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36)
- 2023(6172)
- 2022(5330)
- 2021(4832)
- 2020(4050)
- 2019(8891)
- 2018(8671)
- 2017(16239)
- 2016(8453)
- 2015(9376)
- 2014(8760)
- 2013(8528)
- 2012(7750)
- 2011(6851)
- 2010(6937)
- 2009(6347)
- 2008(6106)
- 2007(5600)
- 2006(4822)
- 2005(4029)
- 学科
- 济(37773)
- 经济(37755)
- 业(31751)
- 管理(29701)
- 企(29019)
- 企业(29019)
- 技术(16433)
- 方法(14484)
- 技术管理(11873)
- 数学(11835)
- 数学方法(11671)
- 业经(11383)
- 产业(10288)
- 地方(10096)
- 中国(9578)
- 农(9107)
- 财(6935)
- 理论(6670)
- 农业(6309)
- 制(6151)
- 划(6039)
- 地方经济(5943)
- 和(5712)
- 环境(5342)
- 结构(5312)
- 学(5274)
- 策(5221)
- 银(5080)
- 银行(5072)
- 行(4836)
- 机构
- 学院(117015)
- 大学(113744)
- 管理(51524)
- 济(51207)
- 经济(50311)
- 理学(44838)
- 理学院(44441)
- 管理学(43885)
- 管理学院(43667)
- 研究(36267)
- 中国(26262)
- 京(23089)
- 科学(21225)
- 财(20724)
- 江(18042)
- 中心(16831)
- 财经(16635)
- 所(16600)
- 业大(15624)
- 研究所(15111)
- 经(14993)
- 经济学(14819)
- 农(14581)
- 范(14541)
- 师范(14421)
- 北京(14305)
- 州(14212)
- 经济管理(13916)
- 商学(13869)
- 商学院(13719)
- 基金
- 项目(82646)
- 科学(67585)
- 研究(63562)
- 基金(58515)
- 家(49702)
- 国家(49286)
- 科学基金(44360)
- 社会(42216)
- 社会科(40351)
- 社会科学(40342)
- 省(36259)
- 基金项目(31504)
- 教育(28550)
- 划(28458)
- 自然(26589)
- 自然科(26048)
- 自然科学(26043)
- 自然科学基金(25616)
- 编号(24647)
- 创(24366)
- 资助(21779)
- 创新(21644)
- 发(19761)
- 重点(18609)
- 成果(18517)
- 课题(18207)
- 国家社会(17436)
- 部(17314)
- 业(16942)
- 发展(16544)
共检索到170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虹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评价产业创新能力。通过构建产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选取河南省2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测算,计算出各个产业创新能力的得分和排名。并根据不同产业的创新能力,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
产业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颜慧超 王伟 吕文林 赵跃民 林红
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资源,而发明专利又是专利中技术价值最高的一类成果,并且其数量反映了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文章采用发明专利总量、万人发明人专利申请量、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量和行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文本聚类法、内容分析法对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份与湖北省的发明专利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娟
文章构建了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用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提出了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六个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法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集,根据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利用模糊语言作为评价标度,构建了基于改进灰关联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袁军晓 方永恒 付丽莎 梁倩
通过评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可以总结其创新活动的经验,为集群间发展水平的比较提供科学的判断标准和依据,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文章运用理论阐述与数理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式,以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理论模型,以陕西宝鸡市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验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 评价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娟
文章构建了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用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提出了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六个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法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集,根据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利用模糊语言作为评价标度,构建了基于改进灰关联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柯 唐娟莉 谷洲洋
文章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从时间维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逐年增强,这主要是受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影响;在衡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中,教育、创新经费、创新主体、创新知识、民主、产业的影响力较大;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高低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关系,反映了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创新人才 熵值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松奕
绿色创新是新时代实现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根据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运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筛选,最终确定了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云模型评价方法,对2009—20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能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年演化,整体呈趋好态势发展,但仍然存在部分约束性短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星 蔡琦
文章通过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的统计测度指标体系与统计测度模型,选取2015年我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探究了我国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直辖市中,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最强;27个省份中,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最强,江苏省则紧随其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庆朗 蔡跃洲 沈梓鑫
客观准确地测度创新能力是制订科技政策、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创新测度方法的形成完善是创新认知和创新理论不断深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者共同演进,先后出现"创新线性模型""创新体系""创新生态系统"等创新理论;在创新测度实践中则有"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DEA效率评价法""数据挖掘法"等与之对应。依托"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数据集成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法将是创新测度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数据挖掘法是对其他测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有效整合不同方法下的测度结果将有助于提高测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创新理论 创新测度 数据集成 数据挖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陈钰芬 王鹏飞
为了更好把握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本文构建了一套全面、客观、简洁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分析。主要参考来自中国统计数据库和SourceOECD的数据,将1991—2007年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情况与日、美以及全体OECD成员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拟合方程,对中、美、日三国的未来创新能力进行了科学预测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已稳步提升,但创新过程中管理薄弱,从而导致创新效率不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过程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
国家创新能力 测度体系 比较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忠辉 苏永明 李志强
本文明确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涵义,从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结构、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层次和测度模型等方面讨论了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并结合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逐层展开,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完整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可用于对我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与比较分析。文章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的观点,并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与方法体系之中。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楼高翔 曾赛星
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重大影响。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和分析。本文根据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成员、协同过程及协同形式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对测度内容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区域 技术创新 协同 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林雷芳
应用因子分析理论提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张胜宝 程刚 马成文
研究目标:测度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揭示其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征、空间非均衡性及分布动态演化。研究方法: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时序加权混合算子及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长江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处于较低水平。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非均衡性呈波动递减趋势,区域失衡正在逐步得到遏制;环渤海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间差异最大,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差异位居三大支撑带首位;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三大支撑带整体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极化效应"显著,且呈现不同类型的极化趋势,三大支撑带整体由两极分化逐步强化为多极分化现象,长江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带始终呈现多极分化现象,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研究创新:测度了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进而刻画了其分布动态演化趋势。研究价值:为推动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创新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间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力 王燕燕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首次建立起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