承接产业在不同时间的规模扩张情况。结果显示:短期内,承接不同产业会给河北省产业结构带来不同的变化,但是各产业规模变动不会因情景设定的不同而不同。综合来看,受产业转移影响河北省制造业规模扩张最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居民服务业规模扩张较小;中期来看,通过选择不同承接产业调整河北产业结构的作用减弱,但同一承接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增强,且各产业产出规模变动在不同情景下存在差异;长期来看,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有利于河北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较基准情景而言,当前的投资消费政策虽然能够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扩张作用的有效发挥,但是其促进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更为微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朱家华  黄惠玲  龚惠萍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除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城市群之外,中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崛起,新兴的城市群不断出现,如关中—天水城市群、西安经济圈等。然而,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章以西安经济圈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中国发展中西部地区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