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98)
2023(9874)
2022(8182)
2021(7115)
2020(5698)
2019(12526)
2018(12009)
2017(23060)
2016(11973)
2015(13304)
2014(13332)
2013(13409)
2012(12608)
2011(11678)
2010(11744)
2009(10980)
2008(10706)
2007(9510)
2006(8630)
2005(8160)
作者
(35432)
(29576)
(29163)
(27454)
(18616)
(13935)
(13369)
(11490)
(11157)
(10655)
(10026)
(9747)
(9404)
(9374)
(9122)
(9061)
(8867)
(8504)
(8433)
(8305)
(7518)
(7266)
(7119)
(6819)
(6619)
(6561)
(6551)
(6403)
(5915)
(5805)
学科
(65580)
经济(65540)
(34986)
管理(34645)
(27096)
企业(27096)
地方(23784)
中国(20097)
方法(18120)
(17301)
业经(16628)
数学(15094)
数学方法(15001)
地方经济(14418)
产业(12281)
农业(11762)
(11642)
(11254)
金融(11253)
环境(11077)
(11042)
贸易(11032)
(10618)
(10567)
(10476)
银行(10466)
(10278)
技术(10205)
(9568)
(9394)
机构
学院(177584)
大学(172716)
(78202)
经济(76711)
管理(66777)
研究(66380)
理学(56508)
理学院(55807)
管理学(55082)
管理学院(54725)
中国(50008)
科学(39066)
(38069)
(33418)
(32575)
研究所(30103)
中心(29238)
(28323)
(26809)
(26273)
师范(26063)
财经(25236)
北京(24486)
(24408)
经济学(23497)
(23054)
业大(23008)
(22622)
经济学院(21027)
师范大学(20934)
基金
项目(116006)
科学(93000)
研究(88931)
基金(82218)
(70655)
国家(70041)
科学基金(60535)
社会(58332)
社会科(55552)
社会科学(55546)
(47976)
基金项目(42884)
(39218)
教育(38822)
编号(36136)
自然(35878)
自然科(34986)
自然科学(34981)
自然科学基金(34350)
(33322)
资助(32266)
成果(28539)
发展(27667)
(27204)
重点(26843)
课题(26229)
(25231)
(24430)
国家社会(24139)
创新(23582)
期刊
(96513)
经济(96513)
研究(56525)
中国(40816)
管理(26753)
(25870)
科学(23569)
(22809)
学报(22192)
教育(21826)
(18641)
金融(18641)
业经(18515)
农业(18183)
技术(17272)
大学(17061)
经济研究(15983)
学学(15860)
问题(12572)
财经(11971)
商业(10760)
(10560)
(9932)
(9852)
技术经济(9499)
国际(9461)
科技(9167)
资源(9076)
世界(9058)
(8857)
共检索到283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两个"中心—外围"的格局,应该考虑到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这一微观基础。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之间,NVC1与NVC2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割裂关系可能是造成中国在GVC中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扩大的微观机理。通过产业转移构建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之间的良性互动,将经济拉动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扩大内需型",将竞争模式从"环节对链条"转变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少军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其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运用商务成本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条件。最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它国家,中国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少军  刘志彪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对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从学理上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给全球化带来的四个特征性事实;在从要素特征、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分析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后,指出由GVC来主导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国际技术前沿的实施机制;进一步,本文探究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最后指出,将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内涵的竞争方式,与自身的国情和优势相结合来发展国内价值链,应该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一条新思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国内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联动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界定和区分了外需对中国国内各区域在GVC和NVC中增加值收益及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外需对国内区域垂直分工和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首先,1997-2012年外需对中国各区域增加值收益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拉动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呈快速减弱趋势,而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其他地区(Ro W)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这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依据。其次,外需驱动下中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京津地区在增加值收益快速提高的同时却陷入了NVC增值能力不足甚至为负的困境,而中西部地区受益于外需驱动下的国际和国内垂直分工效应增值能力得以提升。此外,我们还利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了外需对区域间增加值流转的生产层级特征以及关键生产路径分布,为价值链互动视角下中国分区域-分阶段的产业升级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严建云  
福绵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产业链下获得的利润十分的低,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加工制造。福绵服装产业需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升级,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采用保守的前进策略,提高生产技术努力为产业升级做贡献,而且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区域协调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福绵区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焱  原毅军  
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的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全球GDP的快速增长。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贸出口、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部分产品(如发电设备、造船、汽车)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路径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使得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差距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资源密集型倾向的企业多,对生产性服务依赖的企业少,使得中国装备制造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转型升级的任务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焱  原毅军  
全球价值链(GVCs)分工的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全球GDP的快速增长。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贸出口、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部分产品(如发电设备、造船、汽车)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路径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使得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差距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资源密集型倾向的企业多,对生产性服务依赖的企业少,使得中国装备制造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转型升级的任务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俊  林卿  
以中美两国15个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使用GVC地位、参与度指数测算了各行业参与GVC分工情况,使用能耗强度测算了能耗情况,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指数对比分析了中美制造业在GVC地位、参与度和能耗强度协调性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地位和参与度上的提升速度快于美国,但大部分制造业的GVC分工地位仍偏低;2002—2014年,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能耗强度上升,绝大多数美国制造业能耗强度下降,但在越靠近的年份,中国有更多的制造行业能耗强度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及美国,但近年来耦合协调度的提升速度略优于美国。最后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主导区域价值链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斌   梁树广  
文章在分别测度双向FDI协调发展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效应呈现中西部高于东部、劳动力流出地高于流入地以及2003—2009年高于2010—2021年的特征。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不同分位数上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呈现效应递减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OFDI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明显高于IFDI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钧霆  李若曦  王子睿  
双向FDI协调发展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基于2007—2019年5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双向FDI协调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第二,双向FDI协调发展在促进本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同时,还会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其他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受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第四,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传导,促进其他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唐明  
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城乡体育产业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从我国城乡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基于物流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体育产业的价值链问题以及影响城乡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即政府因素,并根据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为促进城乡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链管理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基于Romer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通过对模型扩展得出金融发展影响机制的理论假说,利用我国2004-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的三个方面金融效率、金融结构和金融规模对我国产业升级都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而金融结构的促进效应在不断下降;金融规模主要利用研发途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作用在下降;金融效率主要利用FDI技术溢出途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作用在上升;金融结构主要利用人力资本积累途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作用在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程远  
本文以区域资本发展为背景,引入"调整成本",分析资本发展、区域市场化对价值链升级影响的机理。以资本发展影响价值链、资本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理论描述、区域市场化的资本发展对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三个方面为研究视角,基于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以2000-2016年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数据面板,以出口复杂度衡量价值链,实证分析和研究资本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路径选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程远  
本文以区域资本发展为背景,引入“调整成本”,分析资本发展、区域市场化对价值链升级影响的机理。以资本发展影响价值链、资本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理论描述、区域市场化的资本发展对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三个方面为研究视角,基于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以2000-2016年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数据面板,以出口复杂度衡量价值链,实证分析和研究资本发展影响价值链升级的路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